试论“西湖十景”的命名艺术

2014-09-12 14:59张先亮王敏
文艺争鸣 2014年7期
关键词:十景音律命名

张先亮 王敏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之独一无二,在于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正如“文化景观”所定义的那样,西湖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这个杭州城西的西子湖,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传,故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名流传于世。名中有诗,名中有画,以命名艺术之美点化自然山水。

一、“西湖十景”与“集称景观题名”

目前,杭州“西湖十景”共有三组,分别为:

老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三评西湖十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杨堤景行、万松书缘、岳墓栖霞、梅坞春早、湖滨晴雨、北街梦寻、三台云水、钱祠表忠。

公元1129年,南宋王朝迁都杭州,随之而来的画院画家惊艳于西湖山水之美,因景作画,因画命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首例标题齐整的四字景目,称为“西湖十景”,如今也称“老十景”。20世纪80年代,杭州市政府发动民众参与评选“新西湖十景”,历时8个多月,从七千多个景名中粗选、复选、精选出“新十景”。2007年2-11月,杭州市政府开展了一次对西湖的集体审美活动,评选诞生了“三评西湖十景”。三代“十景”一脉相承,景名合一,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欢迎,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动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评审专家,对西湖申遗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以往命名学研究,对这种以8-10个齐整的四字景目组成一个命名系列的特殊命名方式很少关注,甚至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已有的术语中,将“用文学语言给景区、景点、景物命名”称为“景观题名”,将“通过8-10个四字景目组成一个景观系列”的做法称作“景观集称”。因此我们不妨将类似的命名方式称为“集称景观题名”。“集称景观题名”是中国的原创,其产生最早的是北宋年间宋迪的“潇湘八景图”。然而,产生时间早、影响范围大且完整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当属南宋的“杭州西湖十景”。此后,在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的促进下,大到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镇、一座寺庙,甚至一个家族纷纷效法推出各自的“八景”、“十景”,从而形成了一种“景观集称文化”(也称“八景文化”),并广泛影响我国的艺术、文学和传统园林领域,甚至传播至整个东亚,生发出朝城府“汉城八咏”、日本“金泽八景”、“近江八景”等。

“景观集称题名”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不仅在历史上盛行,且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近年来各地更是兴起了一股全民海选胜景重新题名的风潮。虽然现代集称景观题名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或多或少带有传统“十景”、“八景”的印痕,但“集称景观题名”已然从古代文人雅士审美逐渐演化为一种全民集体审美,从观景作画题诗一系列的活动简化成一种因景命名的行为。这些现代集称景观题名有的与旧题名一脉相承,堪称典范,有的却失之水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现有研究薄弱造成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区规划角度对各地“八景”、“十景”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但是对这种特殊命名方式的研究很少。本文以三代“西湖十景”为例,从美学、文化、功能等角度考察这种特殊的命名艺术。

二、“西湖十景”命名的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二元对立”、“中和平衡”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使用“偶对为佳”、“四言为正”的审美情趣,以及古典文学创作中追求奇特想象、精巧构思、生动形象的浪漫艺术思维,都深刻地影响了“集称景观题名”的命名方式。三代“西湖十景”景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价值,集中表现为音律美、结构美以及意蕴美。

