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袁伟时 著
线装书局2014年6月版
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之煌煌大作《晚清大变局》近日由线装书局再版。其中袁先生以全面的史料,重新评价了晚清以来的历史人物。作者指出,晚清中国有两个类型的爱国主义。第一类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类爱国主义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制度下通常都被认可和推崇为道德的楷模,因为它涉及的只是保卫而不是改造原有的社会和传统。林则徐是典型人物。第二类的爱国主义致力于除旧布新,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从困境中挽救国家。由于这类爱国主义言行是对传统的挑战,且必然触犯某一社会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往往遭到出自不同动机的訾议。郭嵩焘就是这类爱国主义志士的代表,王韬、郑观应、黄遵宪、薛福成、魏源等人也是。
林、郭这两类爱国者的首要差别表现在如何认识西方和处理同西方的关系上。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是一身而二任:既是侵略者,又是富强和先进的榜样。中国要捍卫自己的独立就要以自己的对手为师,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逻辑,任何身处其境的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都要受这个历史逻辑的制约。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表现之所以具有近代(落后)的因素,盖因他仍处于很不自觉的状态。在林氏遗文和日常言说中,传统的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语句俯拾皆是。例如1839年8月6日林则徐“颁发”给英国国王的“檄谕”中说道:“我大皇帝扶绥天下,一视同仁……窃喜贵国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备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何况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禁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需要,何难闭关锁市!”即使在晚年,退仕闲居在家的林老英雄,还明里暗里鼓动地方绅商士民进行反入城运动,拒绝洋夷商民进入福州。
郭嵩焘的爱国主义表现则与林则徐大异其趣,在出使英国前,他已一再申明:“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他认为一定要如实认识到这个情况,方能处理好对外关系。经过在英国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他的认识又有新发展,他痛心地写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有感于大清夷务工作一再出现的怪现象,尤其是火烧圆明园之后,郭更是沉郁頓挫:“吾尝谓中国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张胆与之划定章程,而中国一味怕。夷人断不可欺,而中国一味诈。中国尽多事,夷人自强,一切以理自处,杜其横逆之萌,而不可稍撄其怒,而中国一味蛮。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国一味蠢。真乃无可奈何。夷患至今已成,无论中国处之何如,总之为祸而已。然能揣其情,以柔相制,其祸迟而小。不能知其情,而欲以刚相胜,而急撄其怒,其祸速而大。”郭公此言,用魏源的话说就是:“以内修为外攘,以治内为治外。”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真正自觉性高的爱国者必然是救国道路的探索者,郭嵩焘的眼光比同时代人深邃之处在于懂得物质层面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深层次的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造。郭公思想之高度,即使21世纪的今天,超过者也是凤毛麟角。
历史不是直线运行,而是曲线螺旋式运行;历史是所有人的创造物,但所有人往往并非总是铁板一块、拥有共识,所以历史常常呈现前进和倒退共存的状态。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前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不可不察。这就是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予今人的启示。
漱溟 著
世纪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版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1893~1988)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文革”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
熊秉元 著
人民东方出版社
2014年3月版作者是台湾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以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张慧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版
以2011年以来的影视文化现象为中心,通过阐释具体的文本来分析当下中国的文化想象和书写策略。本书主要采用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方法,把文本放置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来解读,从个案背后,可窥近30年来整个中国电影的巨变,亦可更为清晰地理解今天电影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