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就在脚下

2014-09-12 15:40刘卫平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魏书生名师语文

刘卫平

最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张蕾、林风雨主编的《中国语文人》(第一卷、第二卷), 读罢心情顿然激奋而沉重。文中编选了30年来曾经活跃和仍然活跃在语文教育大舞台上的21位名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实录。他们一路风风雨雨走来,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名师的故事俨如灌顶之醍醐、行动之灯火,给低迷的教育注入活力,给迷茫的教育指引方向。同时,他们是教师教育成长的标杆,是集质量、智慧、研究与个性于一身的教师。我们凡夫俗子到底离他们有多远?下面就此分享名师成长的路径。

1.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不是想着追名逐利,而是要具有胸怀大志的高瞻远瞩,要有勇于担负伟大使命的责任感。魏书生总结自己教书的经历,第一条就是教师自己要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钱梦龙先生一直坚守“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的事业信条,不仅体现出一代名师的真诚和谦逊,也映照着教育家执著的求索身影。教师伟岸的胸怀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黄耀红博士说:“站在门槛上,至多看到一个院子;站在屋顶上,最多看到一个村子;站在泰山上,才会看到东海的日出。”心有多远,我们的教育就能走得多远。站在经典语文教育的门槛上,才能听到精神的分蘖和生命的快乐宣言。

不仅要有奋斗的目标和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忍耐和坚守,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不是大方之家的做法。21位名师中有好几个的起点很低,甚至是初中毕业,如魏书生、钱梦龙;有的名师并非语文科班出身,像于漪老师大学学的是教育专业。但是他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凭借的是他们锲而不舍地自学,凭借的是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品质。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丝不苟的品质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魏书生把自己比作是广阔的教育园中的一棵小草,可他经过近二十年的砥砺却孕育出勃勃生机。任何急功近利、按部就班的思想行为都难以实现教学突破。

2. 博览群书与笔耕不辍

凡大家必广泛阅读,阅读对象不是仅局限于教育类,而是广泛摄取,博览群书。魏书生老师读哲学书,也读人物传记书:《马克思传》《列宁传》《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爱因斯坦传》《爱迪生传》《丘吉尔传》《林肯传》《释迦牟尼传》《戈尔巴乔夫传》等。

阅读是一个不断汲取营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仅拓展思维的界面,而且强化思维的深度。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使自己知识渊博、视野开阔。走进课堂,就可信手拈来、应对自如,从而表现出语文课堂的本色,自然易于博得学生的喜爱。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生智慧,写作促思考。写作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不仅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锤炼自己的思想,厚积薄发。李镇西老师坚持每天读一万字书报和写一篇教育日记,出版著作近30部。余映潮老师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专著7本。这些名师都是在不断阅读和写作中收获成长。

3. 精心教学与潜心教研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离开了课堂,教师的成长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教学,教师的理论思想就犹如空中楼阁。课堂是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蕴藏着丰富宝藏的教学阵地。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依旧坚守着“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的理想。当下有些教师从教三十年犹如教书三年,因为他们在不断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而名师却不断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创造性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观。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化教师的方向迈进。”不要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应做富有探索和研究精神的开路人。基于教学以及自身成长的需要,积极进行科研实践,提高自我效能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教学中寻找语文的真谛,从科研中寻找成长的足迹。

作为当代语文教育的佼佼者,名师们为教师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标杆,引领教师走向成熟。教育是一个教师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个无论怎样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立足于课堂,潜心于科研,专注于成长,或许我们离名师就不远了。

猜你喜欢
魏书生名师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