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
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切实开展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已迫在眉睫。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时,要具有理性的认识和宽容的态度。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宗教;宗教观;原则;措施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产生了深广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宗教形成合理的认识,了解宗教相关政策,对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之建设者。外界陌生新鲜的事物和知识,是高校大学生一切求知欲望的来源。宗教作为其中一种神秘深邃的现象,无论是其“行灭而灵魂不灭”的观念与思想,抑或是内在的宗教体验,无一不深深吸引着部分大学生。同时,宗教对大学校园的渗透亦不容忽视。境外势力选择将高校师生作为渗透对象,并把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不断利用宗教加大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渗透。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认识宗教,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武装他们的思想,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拟在阐述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之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以期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借鉴。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宗教观, 指的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并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宗教基本态度和思想倾向。[2]由于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并不趋于一致,而部分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态度模糊。
第一,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未来国家制度建构和民族文化的风向标,影响着当代人的价值倾向,这是必须正视的一点。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毕业之后,均投身到各行各业中去。由于大学生自身起点高,大部分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当较为重要的职位。因此,大学生的世界观如何,将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在目前宗教思潮席卷大学校园之际,切实开展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现今,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接触宗教思想的途径。大学校园充斥着各种文化与思潮,其中有先进的,也有迷惑性较强的。某些境外势力带着各种政治目的,逾越我国宗教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利用非法宗教活动对大学校园进行深层次渗透,迷惑身心发展尚未稳定的大学生。这种非法宗教渗透容易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并对社会经验较少、善良单纯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加上现代通讯工具以及网络世界的发达,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宗教思潮的影响。另外,西方一些“心怀不轨”的宗教组织利用外教身份有目的地在校园宣传宗教思想,打着语言学习的幌子,进行宗教宣传的工作,大学生很容易受其蛊惑,成为宗教洗脑的受害者。
第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念正处于形成和完善之中。大学生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但是由于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接受社会生活的洗礼,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则处于关键的形成期,不够牢固和成熟, 容易受一些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干扰。不可否认,宗教文化一方面是历史社会经验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智慧凝结,对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贡献;而宗教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穿凿附会的谬误,则需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由于个人社会经历与成长环境的不同,对宗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不利于正确把握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关系。引导的好,他们将来会成为一批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同时,他们也极易受到西方宗教思潮的蛊惑,给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巨大影响。这时候,绝对不能听之任之,坐视不理,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和引导。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对宗教形成正确且全面的认知,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必须区别于一般性理论教育。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指导下,还须兼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使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更具效力。
第一,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观念的对立性,不应对宗教全盘否定。宗教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间历史的混合状态势必随着历史的发展进而解体。宗教是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现象。因此必须用科学社会主义去武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决不能用宗教幻想来扭曲科学社会主义,把当代大学生引入歧途。宗教观念也是一种世界观,其中存在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概念,是原始社会中科技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对待宗教世界观要采取批判态度,不能任由宗教世界观毒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历时之久远、分布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连。从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史来看,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生活还是文化教育活动中、宗教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走向。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宗教文化对自然力的征服及自身的精神魅力。宗教在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不应使用强制手段禁止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并不认可采用极端的态度来对待宗教问题,因为这种做法不旦无益于科学与宗教之斗争,反而会加倍刺激信仰宗教的群众的感情,增强他们的宗教信仰。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和民主,这一条尤为值得注意。正如列宁一再强调,“大声疾呼向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样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段。”[3]
第三,真正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不能被强行禁止,这也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在高校中,大学生信仰宗教与否是个人选择的私人事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有宗教信仰自由权,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学生,信仰宗教的学生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不受干涉。”[4]因此,只有彻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才能真正实现所有大学生都有充分信仰任何宗教,或不承认任何宗教,自愿地做一个无神论者的自由。当代大学生知识先进,接触资源途径众多,高校要能容忍学生有一个对宗教从盲从到认识直至最终摒弃的过程。
第四,坚持不懈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无神论思想。就其本质而言,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和现象的盲目膜拜,并且笃信超自然存在的神祗主宰整个自然界。所以在不打压、不强制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的阵地优势,向大学生积极宣传无神论思想,以自然界的必然性和规律的客观性打破“神迹”的惊世骇俗,并向大学生客观说明宗教存在的根源。因此,高校可开设宗教知识普及课程,使大学生能认识宗教的本质,同时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科学认识,最终使他们从宗教偏见中解放出来。
三、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教育,使其对宗教产生正确的认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除课堂教育等传统教育手段外,还应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融入到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及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一,设置讲授宗教学的课程。大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及旺盛的好奇心是部分学生接触并信仰宗教的重要原由,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其能够接触各种良莠不齐的宗教相关信息,其中不乏消极滞后的内容。宗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盲从。因此,在大学校园课程设置中添置关于宗教的选修课或讲座,能够给予大学生正视宗教的机会,减少高校大学生对宗教文化不正确的粗浅的感性认识,正确理性科学地认知宗教,进而逐渐摆脱对宗教全面肯定或者全盘否认愚昧状态,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很大程度上给了国内外宗教渗透势力可趁之机,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是普及国家宗教政策的良好契机。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才是自觉抵御宗教非法渗透活动的有效保障。
第二,加强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均出台了与宗教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将其纳入重要教育内容予以宣传贯彻。例如,《宪法》明文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5]这体现了国家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每个个体信仰宗教的自由,更包括了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如家庭因素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国家保护子女可以不继承父母宗教信仰的权利。《教育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6]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的是合法的宗教活动,既禁止以强制的力量消除宗教,也不可以用行政的手段来发展宗教。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个人选择,任何以渗透为目的危害国家制度和安全的非法行为都是必须禁止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指出:“我们党宣传和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绝不意味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先进分子也可以自由地信仰宗教;我们党曾多次作出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对于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这样做是为了保持我们党的队伍的纯洁,以保证我们党的队伍始终具有战斗力。”[7]共产党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广大大学生党员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全面了解国家关于宗教政策的法律法规,是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必修课。
第三,引导大学生科学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宗教一直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用以麻痹人民的精神和思想从而达到剥削的目的。通过将国家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和物质需要借口为神祗的意志和命令,来实现王权的威严和阶级的分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然而宗教有另一种社会作用,即道德规范。佛教、道教有五戒、十善,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十诫,其宗教内容十分广泛,并涉及社会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规范本身是一种用以调节社会个体关系的行为准则,从这个角度出发,宗教让人去恶向善,能够规范人民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理解较片面,在此情况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宗教的社会作用,对于进行当代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意义重大。
第四,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政治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余,还要致力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客观看待物质世界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恰当地将文化教育与人文熏陶结合起来,用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政治观和人生观。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工作。因此,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修为教育应该列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途径有:充分利用德育和思政课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学生寝室创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动员辅导员、班级干部等力量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唯物世界观熏陶;在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辨能力。
第五,大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否信仰宗教、信仰什么宗教,与国家未来的精神文明走向及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宗教问题,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形势以及西方势力咄咄逼人的情态下,通过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坚持党的领导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坚定地维护科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从而自觉抵御利用宗教渗透等方式对我国进行分化的敌对势力。
综上所述,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时,要能以学术的理性和信仰的宽容态度来对待宗教,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有效的途径,高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刘建.教育和宗教相分离质疑[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4,(2):58 -60.
[7]徐登攀.从大学生宗教信仰角度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8):117-119.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