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兰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及自我保护意识日渐提高,各种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疾病的诊治和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内镜诊疗技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感染风险贯穿于诊疗过程,因此,内镜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内镜室的管理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医院的临床医疗护理质量,也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012年6月,我科在内镜室感染控制管理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旨在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诊疗环境和高效的诊疗服务,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012年6月、2012年6~2012年12月进行内镜诊治的患者539例,其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56例,管理后283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室护理人员5名,其中护士长1名,年龄28~48岁;学历:本科1名,大专2名,中专2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2名。
1.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1.2.1 规范内镜室布局,完善设备设施: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内镜室划分诊疗室、灭菌室、内镜储存室、患者休息室、更衣室等。配备内镜流动式清洗消毒装置、高压水枪、超声清洗器等先进设备。
1.2.2 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内镜室工作制度》、《内镜室保洁制度》等,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成立内镜室感染控制风险管理小组,每月召开感染控制风险事件及质量分析会,分析存在或潜在风险事件原因,及时改进,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和护理工作质量。
1.2.3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工作管理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系列知识,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加强对内镜室常见风险事件,如内镜及其附件清洗消毒不合格或二次污染、诊疗环境污染、诊疗人员职业暴露等等的学习,正确识别和防范,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1.2.4 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减少职业暴露: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实行标准预防,把所有被检查者都看成是感染者。操作时必须做好自我防护,如戴口罩、帽子、手套,在接触特殊感染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时应戴面罩、戴眼罩和穿防渗透围裙。每次操作前后都应洗手,清洗消毒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严格按标准流程进行紧急处理、汇报、填写记录、后期治疗、定期随访,将职业暴露危害降到最低。
1.3 统计分析: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和管理后内镜生物监测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例次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内镜生物监测合格率提高,结果见表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例次咸少,结果见表2。
表1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和管理后内镜生物监测合格率比较[例(%)]
表2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和管理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比较[例(%)]
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2]。只要有护理活动,就必定有护理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使护理工作的安全防范于未然[3]。内镜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内镜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直接导致患者之间或与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给医院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损失。在内镜室感染控制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目的在于有效规避医院感染风险,建立长效的感染控制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内镜室布局,完善设备设施,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强化护士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培训等,使护士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主动落实自我防护措施,积极配合感染控制监测,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从表1和表2可看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内镜生物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在内镜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最大限度降低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1]林晓芳,罗秀娟,蓝 艾.护理风险管理在内镜室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3(1):178.
[2]张卫浴,徐会萍,孙素娟,等.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1):44.
[3]钟运露,李培珍,王美连.护理风险管理在高压氧科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护理专辑),2012,7(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