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瑩
繼山寨手機倒閉潮之後,深圳的平板電腦現又陷入困境。由於人力成本的上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加上聯想、惠普等品牌商市場的下探,深圳平板電腦廠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一台平板電腦只有十幾塊的利潤。」深圳觸摸屏生產商德普特科技CEO廉健表示,很多人都不願意做了。
殘酷的市場現實擺在每個廠商面前。據IDC預測,2014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增長率將從2013年的51.6%降至今年的19.4%;而2012年平板電腦售價下滑18.3%,到了2013年再降14.6%。深圳一家平板白牌廠商表示,在他所認識的圈子裏面,起碼有60%的平板廠商退出了市場。
壓力:同質化競爭 成本上升
「由於同質化加重,這兩年有不少平板廠商退出這個市場。」德普特科技CEO廉健說,他們觸摸屏的訂單正從中小型的平板廠商流向了相對具有規模的公司。
德普特科技是一家年產2000萬片的觸摸屏廠商,深圳許多終端廠商都是其客戶。廉健2003年建立德普特,從DVD配件開始做起,到後來做山寨手機,基本上經歷了深圳電子行業的發展歷程。
「我陪著平板廠商從暴利的階段走過來,從2010年這個產業剛開始時,一台平板有上百元(人民幣,下同)到後期只有十幾塊,很多人就不願意做了。」廉健說,產業鏈做得越完善,給到後端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少,所有廠商都在做加工,競爭就越來越激烈了。
「利潤越來越薄,而且平板電腦的製造,開模投入也很大,所以今年年初我們也由生產平板電腦轉移到生產移動電源。」深圳一家平板白牌廠商表示,在他所認識的圈子裏面,起碼有60%的平板廠商退出了市場。
而利潤被攤薄,除了因為同質化引發的價格戰日益激烈,還有深圳生產硬體的各種成本在不斷升高,這使得價格無法再繼續壓低。比如,近幾年來面板價格持續上升;除此之外,房租等其他價格也在上漲,最關鍵的一塊是人力資源。據了解,這幾年深圳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資從1300到1800元,除了基本工資,還要漲加班費,普通工廠漲到12元一個小時,週末還要雙倍結算。而且隨著基本工資增加,各種上游元器件的價格也在上漲。「對於企業來講,研發型公司成本的上升比工廠更快,比如三年前工程師進來的時候工資才5000元,現在必須要7000、8000元才有人來。」
目前深圳的平板廠商分為三個類別。一大類型是設計公司,這些廠商生產大量的低端產品,售價很低,毛利率不高。第二類則是在國內外做品牌的廠商。「這裡面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基本上現在做得好的品牌都還比較賺錢。」業內人士介紹。第三大類型就是自己有工廠、自己做成品的這一類白牌廠商,其中有幾家稍微有一些規模並且擁有管道優勢的,每個月出貨在100K(10萬)到300K(30萬)台之間,這一類企業,國外一些區域性的品牌客戶,包括一些國際的三線、二線的品牌都在跟他們合作。
機會:商用平板
雖然目前平板產業跟當年山寨手機的狀況很相似,但存活下來的平板廠商們仍然認為,這個市場還有機會,出路就在於從品牌和產品品質入手,增加產品附加值。
而之前一深圳平板廠商藍魔把管道方等中間層的利潤擠壓掉,然後直接面對消費者,但效果並不好,管道不願意重點推這款產品。
從行業結構來看,平板電腦行業目前是一個「啞鈴狀」:蘋果、三星代表著上面那一級,中間就是聯想、惠普、亞馬遜等,另外一個重頭就是深圳本地的平板產業鏈。廉健表示,整個平板市場,蘋果、三星占了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則分佈在其他大牌廠商和深圳產業領域。萬秋陽認為,蘋果和三星以外的市場就是機會。
但是,情況並不完全樂觀。廉健說,2014年聯想、惠普也跟當年智能手機的打法一樣,開始將價格往下探,目前惠普等廠商都是德普特的客戶,這個「啞鈴」的中間部分已經開始變細變短,深圳平板廠商能否抓住機會,不重蹈此前智能手機倒閉潮的覆轍就在此一舉。
廉健表示,商用平板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目前在醫療、教育和航空等領域,都有很合適的應用場景在其中。「即便大廠商也許有一些領域無法顧及,這或許也是深圳平板廠商的機會。」
硬伤:軟體設計能力不足
智能移動終端解決方案商漢普科技CEO王馳江估算,大陸商用平板電腦的需求大約在七八千萬台,平均價格在2000元以上,整個市場可能有1600個億的規模。但是這個市場的前景,除了平板電腦的技術和品質要過關之外,更取決於應用場景的拓寬以及軟體的開發,因此創新因素非常重要。「純做硬體實際上是很苦的一個事情,深圳許多廠商都在考慮,硬體怎麼能夠跟軟體合作來提高附加值?」
事實上,起步比智能手機稍晚的平板電腦產業正處在一個發展節點。左手邊是智能手機中小廠商倒閉,山寨平板暴利的日子不復存在;右手邊是雷聲大雨點小的穿戴式設備與智能硬體開始興起,智能終端的發展日趨迅猛。
雖然設備的興起,使深圳成為創客天堂,也可以看到許多新智能硬體的影子,但由於設計能力的欠缺,使得深圳平板業希望在智能硬體方面突圍的想法變得困難重重。據了解,目前聲名在外的可穿戴式設備,包括智能手錶Pebble、體感控制器Leap Motion、機器人玩具球Sphero都在深圳生產。目前在深圳可穿戴式設備和做智能硬體的團隊大大小小已經有數百個。雖然許多知名的新硬體都在深圳的流水線上待過,但深圳留在上面的印記卻很淺。而且目前大陸在可穿戴式設備方面,也鮮有一款能夠跟國外同樣級別的產品。
深圳硬體廠商的思維是以硬體為出發點來生產可穿戴式設備,從而來實現某種功能;而國外做的穿戴式設備,雖然硬體很簡單,但是提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來找硬體。兩個思維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導致深圳本地的可穿戴式設備並不能符合人們真正的需求。除了應用場景,專業人士表示,深圳廠商也缺乏核心純演算法的技術,對同樣的晶片,國外能夠有優秀的演算法來降低功耗。並且在大陸的數據處理能力也還不足,「比如健康類可穿戴式設備,數據測算出來後背後的身體原因我們還沒有什麼數據沉澱,很難給到用戶解釋並且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