(_一)音律美

“西湖十景”以及其他众多集称景观题名在语言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景名都是四字格式。四个音节巧妙运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读来抑扬顿挫、起伏相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极富音律之美。刘振前(2004)把四字格成语的平仄类型分为五大类,即对立型、往复型、回环型、变式型、特殊型。前三类是平仄的基本型,亦称合律型、完全和谐型。变式型是不完全和谐型,但根据诗律“一三五不论”原则,可以看作完全和谐型的变式,因此也合律。只有特殊型是不合律的。据此,我们考察三十个西湖四字景目的音律节奏特征,得出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四字景目的平仄音律虽不如骈文及律诗那样严格规范,变式型较多,但总的来说都是合律的,拗者仅占少数。值得注意的是,不合律的全平式中,“双峰插云体名为“两峰插云”,后来清康熙帝南巡杭州重题“西湖十景”,将此名改为“双峰插云”。“两峰插云”是合律的“仄平平平”式,可见最初南宋画家命景时有对音律平仄进行考虑。而“双峰插云”虽然文气一些,却使得景名在平仄上失之轻重,这是该名在音律上的一大遗憾。相比于全平式,全仄式是最不合律的一种平仄搭配形式,读来相当拗口。如“满陇桂雨”四音连仄,音感低沉、压抑。虽然根据上声变调规律,上声的“满”在上声的“陇”之前,其调值变为阳平,但听觉效果仍不和谐,所以杭城人、各旅行社以及广大媒体均有意籽“陇”误读作阳平,形成“仄平仄仄”式,以-尽量使其音律和谐。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四字景名对音律美的重视。此外,仔细观察这些四字景目在变式型中的分布,可以发现,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这四种搭配受到排斥,而这四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三个仄音,这使人不由得想到律诗格律中的大忌:“孤平”,有人将这种四字景名表达格式称作“四言景目”、“四言诗体”,可见是有道理的。endprint

总的来说,三代“西湖十景”的命名都非常注重声调的搭配,既有规律性又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节奏上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

(二)结构美

与音律相应,“西湖十景”题名的结构也深得整齐匀称之美,且这种整齐匀称并非死板的规则和工整,而是在规律中蕴含着灵活的变化。四字格的优点在于不仅整齐匀称、简洁凝练,而且形式灵活,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西湖十景”题名的结构都可以一分为二,大体是前两字指明特定景点,后两字描述特色景象。然而二者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偏正关系,后两字的景象从属于前两字的景点,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云栖竹径、九溪烟树、湖滨晴雨、三台云水等;主谓关系,如:双峰插云、阮墩环碧、黄龙吐翠、岳墓栖霞等;状中关系,前两字的景点是处所,后两字点出游客活动,如:柳浪闻莺、花港观鱼、虎跑梦泉、龙井问茶、六和听涛等。

另外,还有一些“超常”结构,其结构关系独具特色,相对于一般“四字格”及成语,它们更接近于古典诗词的句法结构特点。古典诗词讲究格律、语言精练,常常有词类活用、语序错位、成分省略以及扩充紧缩等“超常”的句法结构,这些在三代“西湖十景”四字景目中也有体现。如“北街梦寻”是“北街寻梦”的语序错位。“梦寻”给人一种陌生化、新奇化的语言感觉,凸显了“梦”这个意象,将北山路边那些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比作一个个古老的梦,似真似幻,引人浮想联翩。“梅坞春早”也异曲同工,道尽了梅家坞早春这道独特美妙的风景。此外,由于字数以及结构的需要,四字景目对于凝练有极高的要求,因而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省略在这里也非常普遍。不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甚至表示词汇意义的实词也大量省略,从而使结构关系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模糊性。比如“宝石流霞”有偏正和主谓两种理解方式,前者意指宝石山上东观朝阳,西观晚霞的好风光,后者则将流霞中赭红色的宝石山比作一块光影流动的宝石,点出其与众不同的自然美景。由于实词、虚词的大量省略,再加上一些词本身的多义性特点,一些景名的结构也变得难以捉摸。如“杨堤景行”,“景行”可理解为在杨公堤六桥信步时“人从桥上过,如在景中行”的人行景移之感,此为状中结构;同时,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名句,“景行”也可理解为伟大的德行。以杨公堤纪念明代杭州知府杨孟瑛疏浚西湖的功绩,这样理解则为偏正结构。与之相似的还有“万松书缘”,“书”一则可理解为动词“书写”,暗含民间传说中梁祝在万松书院谱写的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是人们寻觅良缘,再书姻缘的好地方,此为状中结构;另外,“书”还可理解为名词,即“由书成缘,由缘成书”,此为偏正结构。

总之,四字景目这样的结构特征,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形成了语言风格简约凝练之美,从深层语义角度讲,其语法成分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在理解上灵活自由,可以作多向理解,从而解放了想象空间,扩展了语义内涵,独具含蓄想象之美。

