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抽样分析

2014-09-11 02:02:22林悦齐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供职党龄制度自信

林悦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特色和优势的深刻认识与坚定信念,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新要求、新期待。本文通过问卷抽样,量化分析深圳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职业身份和职级差异、不同年龄和党龄、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党员干部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信心指数以及党员干部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深圳市辖区和街道办(含社区)基层党政司法机关、国资委(国有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律师协会、社会组织联合会、“两新”组织、高等学校共发放调研问卷550份,回收515份,其中有效问卷499份。受访者年龄阶段、党龄长短、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职级差异、党内任职、在职情况等样本分布,如下表所示。样本分布具有较全的涵盖面、较好的代表性,能够宏观反映党员干部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状况。

受访者要素特征及样本分布

二、党员干部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分析

整体上看,受访的深圳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一提法的认知度较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听说过”制度自信,占比58%(本报告分析中的各项指标百分比均为整约数,图表中有标注的除外)。但是,对“制度自信”内涵的认知度偏低,在“听说过”制度自信的受访者中,表示“知道”制度自信具体所指的受访者仅有25%,“知道,但不是很熟悉”制度自信具体所指的受访者占比为27%,表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内涵的受访者仅有19%,表示“有一定了解”的受访者占比为6%。

从年龄特征看,56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最高,而30岁以下的青年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则最低。青年受访者“听说过”(44%)制度自信并且“知道”(12%)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中老年受访者相应指标(88%、31%)的1/2和1/3左右。30~45岁的中青年受访者和46~55岁的中年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基本持平,他们“听说过”制度自信的占比分别为69%、67%,“知道”制度自信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38%、41%。

从党龄特征看,20年以上党龄的受访老党员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最高,“听说过”制度自信并“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86%、43%;而5年及以下党龄的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则最低,其“听说过”制度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44%、12%;另外,6~10年党龄的受访者“听说过”制度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66%、33%;而11~20年党龄的受访者“听说过”制度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71%、39%,两者差异不显著。

从供职单位(职业身份)看,在深圳非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介组织供职的受访党员干部“听说过”制度自信(49%)、“知道”其具体所指(15%)的比例明显低于在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75%、42%)、党政司法机关(66%、40%)、国有企业(66%、27%)等单位供职的受访者的相应比例,但却与在事业单位(54%、18%)、人民团体(57%、27%)等单位供职的受访者的相应比例相差不大。

从任职岗位差异看,担任党政机关科级及以上领导职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中层管理干部的受访党员干部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较高,而青年学生、党政机关一般干部、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较低。

从党内任职差异看,担任党内一定职务的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明显高于普通党员受访者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如担任党内书记/副书记的受访者“听说过”制度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73%、48%,担任党务秘书/干事的受访者的相应指标分别为77%、46%,而普通党员受访者的相应指标分别仅为54%、21%。

从在职情况看,离/退休受访党员干部对制度自信的认知度最高,而在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的相应比例最低,他们“听说过”(35%)制度自信并“知道”(7%)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只有离/退休受访者相应指标(86%、25%)的1/2~1/4。另外,在职工作的受访党员干部“听说过”制度自信并且“知道”其具体所指的占比分别为61%、29%,也明显高于在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的相应比例。

从文化教育程度看,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对制度自信整体认知度的影响不大,他们“听说过”制度自信的占比均为58%,但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知道”制度自信具体所指的比例相对偏低,占比只有17%,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与硕、博士文化程度受访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3%、30%。

三、党员干部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分析

整体上看,“知道”制度自信具体所指的受访党员干部85%的人对坚定制度自信表示“有信心”,13%的人“不确定”,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只有2%。

具体地看,受访者文化教育程度、职业身份、任职级别、在职情况等对坚定制度自信信心指数的影响差异性比较显著,而受访者年龄特征、党龄特征、党内任职情况等对坚定制度自信信心指数的影响不大:

从文化教育程度看,接受过硕、博士教育的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占比70%)要低于大专及本科文化程度受访者(94%)和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受访者(100%),而且接受过硕、博士教育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比例有4%,其他文化程度受访者的这一比例均为0。

从供职单位(职业身份)看,在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等基层单位和在人民团体供职的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最高(100%),而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供职的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表示有信心的比例较低(75%、82%),在党政司法机关和非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中介组织供职的受访者的相应比例均为88%;在事业单位供职的受访者对制度自信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为6%,供职其他单位的受访者的此项比例均为0。

