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 普宁 515300
经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庄耿纯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 普宁 515300
目的探讨后经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在本院经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病理报告同术前诊断一致;6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的血压、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肿瘤无复发情况。结论经后腹腔镜途径具有切口小、术野好、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等特点,在治疗肾上腺肿瘤上具有十分优异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临床特点
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为肾上腺开放手术,其切口位置较高,容易对胸膜造成损伤,而有时肾上腺位置偏高、偏深,切口的位置却相对较低,病灶难以彻底显露,影响手术效果[1]。随着医学的而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的效果及其特点,本文选取6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实施后腹腔镜手术,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43.2±6.4)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经B超、MRI检查确诊为肾上腺肿瘤,病变位置在左侧的有31例,右侧有29例。临床表现以高血压为主,有5例无任何症状,在体检时发现。
1.2 一般方法 应用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腰部垫高,在腰中线髂嵴上部两厘米处作1.5cm左右的切口,以血管钳钝性分离肌肉和腰背筋膜,用手指探查并钝性推开腹膜,将自制气囊置入腹膜间隙中,向内充入400ml~500ml气体,在放置5分钟左右后放气取出。将部分腹膜外脂肪清除,把Gerota筋膜显露出来并切开,游离于肾周脂肪囊外部,显露出肾上腺内侧、背面和同肾上极之间相对血管少的区域,依顺序将肾上腺分离。将肾上腺区域的脂肪组织切除以便充分显露肾上腺及肿瘤位置,应用超声刀紧挨肿瘤将其切除,必要时需要关闭中央静脉。肿瘤组织经腋后线十二肋弓下的切口通道取出来,在止血完毕后,留置一根引流管于肾上腺窝处[2]。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切除肿瘤大小、手术用时、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长及住院时间。
2.1 病理结果 醛固酮腺瘤13例,嗜铬细胞瘤15例,皮质醇腺瘤13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12例,无功能上线皮质腺瘤7例。病理报告同术前诊断一致。
2.2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肿瘤直径为1~6cm,平均(3.2±1.4)cm;手术用时90~120min,平均(102.3±9.8)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84.5±14.9)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4天,平均(2.3±1.3)天;术后住院时长为6~15天,平均(8.4±2.6)天。见表1。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的血压、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肿瘤无复发情况。
表1 本组60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传统的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常常受切口大、定位不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效果不佳等情况,并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手术的治疗效果和美观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创手术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更为常规化。有研究表明,应用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该手术方法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均优于开放手术[3]。
目前治疗肾上腺的微创手术方法有经腹腔途径、经后腹腔途径和经胸腔膈肌途径三种,我国应用的是前两种,经后腹腔镜切除肾上腺肿瘤手术是在进入空隙中实施,在术中用手指将腹膜推开,利用气囊扩张间隙,能够有效解决经后腹腔镜切除肾上腺肿瘤具有的操作空间小、肿瘤显露不清等问题,可以避免对肿瘤周边器官的损伤,并且,泌尿科的医生更加了解腹膜后和腹膜外的解剖结构,经后腹腔镜途径更符合泌尿科医生平时的手术习惯 。此次研究中,所以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用时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无复发情况,可见经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具有很好地疗效。
综上所述,经后腹腔镜途径具有切口小、术野好、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等特点,在治疗肾上腺肿瘤上具有十分优异的疗效,具备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卢剑,黄毅,洪锴,等. 后腹腔镜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4): 454-457.
[2]李长赞,黄向华,覃斌,等. 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32例的临床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0): 1980-1981.
[3]王娟,程帆,余伟民. 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7): 3177-3179.
R736.6
A
1007-8517(2014)06-0090-01
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