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亮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学校的课程建设,但实际上对课程建设并没有一致的成熟的看法。一所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前提应该是:这所学校的所有教师的开放心态和开放教学。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里,作者佐藤学先生认为:“具体地说,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但很多学校的教研存在问题:领导说的话不够具体细化,缺乏针对性;专家说话太抽象,“不能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践者的愿望、发现或困惑等具体情感”。为了课程建设,学校内部进行的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所参观的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相互分享这堂课中有趣的和困难的地方”。但是,很多情况下,一所学校其内部如不能建立良好的评课机制的话,相互分享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情况下评课活动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表面上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心里面还是固执己见。聪明的做法是,评课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行为。
校内教研存在一种普遍的假象:教师忙于教学而没有时间从事教研。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教研没能让教师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说到教研,很多教师都会说很忙。实际的情况是,教师本身不想把时间花在这里面。这就存在教师时间的分配结构问题,教研在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里占的比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个人问题。当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让他感觉到幸福和满足时,即使这个结构里教研的比例为零,教师也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总体上讲,从校内教研去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它需要教师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心态。因为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佐藤学先生对课程建设的定义很好地诠释了开放心态对学校教研的重要性。对于学校高层来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必须是这样的:“保障每一个教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因为“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批评都是必要的”。然而公开的不应该仅仅是“特别准备的教学”,而应该是“日常的教学”,并且“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大凡教师所上的公开课,如果是经过特别准备的,通常都比较不错。然而这种特别准备的课如果跟平时上课是两种模式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话,那么就违背了教研活动的初衷。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师为了应付教研任务而公开了特别准备的与自己日常教学大相径庭的课,实际上是错失了听取“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和促进自身水平提高的机会。
也就是说,学校教研不但需要教师的开放心态,还需要教师的真实的开放行为。校园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延伸,不应该成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所。应该承认,技术条件的配备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但永远是辅助性的,教学最终的支点是人。帕克·帕尔默也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学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与人的关系,那对人类的情感发展就是一种悲哀。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应该比天空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