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地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

2014-09-11 02:09:06张登科李惠玲
山西地震 2014年3期
关键词:山西大同发震交界

张登科,李惠玲

(1.山西大同市地震局,山西 大同 037008;2.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3.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

0 引言

目前,研究地壳应力应变场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利用地震学、地质学和大地测量学等不同领域资料分析获得,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映地壳应力应变场的时空分布。黄福明等[1],对1955年以来,全国31次强震事件与其对应的地震视应变异常区的时空演化,加以对比表明,强震发生前1~5年的时间范围内,地震视应变异常区与强震事件发生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于 萍[2]研究了1970 年以来,湖南地区的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得出,ML4以上地震的视应变与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随震级的增加呈非线性快速增大。

1 方法介绍

1.1 地震视应变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地震视应变作为震源区平均剪切应变下限的估计,反映了地震发生时弹性应变的相对释放水平,表征了震源区的应变场环境、地震视应变的空间分布,也反映了地震释放应变的水平,表征了震源区的应变场环境,即大量地震视应变的空间分布也反应地震应变场的基本性状。地震视应变的定义为:

δ=ES/M0,

(1)

式中:ES为地震波辐射能量;M0为地震矩。ES和M0可以通过地震波形的分析和反演得到。对于一个单位面积的断层面,地震视应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能量释放率的意义,地震视应变也反映了地震断层应力强度因子的大小,能量释放率越高,裂纹扩展力也越大。

1.2 地震波能量与震级关系

古登堡1945年提出了地震波能量和震级的关系:

lgES=aM+b。

(2)

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地区得出不同的a、b值。王辉等[3]根据NEIC宽频带辐射能量和中国大陆地震实际情况,拟合出了地震震级和地震波能量之间的关系:

lgES=1.53(±0.03)MS+4.04(±0.20)。

(3)

1.3 地震矩

地震矩是描述地震震源的物理量, 其中包含了许多地震震源信息, 对岩石圈中的力学性质和状态的分析,可获得最直接的信息和重要的约束作用。王辉等[3]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哈佛大学发表的CMT结果,拟合出适合中国大陆地区的标量地震矩M0与面波震级MS的统计关系:

logM0=A+BMS,

(4)

式中:A、B为拟合系数(见表1)。

表1 标量地震矩与中国地震目录面波震级的统计关系[3]

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位于山西断陷带和河套断陷带交汇部位,隶属华北地块。华北地区的A、B值分别取12.29、0.93。

1.4 震级换算

在计算地震波能量ES和地震矩M0时,用到的是面波震级MS。文中所采用地震目录的震级为近震震级ML,所以,需要把近震震级ML换算成面波震级MS。

MS=1.13ML-1.08。

(5)

运用地震学资料,把式(5)结果代入式(3)、(4),然后把上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代入式(1),即可求得视应变δ。

2 资料选取

研究所用的地震资料,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辑的《中国台网地震目录》,震级为ML,范围为2.0~5.0。以3年为窗口、1年与0.25平方度为时空步长,研究范围选取北纬38°~42°,东经110°~116°。为便于定量研究与识别判定,每个0.25平方度内,地震视应变δ取0.3×10-7作为该地区的地震视应变异常边界值,从孕震角度考虑,若相邻2次强震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而且距离较近,则2次地震视应变异常区可以重叠或相连。把1970年以来,多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以4次记,相邻2次或多次中强震震级以最大震级记(见表2)。

表2 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

3 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

3.1 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生6.3级地震,震前地震视应变异常变化及演化过程如第7页图1所示。1973年至1976年,地震视应变总趋势处于递增—递减状态,1973年形成3个异常区,即和林格尔北部的呼和浩特附近,中心值为10×10-7;内蒙古清水河附近,中心值为24×10-7;山西天镇县,中心值18×10-7,异常区外包络线距震中和林格尔分别约77 km、35 km、126 km。1974年,清水河异常区消失,呼和浩特异常区略向南迁,异常区范围扩展到山西省左云、右玉地区。天镇异常区位置无变化,中心值下降到10×10-7。1975年,呼和浩特异常区向右玉县以东移动,中心值下降到4×10-7,天镇异常区继续维持。1976年,呼和浩特异常区迅速扩大,异常中心迁移到距震中约50 km的和林格尔北部,天镇视应变异常区消失。

以上表明,和林格尔6.3级地震前,高视应变异常形成在震前3年,地震发生在其中一异常区内(呼和浩特异常区),地震视应变值处于递增—递减状态。

“大同震情窗口”(以下简称 “大同窗”)作为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应力敏感区,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并且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大同窗”小震活动频度的变化与一定范围内中强震的对应关系,已经被许多地震学者所认同。“大同窗”异常区形成于1973年(震前3年),1974年中心值下降,1975年继续维持,1976年异常区消失,整个演化过程中,异常区面积变化不大。

