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球化与教育发展的现代诠释

2014-09-12 15:45李飏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全球化现代化发展

江海燕同志撰写的《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于2013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此书运用全球化、现代化、教育学、人力资源等相关理论,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刻剖析。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模式进行比较梳理,使人清晰地看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向。令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模式选择有更为广阔的全球参照坐标系。作为专著,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理论创新。以往学者大多将全球化视为一种过程、一种经济社会现象,而本书则将全球化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预设因素,从全球化影响教育理念及实践方式入手,追踪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着眼于全球相互依赖的视角去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力求从理论、方法上摆脱既定封闭的国家或民族主义思维定势,树立世界眼光与全球视野,展示学术研究的新范式。当全球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背景、影响因素时,全球化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认识理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框架。本书较可贵的视角创新价值在于:将全球化理论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和知识谱系,提供了认识教育现代化的思维分析工具。在全球化理论指引下,产生了一系列教育全球化思想。作者按照全球化时空观重点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教育全球化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全球教育思想等四种全球化教育思想的特点分别进行阐释,并将这四种不同的全球化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实践的影响作了比较,从中我们不难找出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作了准确界定。鉴于现代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及动态性特质,学术界对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界定一直争论不休。作者从教育的内容功能及形态变迁角度,定义教育现代化是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结构功能合理、门类齐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对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及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寻,其中关于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征的阐释,所呈现出的完整而连续的历史脉络,不仅给予了区域性案例研究在脱离整体研究情况下难以表达出来的全球化涵义,也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此书还梳理了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球化加速了各国间的联系与竞争,对现代教育模式与教育现代化影响巨大,直接导致教育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全球化正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全球教育联系日趋增强、全球教育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教育资源在全球流动和竞争、国际性地区性教育组织日益增多、具有趋同性的全球性教育现象越来越多。教育全球化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全球地方性、霸权性和不平等性等基本特点(江海燕.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教育现代化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80—90页)。其中教育无国界的特征日益明显,全球化使得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家教育体系面临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系到取得教育机会、公平均衡、资金筹措与教育质量问题,还涉及国家主权、文化冲突、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全球化还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令现代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本身既是全球化的重要性内容,也日益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其中包括教育在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生产效能以及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经济贡献。更重要的是作者看到了人力资本理论为当代教育现代化运动提示了崭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充分显示出教育在引导现代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广东教育优质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对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凭借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积累及学术探求精神,以全球视野对广东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内容任务及路径选择进行探索。作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广东区域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增长现象,而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的过程。需要特别重视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对教育做出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前瞻性的总体规划。作者认为广东教育现代化应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现代化等四大基本要素,并依据省情特点提出一系列战略思考: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优化全省教育结构,切实改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强省地位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发挥粤港澳区域合作优势,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不仅提出战略思考,作者凭借其多年教育管理的实战经验,也提出了大量务实且能落地的对策建议。比如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方面,建议要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教育经济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统一的农村义务经费保障机制;在解决广东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上,提出通过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办学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全省学区学校统筹管理,开展城乡结对、名校与弱校结对联盟、师资交流等联动机制建设,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分层次、系统性地推进教育公平;关于如何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作者也提出可操作性意见,除了建议建立多层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外,对评估主体也提出创新性意见:在发挥政府督导作用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社会评估机构,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估新机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反思了应试教育对创新精神的约束及其体制弊端,提出了改革应试教育的新观点,倡导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将发展创新型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一书包含诸多真知灼见,比如“公平是当前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建立社会化教育评估机制等内容与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改革的指示精神相吻合。《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关于广东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提供数据资源,对推动适应于全球化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有重要意义。美中不足的是,实证研究部分的数据有点陈旧,多为2008、2009年数据,对于近两年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态势缺乏持续跟踪。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梳理和吸收西方学界研究成果方面所下的工夫令人敬佩。作者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甄别取舍,所引用的中英文文献、著作达300余条,且均为权威性经典论著。其规范性研究令其成为学术力作。其中许多论述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意义。比如:作者在介绍全球化理论与教育理论时引入世界体系、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概念,其教育思想充满了客观冷静的哲学思辩与深切的人文情怀。《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还引人思考: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新旧观念交替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将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中教育资源的当代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接转换;如何在应对与适应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兼顾中国国情,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色,从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注:

①江海燕: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

②李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广东省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全球化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全球化陷阱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