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
古代的中国人到了海外境遇怎样,是像近代那样寄人篱下、饱受欺凌,还是真的拥有与“天朝上邦”相称的地位呢?元代的《岛夷志略》记载,说在真腊等地(今柬埔寨与越南南部),当地人杀中国人需偿命,而中国人若杀了当地人,则只需要罚金抵罪,“国人……杀唐人则死。唐人杀番人至死,亦重罚金,如无金,以卖身取赎”。从这种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中国人,大概只要凭他的天朝冠服,就能享有法律上、地位上的特权,放在今天,恐怕也就只有传说中的“美国护照”可以实现了。
那个时代中国人在海外的地位,并非是靠征战强索而来,而是来自于异邦人对中国发自内心的敬畏。据元代《真腊风土记》记载,淳朴的真腊人,对中国人颇为敬畏,“呼之为佛”,一见到中国人就趴在地上顶礼膜拜。
更极端的例子出现在13、14世纪的日本,且不说是中国人,就连去过中国的日本人,回日本后都能得到尊重。《岛夷志略》中记载了这样的事:有日本男子到中国福建泉州做生意,回国后,他就可以坐上座,即便是老者也不能与他争座位。在当时的日本,到过中国的人,就像从麦加朝圣回乡的穆斯林一样受到本乡人的尊崇,“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这种场景具体是什么样子,似乎可以和电视上经常播出的老华侨、老台胞返乡的场面做个类比。
除了敬畏之外,经济富足也是成就中国人优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明代,位于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國,与中国往来频繁,苏禄人常常用当地所产的珍珠等物与中国商人贸易往来,每当中国商船离开时,当地人都要扣留几名中国人作为人质,以保证中国商人下次还能再来贸易。由此可见,苏禄人非常欢迎中国商人,他们与中国的“珍珠贸易”应该也是比较有规模的。苏禄国遗民的一支——巴瑶族人至今仍是以潜海捕捞为业,不知与当年的“珍珠贸易”是否有关系。中国的商人用以和苏禄人交易的,都是丝绸、瓷器等物,这些制成品既是上档次的生活用品,又是当时国际贸易的硬通货。有这样的实惠,在维持对华贸易的方式上“不择手段”一些,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代后期,欧洲殖民者东来,在海外享有“超国民待遇”的华人受到了欧洲殖民者强有力的挑战和打压。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廷派员到菲律宾机易山勘探金矿,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诬指明朝官员来菲律宾刺探虚实,华侨将在战时为其内应,借机煽动抢掠华侨财产,残杀华侨近2.5万人,这算得上是有历史记载的较早的大规模排华事件。此后,我们所熟知的屈辱历史到来了,天朝的光环逐渐消失,藩属国次第落入殖民者之手,海外中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也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