3.2 内蒙古丰镇5.8级地震

1981年8月13日,内蒙古丰镇发生了5.8级地震,地震视应变异常变化及演化过程如第8页图2所示。1977年至1981年,地震视应变总趋势处于递增—维持—发震状态,震前先后形成2个异常区,一个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于1977年形成,中心值为3×10-7,此异常区受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及1981年8月13日内蒙古丰镇5.8级地震孕育的双重影响,中心值由1976年的2.7×10-7上升到1977年的3.0×10-7,但仍维持和林格尔6.3级地震前1年的异常区面积。1978年,6.3级地震的影响消失,内蒙古和林格尔异常区逐渐减弱,并向内蒙古集宁方向迁移,1980年异常区迁移完成,异常持续到发震;另一个异常区位于山西大同市大同县,形成于1978年,中心值为18×10-7,异常区外包络线距震中内蒙古丰镇约5 km。1979年,该异常区向南北2个方向扩散,中心值降为11×10-7。1980年,异常区停止向南扩散,继续向北边的阳高天镇一带扩散,异常面积增加了近一倍,中心值无变化。1981年异常区消失后发震。

以上表明,内蒙古丰镇5.8级地震前,高视应变异常区形成在震前4年多,地震发生在大同县异常区的外包络线上。“大同窗”在此次地震前,积极参与了该地震的孕育变化,于震前3年半(1978年)形成,并于1979年至1980年向震中方向扩散,直到和震中位置连接成一体,1981年异常区消失后发震。

图1 1973年至1976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

3.3 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序列

1989年至1991年,山西大同—阳高发生了多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距短,震中位置相近,因此,整个地震序列的地震视应变异常区是重合的,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异常变化及演化过程如第9页图3、第10页图4所示。1984年至1989年,地震视应变总趋势处于增强—减弱—增强—发震状态,最早的异常区形成于1984年,中心位于河北张北与张家口交界,中心值为14×10-7。1985年,异常区面积没有变化,异常区中心值减小为7×10-7。1986年至1987年,异常区逐渐减弱,并向山西大同—阳高老震区迁移。1988年,形成2个视应变异常区,一个位于山西大同—阳高老震区,中心值为8×10-7;另一个位于河北涿鹿附近,中心值为3×10-7,异常区外包络线距震中内蒙古丰镇约90 km。1989年,河北涿鹿附近异常区面积没有变化,中心值上升为4×10-7,之后两年,视应变值下降幅度较大,此异常区很可能是受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孕育的影响形成。1989年,震中附近的大同—阳高老震区异常区视应变值由上一年的8×10-7下降到1×10-7。1990年,大同县异常区几乎解体并随之发震,震中位于山西大同—阳高老震区异常区内。

1991年,上述2个异常区全部解体(见第10页图4),标志着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的孕育结束,同年10月形成的浑源—灵丘一带异常区,视应变值较低,在后续的几年也没有新的发展,1992年解体,认为可能是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后应力的调整所致。

“大同窗”在此次地震序列前,仍是相对高视应变异常区,处于增强—减弱状态,异常区形成于震前1年,地震发生在异常区。

3.4 河北尚义6.2级、河北张北5.6级、山西大同—阳高5.6级地震

1998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相继发生了河北尚义6.2级、河北张北5.6级、山西大同—阳高5.6级3次中强地震。1992年至1994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没有形成异常区(图略)。相对高视应变异常区于1995年形成(见第10页图5),位于山西朔州市山阴县附近,异常区中心值为4×10-7,1996年,异常区开始向东北方向迁移,异常区中心值几乎不变。1997年,迁移到河北涿鹿附近,异常区中心值为7×10-7。

图2 1977年至1981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

1998年,继续向河北张北、尚义方向迁移,异常区中心值降为3.6×10-7,并一直持续到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后。

总之,1998年至1999年期间,晋冀蒙三省交界视应变高异常区同时又是震源区,异常区形成于震前3年,从1995年至1999年总的趋势分析, 地震视应变处于增强—维持—减弱—发震状态(见第10页图5、第11页图6)。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

(1) 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1970年至1999年的多次中强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异常与中强地震具有较为理想的对应关系。

(2) 异常区距震中区距离与异常区形成时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最早的形成于震前5年,最晚的形成于震前1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区表现出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见第10页表3)。

图3 1984年至198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

(3) 地震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视应变高异常区、视应变异常迁移区、视应变迁移的方向。

(4) 晋冀蒙三省交界区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见第10页表3)。

(5) 每次中强地震前,“大同窗”积极参与,必是异常区,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见第10页表3)。

图4 1990年至1991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

图5 1995年至1996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

表3 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异常特征

图6 1997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

参考文献:

[1] 黄福明,易志刚.地震视应变场的演化与强震发生地区的关系[J].地震学报,2000,22(6):577-587.

[2] 于 萍.湖南地震视应变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分析[J].华南地震,2001,31(1):120-125.

[3] 王 辉,张国民,江在森,等.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J].地震,2005,25(2):9-18.

猜你喜欢
山西大同发震交界
基于构造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
——以盈江地区为例
山西大同 黄花菜丰收在望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哀伤
法人(2021年12期)2021-05-09 17:24:24
基于钻孔应变观测约束的2016年新疆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
地震研究(2021年1期)2021-04-13 01:05:08
山西大同大学采矿研究所简介
山西大同邀客共赏“小黄花大产业”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14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进展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应力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