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丹青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信息时代,即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领域、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云存储”、“大数据”这些新名词的出现,使信息时代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特征。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传统的“教”和“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面对不断兴起的翻转课堂、MOOC风暴、微课程,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创造教育的未来,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学者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趋势
信息时代,教育领域的变革是方方面面的,教育管理、教学方式、学习行为和教学评估等无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核心环节的重构
信息时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让传统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计算机、互联网不仅正在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粉笔,也对教育的核心环节进行着重构,时下全球兴起的“翻转课堂”正是这一变革的写照。
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课堂教师一对多的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个人的有限经验。“翻转课堂”是让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程度自主进行视频观看,而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或让学生进行基于某个项目的共同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使学生的“学”不再局限于空间和时间,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教”发生新的转变。基于计算机的存储技术,存储教学视频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教师通过分析这些行为记录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通过记录学生鼠标的点击,可以研究学生的活动轨迹,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有何不同反应,用了多长时间,以及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根据这些数据分析,教师能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和指导,使教学基于客观的数据资料而非单凭个人经验,也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二)教育资源开放,教育机会扩大
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且呈现出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开放和共享教育资源已成为教育变革又一大新的趋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著名的“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开始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开放教学资源,由此开启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理念的认同,2012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始井喷,领军的三个平台是源于斯坦福的Coursera、Udacity以及由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edX,随后英国的12所高校合作组建了Future Learn LTD。MOOC将各学校的优势精品课程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全球的网络用户都可以免费注册、选课、在线观看课程视频、参与课程互动、参加课程考核并获得相应课程认证。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优势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也拓展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渠道,正如Coursera中国区业务负责人伊莱·布尔德所说:“Coursera的目的是给世界各地的人一个学到顶尖教育内容的机会。”
(三)“信息鸿沟”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信息鸿沟”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信息鸿沟”本意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不同区域、不同社会主体对社会信息资源占有、使用、分配、收益过程中的地位、机会、收益上的巨大差别,反映到教育层面会形成“知识沟”,即教育带来的信息和知识差距。
早期的“信息鸿沟”主要由占有信息传播硬件设施(计算机、互联网等)的差异造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反应程度决定着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机遇,因此信息的应用和处理能力上的差异将使得“信息鸿沟”加剧。虽然硬件设施的费用随着技术进步在大幅度降低,但目前仍有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因无经费购置计算机未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也很难通过网络来共享先进地区的教育资源。如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开课率基本达到100%,但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小学开课率只有30%左右,初中约60%左右。一些欠发达地区学校即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很多家庭没有条件为学生购置计算机或手机,学生仅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接触互联网获取信息。没有足够的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的训练,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上与发达地区学生将形成明显的差异,最终将导致二者在获得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空间上的不公平。
二、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变革新趋势的思考
(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推进公共设施建设
信息时代,教育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的形态转变,适应这种趋势首先需要确保所有接受教育的群体都能享有基本的信息化环境,尤其应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很多研究指出,教育信息经费紧张问题是造成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阻力。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范先佐教授的调研发现,在经费投入上一些县市甚至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不予以重点建设,将资金几乎全部投放到了县城和主要集镇。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日常运营经费主要依靠县市一级财政拨款,范先佐教授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急需建立一种针对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弥补目前县域农村信息教育在经费保障上的不足。
除了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公共信息设施的建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育的信息化环境。政府部门应注重城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建设,积极投入数字图书资源和开放免费公共网络,不断拓展公共信息资源和渠道。此外,兴建政府公共网吧不失为一项推进公共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
(二)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校本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与学环节上的渗透,翻转课堂不仅是传统教与学的革命,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由于教师教授知识的环节转变为教学视频,学生将在课余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变为互动交流或基于某个共同项目的学习,学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需要随之发生极大的转变。首先,学校需要搭建与翻转课堂相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教学视频、作业练习、参考资料和教师分析系统等进行统筹整合,这要求学校在经费、设备和人力上进行较大投入。其次,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转为课后,在校时间是否需要调整,或是否将学校安排在学校机房进行学习都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再次,由于教学形式的转变,学校各学科的教研形式和教师培训方式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除了在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上的转变,校本资源建设也应是学校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授课,一些公共课程今后或许可以采用和传统教材类似的统一教学视频,但基于传统校本教材的特色课程需要学校进行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强化学校的特色优势并便于交流推广。此外,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虽然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加入了edX、Coursera,但对于国内相当数量一般大学的学生,如能修读国内重点大学的共享课程并获得相应认证或对其帮助更大。如“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面向上海30所高校的学生开放,学生通过平台选修共享课程获得相应学分认定,共享课程多为各高校特色精品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三)转变教师角色职能,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随着教学核心环节的重构也将发生转变。翻转课堂使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资源的制作者。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为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教师除了专业知识的储备,其计算机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还需要学习掌握视频录制、编辑等技术。此外,由于翻转课堂需要实现的是学生接受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学生的学习障碍往往还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系统记录的学生学习痕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也应是教师们亟需学习的新课程。
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更大的学习空间,而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这种转变所必须的个人素质。信息素养指的是涵盖面较宽的综合能力,其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随着MOOC等优质资源的全球共享以及区域资源的不断开发融合,学生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使他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并进行学习和应用,同时通过对有效信息的获取也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机遇。因此,当前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在教会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信息的搜索、判断、应用等进行强化训练,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教育正逐渐以颠覆传统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教育环节的重构、教学资源的开放无不让人欣喜教育发展的生机,但同时也让人担忧技术环境差异导致加深教育的不公平。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学校以及参与教育的所有个体都需要随之进行转变和调整,以迎接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