从任职岗位差异看,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党政机关一般干部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较高,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或主要管理人员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最低(仅有75%),青年学生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却最高,为17%。

从在职情况看,离/退休的受访党员干部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最低为71%,而待业/待岗的受访者相应比例最高(100%)。在职工作的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为86%,青年学生受访者的信心指数为83%,但其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最高,为17%。

从年龄特征看,不同年龄阶段的党员干部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差异不大(75%~91%),只是30岁以下的青年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偏低,占比仅有75%,明确表示“没有信心”的占比为4%。从党龄特征看,5年及以下党龄的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71%)低于党龄较长的其他党员受访者的信心指数(87%~90%),差异也不是很大。

从党内任职差异看,担任党内不同职务的受访者对坚定制度自信的信心指数差异不大(80%~100%),但普通党员受访者明确表示“没信心”的占比为3%,担任党内其他职务的受访者的此项比例均为0。

四、党员干部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区,一些具体制度在设计、执行中的缺陷或弊端逐步暴露和凸显,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自信,已经让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制度方面的信任、信仰问题。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一些受访党员干部认为,自信来源于实践的切身感受,大家对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认同,但同时认为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党员干部还存在种种不够自信的认识或判断,比较典型性的说法如,“不管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解决问题、带来实惠才是真的(好制度)”,制度“自信问题是中央该考虑的,与我们没啥关系”,制度自信“脱离工作和生活实际,没人会真信”,“假大空口号而已,没啥可信的”,甚至带有怀疑、否定的论调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仍在流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于强调‘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化,无原则、无是非,不能信”,“中国应以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制度为蓝本进行‘大手术’,不能小打小闹”,“中国迟早要搞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制度”,等等。

其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认识方面,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具体内容、鲜明特色、根本优势、结构性功能、现实效用等缺乏深入了解或存在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认知,对制度制定或执行中存在的具体细节问题存在片面、夸大、有失公允的认识或评价,制度执行成效偏离个人预期或有损自身利益,在对中外制度进行比较中容易“妄自菲薄”,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对这一制度体系缺乏自信心和自信力。二是客观方面,主要是缘于制度本身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制订程序上的瑕疵,制度执行中存在乏力、偏差、选择性、扭曲性、执行绩效差等,导致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和局限,从而客观上影响了不少受访党员干部的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提出制度自信的命题,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觉悟和政治信念,展示了广大党员干部甘愿为之奋斗的信心和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得了发展、保得了稳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如何将来源于实践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有保障力的制度资源,转化为广大党员群众真正信得过、能够凝聚党心民心、重拾信心的行动保障,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笔者认为,坚定党员干部制度自信,首先需要围绕到底要求党员干部“信什么”、“怎么信”的问题。从党的需要、党员干部的需要和特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制度自信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用普通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明白、听了信的朴实话语和生活语言,讲深讲透制度自信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真正让制度自信充分“接地气”、“聚能量”、“保行动”,从而提高党员干部坚定制度自信的认知度与认同度,增强其自信心与自信力,真正让制度自信的精神实质在党员干部中落地扎根。

其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提升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公正性,增强制度的协调性、权威性与可操作性,增强制度执行力,降低制度执行成本,在建立科学管用的制度体系过程中,在提升制度执行实效、降低制度执行成本过程中,唤醒党员干部的制度自觉和制度信任,同时,通过制度性措施切实解决好特区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特区广大党员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以实际行动和有效作为,赢得党员干部对制度的信赖和支持,增强其制度自信。

最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市,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城市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制度自信。制度如何代表民意、吸纳民意、表达民意,民意如何得以贯彻和实现,也就是如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的问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样,法律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价值,人们对于制度才能树立信心,坚定自信。

猜你喜欢
供职党龄制度自信
不同时期入党的党员入党时间和党龄如何计算
支部建设(2019年21期)2019-11-19 00:45:09
西递印象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浙江人大(2016年12期)2016-12-27 11:52:13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9:07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人民论坛(2016年18期)2016-07-12 10:25:26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现代交际(2016年10期)2016-06-17 15:00:49
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的党龄怎样计算
党员党龄为何从转正之日算起
党建问答
花之恋
中国摄影家(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