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16时30分许,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
地震是地壳释放能量产生破裂造成的震动。目前普遍的观点是,地球板块运动相互挤压碰撞,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导致了地震。也有人认为,地球深部地幔热对流是产生地震的原因。由于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的内部,人类现在还无法探测和观测地球深部的环境和地震发生的过程,因此目前还无法科学验证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预警实际上是地震警报系统。地震后,有纵波和横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从震源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大约6公里/秒,但震动相对较小,破坏也小。横波速度较慢,大约4公里/秒,携带能量大,是地震时造成破坏的元凶。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震中附近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纵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比如发震时刻、地震强度、地震地点、震中烈度等,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横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前,通过电子通讯系统,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发布警报信息。
但地震预警技术存在一个难以避免的“预警盲区”。这是因为从地震发生到发出警报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是地震波从震源到达地震台和地震台收到地震信号判定地震所需时间的总和。在这段时间里,地震波照样传播,这段时间对应的横波传播距离,我们称之为盲区。也就是说盲区内警报收到时,有破坏力的横波已经到达或过去了。所以,对于中小地震,地震预警作用有限。比如鲁甸6.5级地震虽然有预警,但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基本都在盲区以内。而大地震在盲区以外的一定区域仍会产生强烈震动,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所以,地震预警对震级高的大地震才有作用。
我国在汶川大地震以后,对于地震预警技术非常重视。科技部在多个科技支撑项目里支持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示范,财政部通过公益研究机构行业研究专项支持了地震预警的基础研究工作,发改委正在就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进行立项论证,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地震局签署了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合作协议。目前,我国已经在福建、山东、广东,北京和兰州等地建立了地震预警试验系统和示范工程,很多大中城市都建立了密集地震预警试验网。我国地震设备生产厂商和民营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了地震预警技术设备的开发和试验工作。
地震预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它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报警技术系统,还需要立法、技术标准、社会接受和容忍、效益和风险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建设。我国的地震预警基本上还处在技术研究阶段,距离建立真正有效的预警体系还有一段距离。
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发展地震预警技术。日本于2007年宣布正式运行地震预警系统,向全国公众提供服务。日本用于地震预警的台站密度很高,目前除了气象厅和防灾所建的台站,很多台站都是地方和企业所建,有些还是个人家庭布设的。这些台站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共享数据。因此,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安装布设地震预警设备,是建立密集地震预警观测网的重要方式。
地震预警要发挥作用,除了发出警报,更要公众能收到警报。日本地震预警叫“紧急地震速报”。日本气象厅为了发挥地震预警的作用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开发了针对各种不同用户的地震速报软件和用户终端。日本社会鼓励电视广播、电信服务运营商和地震安全厂商,通过市场运作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和交通、厂矿、学校等部门提供地震警报设备和相关应用软件,进行地震预警。(陈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