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雷
英语始终是艺术招生中的“致命武器”
在艺术创作上,高学历的研究生却不如本科生?这样的现象似乎在其他学科中很难被理解,因为其他学科中,学历象征着更高学术研究的晋升,然而艺术系造型专业却恰恰相反。关于这样的现象,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分析:“央美招收本科生文化课分数过了国家标准线后,以专业课成绩择优录取,所以他们的专业课在全国来说都是很强的,成绩也没有滑坡的现象。研究生早期在八十年代很强,出现了很多人才,但是九十年代后期曾经一度滑坡,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
“所谓研究生有问题就是专业水平不行,原因主要是文化课成绩影响的,因为考生被规定必须通过政治与外语考试后才有资格进入专业考试,文化课成绩过线后只要专业不太差都能考上,往往很多在本科时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会被外语卡在‘门外。另外由于,外校越来越多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报考央美,他们的文化成绩好,专业能力却不突出。”苏新平如此强调。
著名艺术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先生从清华美术学院辞职,也正是因为他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无法认同现行考试制度,尤其不能容忍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录取标准中,政治与外语分数绝对优先专业成绩。对此,陈丹青先生做出了如此简短而犀利的回答:“这个问题好多年了,根本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现实就是这样!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本科不如附中!我不想多说了,说了也没用!”
在社会现实下被逼无奈考研却另有目的
关于导致这一现象的另一种原因,著名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先生认为:“本科生的定位和社会选择比较单纯,相比较而言研究生有很多不是那么单纯,本科生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在艺术创作上更加自由。然而硕士、博士生有更多的考虑,他们想跟导师搞好关系将来留校,这样致使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如果当职业艺术家的话不需要进修更高的学位,你听说过西方哪个大师进修过吗?你听说徐悲鸿进修过吗?你听说过毕加索进修过吗?”尹吉男如此肯定的谈到。
致使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继续考硕士、考博士的现象,尹吉男表示:“这正是中国的现状导致的,它也正好反映出我们的‘中国特色,如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可以存活,想当职业艺术家的青年人不需要读学位,关键是他们在现实的压力下生活非常困难,既没有国家的基金支持,也没有社会的私人基金支持,他们怎么活呢?卖画为生?刚刚毕业怎么卖画呢!相比西方,他们有一个资助艺术家的制度,中国没有,所以他们需要一个‘铁饭碗来维持生计继续创作,当大学美术老师就是相对较好的选择,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边教课,一边搞自己的创作。可是,目前应聘大学老师也非那么容易,在恶性竞争下,由于很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无知,他们把门槛提高了,必须硕士生、博士生才有资格竞聘大学教师,所以他们在现实情况下被逼无奈,只能考研、考博。”
由此,针对当下艺术教育中的怪象,尹吉男还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学校教授里很多人都在争硕导、博导,这些都是等级制的结果,有一些教授骨子里不一定赞成招博士生,但是他自己并不拒绝当博导,博导会有一些好处,教授评级乱七八糟的一些事情,都是跟学术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的。”
然而,在苏新平看来,“有了学历好找工作,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们他们是有目的性的继续深造,并不是说他们在艺术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社会上有不同领域的人来央美深造,其实他们很多人是为了获得这个学位,这种现象也从某方面面促成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现象。”
至于今年央美研究生的水平,苏新平认为比往年都有了提高:“从某些方面来说央美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成熟得多。也可能我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一方面是学生作品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作品的独特性;最后是作品完成的程度。”
版画、雕塑表现亮眼 市场关注度高的专业却作品平平
另外,近几年艺术院校中的版画、雕塑表现亮眼,相反,市场关注度高的专业却作品平平。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认为:“版画、雕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版画、雕塑作品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程序,需要制作,需要对于工具材料的充分了解!年轻学生会更有兴趣。而相对传统的油画,国画,更讲积累,将修炼,达到一定水平更需要时间的锤炼!另外一个方面,因为没有市场的引导,版画、雕塑的学生做作品的干扰更少,这些都是影响作品面貌的条件。所以我说这与教师的投入程度,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关系不大,与学科特点有关。”
目前,全国各艺术院校毕业展还在陆续展开,“博不如硕,硕不如本”的现象也非一概而论,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浮躁的时代中,艺术毕业生如何坚持自我、独立创新,在现有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向更高的造诣迈进。(原文转载自99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