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琍敏
母亲去世后,家人意外发现她留下的一大笔存款:零零碎碎十多张,都是年代较久的存折。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母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离休了,那时的收入还很低,母亲的离休工资以今视之仍很菲薄。故母亲留下的存款虽不算太多,但以当时标准看,还是算得上“一大笔”了。
面对着这样一份特殊的心意。我们仨子女不但快慰不起来,而且还有一份百感交集的沉重感坠在心头。这笔钱在今天虽不无小补,但比起存它的年代,实际价值已大打折扣。
生活优裕,钱确实没处花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形是,母亲这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且有苛苦自己的习惯,如我们给她买的衣服,她都一次没穿,叠放在柜子里。
少时家境拮据也罢,后来子女都自食其力,山珍海味也不稀奇了。但只要我回家,桌上的好菜,她总以怕油腻为由,极少动筷,却不停劝我吃这吃那。
有好些年,母亲在屋后辟了块菜地,一下班就在那侍弄不休。有个夏天我见她一趟趟提水浇地累得汗水都蒙住了眼睛。我看着不忍,叫她别干了,说这点破菜地有什么意思——不料她突然大喝一声,叫我闭嘴!此后我意识到该去帮帮她,她却又怕我累着,坚决不要我插手……
离休后好些年,从不问颐养天年为何物的母亲,长期去丝厂领回一匹匹胚绸,夜以继日地戴着老花镜,用剃刀片“划花”,挣几个小钱。她的存款中,想必有这份辛劳在。但我不明白的是,早因腿不便而极少出门的她,是如何悄悄出门,一瘸一拐地挪到离家很远的银行,排队,存钱……而这些钱,如果她及时使用或部分消受,远比留下来要合算!
当然,我并不想因此贬低了母亲的心意。她无非是想给我们留点什么,而且由此获得的安慰或许是她消费金钱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我所唏嘘的是:中国是极其推崇和讲求孝悌的国家,而实际生活中,上下辈之间的“慈”“孝”则严重颠倒。从古至今,多半下辈对上辈的爱,都远不如上辈对下辈之爱那么本能而由衷,那么真挚而忘我。而细数那些忤逆不孝之人的动机,多半又是出于对下辈的爱!这种悖论实在是耐人寻味。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