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建设的策略

2014-09-12 15:58庞宇丹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墙面校园学校

庞宇丹

学校建筑墙面的装点,就是校园墙面文化,它代表着一间学校的风格和特色,对师生起着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优秀的墙面艺术设计能给师生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从而提高校园生活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并使他们在其中受到感染、陶冶。通过学生参与校园墙面设计和建设,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见校园墙面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把美术实践活动融入到校园墙面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现美术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墙面文化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展示才艺的同时,提升自我学习的潜力,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1. 校园墙面文化的建设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多元化

每间学校的环境和建筑结构不同,建设校园墙面文化首先要了解学校的自然环境,包括校道、走廊、课室、功能室、展览厅、会议厅、楼道等建筑结构,然后由美术学科老师和学校的宣传人员共同确定布局,制订校园墙面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墙面的布局可以分为学校主体墙面、班级墙面、公共区域的科组、级组墙面,以月度和季度定出长短期的版面规划。短期的墙面规划可以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周边环境,让学生对校园生活进行报道。比如学生可以以手抄报形式把他们的学习活动,如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写生、欣赏活动等,展示在校内的阅报栏、宣传栏的主体墙面。学生参观场景的图片也可以展示在级组、班级的黑板报或橱窗。长期的墙面文化建设可以由学校与社区合作,制作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系列展——如七巧节的由来、端午节的风俗、西关的风情,等等。也可以结合学雷锋节、艺术节、科技节,策划从人文、地理、历史、科教方面展示的校园综合文化墙。多元化的墙面建设考虑传统的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兴趣爱好,使墙面文化在教育性、主体性、交互性、艺术性方面更贴近日常社会生活。学校还可以把墙面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开展以美术实践为目标的墙面文化培训班、座谈会,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学习如何把墙面与环境和谐地融汇组织在一起。这样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协调,既重视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令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2. 墙面文化的主题既要有创新,也要保持连贯性

校园墙面文化的创新,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墙面文化的建设,对建筑墙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来实现。师生共同实践创造的墙面文化不应该是抽象的理论和说教,而应该是智慧的结晶,反映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古罗马美学家,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诗人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斯宾塞认为,“我们的感情总是由生动的对象所引起,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黑格尔也明确指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 ”。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的墙面,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不知不觉接受教育。校园墙面文化的创新除了文章立意的新颖,还应着重从美术方面入手,墙面文化的创新也是工艺美术的更新。墙面的主题画要具有时代性,插图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指点学生运用广告画技巧的高彩色配色,以及手绘的卡通形象、剪纸拼装几何图形等方式来装饰墙面。主题的连贯性体现在有计划地把墙面文化,渗透到班级、个人身上。例如每年科技艺术节,通过征集评选标语、节徽、口号、海报的活动,将学生作品分批展示在班级墙报上,再推选出优秀作品进入到科组、级组的墙报评比中。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墙面文化,能让学生意识到涂鸦和不成熟的作品也可以得到展示,因自己的作品得到同学、学校的认可而感到自豪,也令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墙面文化的实施不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主题的创新、连贯性为学生艺术创作创造了条件,自然、生活化的校园墙面文化建设则令学生保持持续创作的新鲜感。

3. 组建墙面文化建设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在组建墙面文化建设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编组,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爱参与的小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由浅至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把美术设计的理念深入到墙面宣传的小组活动中。墙面文化建设小组可以包括文字组、摄影和图片编辑组、电脑设计组、绘画组,等等。

文字组——对校园墙面文章进行语言方面的精简、美化,这样更利于学生的阅读和观看;

摄影和图片编辑组——通过拍摄学校的活动场景和学生的趣事,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校园信息照片;

电脑设计组——在接收到图片文字信息后,就可以组合设计出美观又具有实效的墙报稿了;

绘画组——根据图稿,利用多种美术技巧,制作成简洁而又有美感的校园墙面。

文字组和图片编辑组还可以合作绘制不同造型的校园标志和班级标签。电脑绘图编辑可以使墙面文化建设小组制作的图案丰富生动,种类多样。这些产品可以随时变为教室的悬挂、摆放与陈设品。宣传小组的活动是学生美术实践的过程体验,使学生从中得到身心、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并且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小组分工,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性,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选择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形、色彩、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小组成员从制作校园墙报中,不但对墙报的形式、设计有了认识,也使墙面的文化性得到了很好的普及。

4. 墙面制作要结合当地资源选择简单易用的材料

学校的墙面文化建设不仅是指学校内的施教活动,更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自我认识、体验、感悟、活动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墙面艺术的制作应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当地资源,选择简单易用的材料。学生可以通过美术学习了解材料运用的一般规律,对当地常见的材料作调查和研究,认识不同材料的功能性,然后选取感兴趣的原材料,自己动手尝试制造墙面的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的多样性探索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具有独立意识的设计观念。这些活动还让学生体验了把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在活动中他们能逐步发现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废旧物品,但经过自己的整理、加工后可以循环再用。这些融合了自然肌理和人造肌理的材质制作出来的校园墙面看起来既有层次感,又能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如把落叶粘贴在彩色卡纸做成书签;贺卡和挂历纸制作成灯笼;把乳胶涂抹在揉皱的报纸上,干后涂上颜色拼贴成别致的文字;把贝壳进行纹理排列,做成富有秩序美的装饰画,等等。这些学生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装饰课室、寝室和校园的外墙会有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滕守尧先生认为:“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有道德的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意识最不稳定、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冲动、模仿,在构建动感、和谐的校园文化墙面中,学生从工艺设计中领略材质的美感,从美术创作的细节中关注了材料资源的互补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认为:学生在学校走廊、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们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校园墙面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校园墙面文化,能够很好地凸显出学校的文化底蕴。中学师生对校园建筑墙面的自主建设,使墙面文化形成了学校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样的校园文化,把美的思想和情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激发起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树立美好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从而与学校的整体意识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墙面校园学校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开关的美丽衣裳
学校推介
一种墙面清洁、探伤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