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泽仁
一、得觉催眠理论简介
得觉催眠是萃取远古催眠术及近代东西方催眠术的核心思想,结合东方文化特色,凝练出来的一套适合东方人群的催眠术。它以得觉的“自我理论”为核心。得觉“自我理论”把人的“自我”分为“自”和“我”两部分。
“自”——内心的对话,是对内的交流,以念的形式显化给自己。“自”跟情有关系,跟“绪”有关系,它收到的是感受,要么是情,要么是绪。如果情的产生嫁接到一个习惯,就是情绪。“自”的存在特点是顺应、变化、自由、自在,“自”的思维方式是顿悟、感悟、灵动,而非逻辑推理。
“我”——对外的交流,以交流的形式显化给社会。显示为人际关系中的我,是社会关系中的我。“我”是面具、是角色、是标签、是习惯。“我”跟事有关,产生责任与压力。“我”会产生从众的需求,并受社会、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自”和“我”的互动,形成个体内心的多种状态,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由、自卑、自闭、自杀等形式。这种自我结构分析模式,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结构。在催眠过程中,掌握被催眠者是在“自”里,还是在“我”里,至关重要。被催眠者在“自”里,则用情交流,转换被催眠者的“念”;被催眠者在“我”里,则说事沟通,熟知被催眠者的“习惯”。
二、得觉催眠的特点
1.得觉催眠不需要营造催眠环境,顺时、顺势、顺变,不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2.迅速捕捉可利用资源,抓住催眠引入时机;
3.立刻确定当下沟通点并自然介入;
4.催眠技巧丰富、带入路径立体、恰当有效。
三、得觉催眠治疗术前恐惧症的案例
患者产生术前恐惧司空见惯,大部分患者可以在医生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成功完成手术,但是因为恐惧反复推迟手术而造成手术失败的案例在临床上也常有发生。得觉催眠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非常实用高效的方法。
本文介绍的案例是一位女士两次因害怕手术而产生晕厥导致手术失败,医生和家人对其使用了心理疏导、暗示、服药等方式都没有取得效果,最后通过得觉催眠顺利完成眼科视网膜脱落治疗手术。
1.患者的背景
黄女士,64岁,四川威远人。性格开朗,患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曾有过疼痛性休克。2013年1月中旬的一天,老人突然感觉左眼金星闪烁,后来竟看不见东西了。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眼裂孔性视网膜脱落。2月4日,救护车将老人送到成都某大医院,该院立刻安排手术,这种视网膜复位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考虑到老人有 “疼痛性休克”史,决定实施全身麻醉。2月6日,老人在被护送进手术室前,血压、心率正常,可等待麻醉时,血压、心率骤降,并出现昏厥状,手术被迫终止。2月7日,老人无法手术,只能出院回家。2月18日,老人再次入院,可躺上病床不久,血压狂升到180毫米汞柱,远超手术指征,不得不再次出院。回家后,她歉疚地对女儿说:“我一看到白大褂,心就揪紧了。”2月21日,老人再次住进医院等待手术,她的女儿托报社求助,期望格桑教授能将母亲催眠,让她可以顺利做完手术,否则眼睛复明的机会愈见渺茫。
2.病房所见
2月22日上午9:30,我来到黄女士所在病房。这是一间8人间大病房,医生护士来回查房,患者们都在讲述自己的病情,个别家属补充说明,此时此刻老人所处的环境嘈杂,而这时手术室已经通知老人准备马上进入手术室。老人收到通知后僵直地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双手握拳拽着被单,整个身体处在紧张、焦虑和恐惧中。此刻的环境,并不利于进行催眠。
3.巧取催眠路径
环境不适合,怎么办?没有犹豫时间。我略微环视病房后,端来一把椅子,背窗而坐。由于背对光线,老人必须扭过头非常吃力非常用心才能看清我,而这种专注正是催眠需要的效果。我以老人女儿朋友的身份进入,打破阻抗,手拉着老人的左手。此刻老人满手都是汗,全身僵直,没有表情,眼神呆滞,对答模糊,鉴于这种情况,我意识到,处理老人当下的情绪应当放在首位。
4.催眠过程——22分钟完成4次催眠
(1)第1次“催眠-唤醒-催眠”:寻找体感中心