(三)意蕴美

“西湖十景”的命名,不仅体现出音律美和结构美,更体现出深厚的意蕴美,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意象的体现。比如“三潭印月”,就为人们展现了夜西湖月光、波光、塔影交相辉映,湖中有月,月中有塔,塔孔中又有月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美丽画面。为了营造意蕴美,“西湖十景”的景名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意境的营造上有很高的要求。

1.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四字景目也被称作“四言景目”、“四言诗体”,它们同古典诗词一样,有着无穷的诗意,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展现一种“韵外之致”的意境美。西湖景观命名可选用的元素众多,如湖、潭、泉、溪、山、峰等山水景观元素,莺、鱼、竹、桂、茶等生物景观元素,院、钟、桥、墓、祠、塔、庙等人文景观元素,春夏秋冬、风雪云霞等天象气候景观元素,以及梦、禅、缘等虚无的景观元素。然而命名不比作画,可以细细勾勒,也不比作诗,可以起承转合。每一个景名仅有四个字,为了最大限度地凸显景点特色,只能在从这些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景观元素中,抓住最主要的景物,把最鲜明的景物特征及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定格下来形成景名。

首先,需要合理选择景观元素,并通过一定的修饰词或进行元素间的组合以确定景观元素特有的基调。如“湖”是波澜平静的“平湖”,“桥”是似断非断的“断桥”,“钟”是晚间敲响的“晚钟”,“桂”是落如雨下的“桂雨”,“树”是烟雨朦胧的“烟树”,“霞”是光影流动的“流霞”。

其次,抓住主要意象,将景点与其最理想化的景象组合起来,构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比如“平湖秋月”、“九溪烟树,等是自然元素之间的组合;“岳墓栖霞”、“阮墩环碧”等为自然与人文元素的多元融合;“南屏晚钟”、“苏堤春晓”的四时四季时间变化以及“双峰插云”、“宝石流霞”远景近景的空间转换,是时空的多元融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龙井问茶”、“六和听涛”等则为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结合:还有的景名用了一些虚无的意象,或反映出该景点背后蕴涵的民间传说故事,如“虎跑梦泉”、“万松书缘”等,或彰显该景点的主题,如“灵隐禅踪”、“钱祠表忠”等。

2.意境的营造

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并非简单的拼凑叠加,而是一种意蕴上的有机融合,这使得整个景名突破形式而出现如诗词般的意境。上述秋月、夕照、残雪、烟树、断桥、古寺、晚钟等,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用于营造幽静、寂寥、疏阔、祥和等审美意境的典型意象。这也体现了“西湖十景”的命名与诗一样,有意锤炼字词,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物我交融的意境美。

一是虚实相生的意境。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景名基本上都是前两字点出某一具体的实体景象,而后两字是虚象,以此提示西湖山水在不同时空中最具有诗画意蕴的景观景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苏堤春晓”,其实体景象是苏堤上的六桥及其两旁的桃、柳等花木,而“春晓”是苏堤在春季清晨的经典景象,并非四季四时可见。但即使如此,游人仍可以在景名的引导下,通过想象来感知领略其中的情致意味。三代“西湖十景”中很多景名,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满陇桂雨等皆属此类。除此以外,也有的景名是从实境引发审美想象而营造出诗意的虚境空间,如“灵隐禅踪”的“禅踪”是虚景,意在烘托佛教圣地灵隐的脱俗之境。而“南屏晚钟,更非实景而是虚景,此景不仅是聆听净慈寺晚钟一瞬间的铿然击响,更是感觉钟声传远,山应谷喝,悠扬回荡,逐渐褪声的意境。这些景名以有形表达无形,充分发挥“虚”的作用,达到“实景清和空景现”,“真境通而神境生”,“无景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从而引发游人悠远的联想与情思,给人惬意的艺术享受。endprint

猜你喜欢
十景音律命名
刘杨作品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刘杨作品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大秦岭·山水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