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要的信仰

2014-09-12 15:48廖茂忠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类学校教育

廖茂忠

人类有多古老,教育就有多长久。因此,人们常常这样颂扬: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居功至伟。面对现实,教育却又常常备受诘难,甚至被彻底无情地全盘否定。看看我们的朋友圈里,似乎无一不以批评教育为荣。你,曾经,甚至此刻也还在心里批评着教育吧?环顾四周,人们身陷其中。因此,我们期望能寻求教育的真谛以坚定教育的信仰。

一、教育生于需要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存在的需要,同时还是社会的基本职能。社会必须通过教育和文化才能得以发展。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那些对自然的解释能够比他们的前辈更进一步的人手里。因为有了教育,人类的生活和生活经验,人类的一切知识、技术、艺术、科学和道德得以延续和发展。教育之知识、教育之科学、教育之社会、教育之人生,具有确实的意义。现在,人们依然深信,教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并不是打开能实现人类所有美好理想的世界之门的“灵丹妙药”,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人们希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而且还希望它也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应对当今世界性问题的挑战,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

二、教育在需要中迷失了

需要创造了人类,同时人类却又被需要困扰着。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需要,有多少欲求想要得到满足就有多少需要。教育就是被这诸多的需要困扰着。人们似乎总在平衡对教育的需要与教育满足人的需要间的关系。但是,现在却逐渐地迷失了。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育既是一项事业,同时也是生存的方式和手段。教育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教育工作收入成为教师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教师必然会关心经济待遇状况。教育工作还是专业技术工作,要能胜任“教师”这项工作还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即要接受相应的教育及培训。而人力资本积累需要教师(及其家庭)的投入。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计较教育工作的报酬,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与此渐行渐远。一方面是教师收入总不能满足期望;另一方面地区间、教师间因不同的原因,收入的差距却在扩大。这种对收入的焦虑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作为事业的存在。

对于广大教育管理者来说,教育既是一项事业,同时也可能是其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实现人生的价值是个人需要满足的最高层次。把教育作为其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努力使教育变得更好,从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但是现实中,有不少人往往把教育当作工具。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改善便成为了这些管理者(校长们)的政绩,学生、学校和教育便成为了这些管理者仕途升迁的筹码。于是他们只关心具有明确显示度的成绩。比如,教育改革每天都在发生,一会是中考改革,一会是高考改革,一会是课程改革,这些改革与折腾是不是太频繁了呢?现实的状况是,这些具有显示度的成绩与教育培养人的应有之义总是不一致。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中,这种“教育管理”对教育开展与发展却举足轻重。因此,教育不免迷失了。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常常被教导:教育是其美好人生的基石。事实上,教育就是老师上的那一堂又一堂的课,教育就是我们学生听的那一堂又一堂的课,教育就是那一次又一次的课程练习、作业,教育就是那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教育就是那一回又一回的课间游戏,教育就是那一次又一次的批评或表扬,甚至教育就是那起早贪黑的“苦差”。可我们在乎过孩子们的表达、评价,甚至是抱怨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只要你们好好听话和好好学习,成绩就会好;成绩好就会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会有好的人生。我们这种将“活生生”的人当作“人力”来培养的教育,很显然,这绝不是所有小孩的需要,也绝非教育的应有之义。尚且不说,那些好好学习的学生是否找到了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是否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教育应具有充分的个性,但在这里却消失了。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走失”的。

对于无数的家长而言,教育既是一种家庭责任,也是其爱的体现。这种家庭责任和爱似乎与教育关系并不密切,但是如果缺乏家长的责任和爱,教育将难以为继。可恰恰是因为家长的爱,在帮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在帮助孩子成长过程中,却给孩子们“爱的伤害”。与其说是孩子的成长,不如说是孩子的成绩,成为了家长们相互“攀比”的新事物。所以,不少家长关心的不是学校是否或如何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而是孩子的成绩,考试成绩。家长将成绩的压力一次次地加到孩子们的头上。而学校对这种行为却通常是给予鼓励和赞赏。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教育再度迷失在需要的丛林之中。

对于这个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而言,教育更是成为其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教育与每一个人联系如此紧密,使社会中的每个人对教育似乎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评判权,甚至批评的能力或资格。这些意见的表达、评价与批评可以促进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教育往往在这偌大的意见流中不知所措,结果是这些意见变成了洪流将教育自身淹没了。比如当报道说,有学生因为学校长跑考试发生了不幸,社会舆论就开始讨伐这“万恶”的长跑,于是不少学校就悄然取消长跑。接着,社会舆论又来了,学生长跑发生不幸的原因是体质差,体质差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学校对体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我们“万能”的舆论又帮我们教育支招了,说什么高考应该加考体育,或者将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成绩。现在高考中英语科目的改革讨论及其趋势,也如出一辙。在这个社会面前,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专业人士的声音通常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教育成为了一个万能的染缸,只要需要都能往里装。可是,我们的教育有如此强大吗?没有。所以,我们一面充大头全纳社会需要,另一面这些社会需要在教育中得不到实现,结果教育便成了众矢之的。教育就是这样被大众和社会“埋葬”掉的。

这样的迷失,还有很多很多。重要的是,人类的生活还在继续,而且人们还怀揣着生活越来越好的梦想。所以,我们需要找回迷失的教育。

三、教育在信仰中活过来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它是人们所持有的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找回迷失的教育,我们需要让教育成为一种信仰,让教育成为人们内心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育,究其本义是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活动。教育的一切活动以此为目的和依据。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功利世界的话,这唯一的功利就是在这个世界里培养了人,促进了人的发展。所有与培养人、促进人发展无关的想法和活动都应该退出教育。

教育还是一个引人(人类)向善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有关善的事业。在善的世界里,人们至少要保存一颗善良的心,发掘与植养善根——不论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学生家长,还是社会,都应该保存善心,善待教育。教育能够而且应该在发展伦理、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必需的性格和品质方面负起责任。

我们生活在永无休止和不可避免的斗争与竞争的世界,我们面对永无休止和不可避免的选择与淘汰。我们坚信:教育是人类解放和摆脱奴役的工具,是通往自由社会的工具;教育是美好人生的基石;教育充满着幸福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和坚持。

有了这个信仰和坚持,教育又活过来了,而且会越活越好。

注:

?鄢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C880043)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美]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美] 哈佛大学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 李曼丽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5][美] 艾里希·弗洛姆. 健全社会[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栏责任编辑 潘孟良

猜你喜欢
人类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