得觉催眠强调要知晓被催眠者的体感。我进入病房后俯身在老人耳边轻声低语,一手轻轻抓住老人左手小指。老人直视我的眼睛后,顺利导入催眠,不到1分钟,老人眼神开始迷离。我通过“催眠-唤醒”确定老人的体感中心位置,也就是紧张时会出现的生理症状——头晕、胸闷。再次导入催眠时,我让老人用手掌压在胸口,而我的一只手掌压在其额头。此时,老人脸颊紧绷的肌肉再度松弛下来。
(2)第2次“唤醒”:确认催眠后才能手术
鉴于不确定老人进入手术室后是否会再次紧张,我在5分钟后再次把她唤醒。同时暗示老人到医院是为了进行手术,观察到老人眉头紧蹙。此刻,我确认老人必须在催眠状态下才能完成手术。
(3)第3次“催眠”:寻找最勇敢的时光
第3次催眠后,我有意识地引导黄女士回忆过去,寻找她一生中最勇敢最自信的时光。13岁时,她是篮球队的后卫;那一年她参加乒乓球比赛,得了亚军;也是那一年,她和几个同学翻山越岭去县城考上了中学。我不断强化老人13岁时勇敢自信的画面,覆盖当下病房中正准备前往手术室的画面。定格画面后,我发现老人的潜意识中还需要支持。通过催眠状态下的对话发现,“爸爸”这个角色,能够给予老人坚实的力量。
(4)第4次“唤醒-催眠”:完备手续准备手术
催眠的最高境界不是睡着,而是让被催眠者睁着眼睛,意识“糊涂”,在清醒的状态下不受干扰专注地完成事情。上午10:00,我再次将老人唤醒,准备术前手续;手术出发前,再次将老人导入催眠状态。此时老人并未合上眼睛,而是一路轻松和我轻声私语。进入电梯前,我躬身在老人面前问:“我是谁?”“爸爸!”老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时,我最后一次确认:老人还处在催眠状态中。
三、本次得觉催眠过程的特点解析
在本案例中第一次催眠通过抓住老人左手小指带入,凝视老人眼睛作为辅助;第二次催眠依托老人体感带入,观察老人呼吸作为辅助;第三次催眠凭借画面带入,暗示性语言作为辅助;第四次催眠则通过拉手、体感、语言、呼吸共同带入,并连接关键词“爸爸”作为面对手术恐惧的唤醒词,一旦确定连接成功便立刻唤醒。那么如何判断连接成功呢?时时注意老人眼神,只要重复同一个词时,老人眼睛一亮,就成功了!
四、本催眠案例中的理论分析
得觉“自我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被催眠者的“自”和“我”的对话,通过深度分析被催眠者的“自”和“我”,能够准确抓住催眠的切入点。在本案例中,紧张状态下的黄女士是处在自我纠结中的。她的“自”不断生“念”,而且是与手术有关的恐怖的“念”,并让“我”感知到。“自”还不断将“念”转化成画面,播放给“我”看,“我”看到这些恐怖画面时,全身肌肉开始僵硬、出汗、心跳加快、大脑血管痉挛、供血不畅。身体的生理反应越强烈,越容易产生更为恐怖的“念”,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在催眠黄女士之前,我做的第一步是让她把“我”的感觉转移,让情绪释放出来,但又不能释放完,刚好让体感消失就可以了。所以在我和她一见面时就先拉手,让她莫名其妙,大脑中的“自”“我”对话就停止,“念”就终止,还没等她缓过神,就除去她潜意识的阻抗,低声告诉她,我是她女儿的朋友。(“老人家,我是你女儿的朋友,我们聊聊。”)接着盯着她的眼睛,给予一个指令让她闭上眼睛,带入催眠。(老人直视我的眼睛后,催眠开始无痕迹导入。不到1分钟,老人的眼神开始迷离。)
此时的我与她的“自”连接共情,一旦与“自”连接上,马上唤醒到“我”谈事,(5分钟后,老人被唤醒,这次,我暗示她:“你来医院是干吗的?”想起是做手术,老人眉头紧蹙。)然后再次除去体感紧张部位,“我”就舒服了,当看到“我”一放松,马上带入催眠进入“自”继续谈情,(“13岁的你浑身充满活力,13岁的你很勇敢,13岁的你很自信,13岁的你天不怕地不怕。”我不断强化着。)反复三次进入中度催眠状态,“我”简化成单一角色,“自”唤醒给予单一指令,只有单一“念”。
这时嫁接适合患者的关键词,作为面对手术恐惧的唤醒词,让“自”记住成为“念”的一部分,并及时唤醒让“我”也记住,成为唤醒“自”的指令词,整个催眠过程完成,患者将在手术完成后自动从催眠状态中出来。(于是,我又问:“13岁时是谁带你们翻山越岭去考试?”“同学的爸爸。”我应和:“有个爸爸支持你一定很好!”闭着眼的老人开心笑起来,我又问:“现在的你是13岁时的你,我是谁?”老人毫不迟疑回答:“爸爸!”此刻,老人进入手术室的最佳时机到了。)
在今后的生活中,关键词还可以成为患者面对其他挑战时的唤醒词,每次遇到让自己紧张的事件,都能自动运用,成为习得的程序,成为抗挫的能力。这就是得觉“自我理论”为催眠带来的神奇效果。
栏目编辑 / 黄才玲.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