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羽
建国初期,新中国工业百废待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中国相机制造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1958年,全国已在天津、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南京等主要城市建立了相机厂,各厂都不断推出新产品。1959年国庆期间,北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庆祝建国10周年。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了诸多摄影器材新产品,其中,号称“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生产的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晨光相机原型机备受瞩目。
在50多年前那个全国工业“大干快上、赶美超英”,各行各业争着“放卫星”的年代,这台带有“中国第一”称号的单反相机到底是不是我们自己独立设计的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探索,也希望能够引起讨论,让更多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机制造业涉及光学设计、玻璃加工、精密机械加工等多个领域,能够独立自主设计和生产相机,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们寻找有关晨光相机的历史资料时,发现大多数观点,无论是官方的还是个人的,都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由浙江大学和天津照相机厂共同设计、生产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1959年10月10~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轻工业局在天津召开了一次全国照相机专业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晨光相机是我国开始摆脱仿制,独立设计试制成功的。
在1959年第12期《大众摄影》杂志《国产照相器材的大跃进》一文对同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上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部分做了详细介绍,里面对晨光相机有一段描述:“展览会上陈列的各种类型国产照相机,同样吸引着无数观众。这里有浙江大学设计、天津照相机厂制造的晨光牌高级照相机……晨光牌照相机装有曝光表,它是使用35mm胶卷的单镜头反光式相机,最大口径为1:1.4,有自动测距、自动停片、自拍和闪光联动等精良设备。晨光牌相机在设计上特别的地方是光圈可以自动收缩,另外卷片又靠一个专设的扳柄,不与反光镜联动,克服了一般单镜头反光相机难以避免的缺点。晨光牌相机集中了世界各国同类相机的优点,而结构反比它们更加简单。它是我国目前自己设计成功的高级相机之一,准备明年正式投入生产”。
美国人道格拉斯·圣丹尼(Douglas St. Denny)在他所著的《中国照相机》(Camer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一书中,对晨光相机有如下介绍:“195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次会议上讨论了生产一台高级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议题,随即建立了设计小组并拿出了成果——晨光单反相机。从1959年开始到1964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70台晨光相机,这是在那个时期唯一完全由中国设计的相机。”
道格拉斯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编写他这本中国相机目录曾经在中国各地进行了三年的调研,在这一过程中他本人也收藏了不少中国相机,书中内容虽然并不十分完整和准确,但是很多资料来自他对中国几个主要相机生产厂家的实地考察和对当时科研人员和职工的第一手采访,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仍然是唯一一本正式出版的中国相机目录。
新中国在1956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 使用120胶卷的折叠式“七一”牌相机,它是天津照相机厂仿照日本玛米亚6相机设计的。几乎同
时,北京大来精密机械厂生产出了模仿日本理光双反相机的“大来”牌双反相机和另一款模仿徕卡的“大来”牌35mm旁轴相机(只生产了样机,未投入市场),上海照相机厂也生产出了模仿德国徕卡的“上海58-1”相机。在新中国相机制造业的起步阶段,几乎每一款产品都模仿一些国外品牌的成熟产品。我们不禁要问,晨光相机的设计人员当时真的能够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在技术力量匮乏和设计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仅仅靠参考国外产品就设计出高水平的单反相机吗?
在1950年代后期,中国提出了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照相机制造业的目标是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机,晨光相机的设计者们瞄准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单反相机。那么有哪些品牌的相机符合这一条件呢?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当时两个相机生产强国西德和日本,新中国很多新相机的仿制机型都是来自这两个国家。但是我们发现在1950年代这两个国家在生产单镜头反光相机方面并没有特别优势。西德蔡斯伊康(Zeiss Ikon)的五棱镜单反相机在1953年刚刚开始试制,到1958年才有成熟产品上市。日本首批单反相机则出现在1953~1955年,如米伦达T (Miranda T)和Pentaflex。
再来看看当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依靠在二战胜利后得到的德国照相机技术和设备快速发展他们的相机制造工业,特别是东德在战后很快恢复了蔡斯伊康的相机工厂,1948年就推出了第一台利用五棱镜技术的康泰时(Contax)S型单反相机。前东德蔡斯伊康的单反相机技术当时处在世界前列,也代表了相机技术的发展方向。19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已经有好几个品牌的单反相机在批量生产,这其中包括康泰时(Contax)、百佳(Practica)、爱克山太(Exakta)、泽尼特(Zenit)等。这些机器都符合晨光相机模仿对象的条件。早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上就有一台康泰时(Contax)单反相机展出。这些国家当时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有很多专家在中国帮助搞建设,大大加快了我们提升工业水平的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借鉴他们的成熟产品和生产经验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我们把晨光相机与同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各品牌相机外观进行比较,在几个不同品牌的东欧和前苏联单反相机中,前东德在1956年推出的康泰时 F型相机与晨光相机最为相似。从1948年推出S型单反相机开始,康泰时其后又在1952年推出了D型,1956年推出了F型。F型增加了光圈预选功能并加大了卷片和倒片两个旋钮的直径,以增强操作的方便性。
我们用来进行对比的是一台后期晨光D-1型单反相机,它的性能与前面提到的1958年送展的那台样机不同,最高快门速度已经从1/1500秒降为1/500秒,镜头规格改为50mm F2.8,有光圈预选功能,机身不带曝光表,而这些也与康泰时 F型非常相近。当我们将这台50年前出厂的晨光相机拿到手中时,第一感觉就是它和康泰时F外形太像了(图01),先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endprint
1.相机的正面五棱镜突起部分外形十分相近,连品牌和型号标识的位置都差不多(图02)。
2.相机快门按钮和自拍键都在机身正面,这与多数相机快门按键在机身顶部不同(图03)。
3.相机的后盖开关基本一样(图04)。
4.相机的取景器位置和形状都很相似(图05)。
5.相机的后盖整体设计包括胶片压板位置几乎一样(图06、07)。
6.相机的底部非常相似(图08)。
7.倒片钮位置和结构基本相同(图09)
8.相机的横走式布帘快门形状几乎没有差别(图10)。
9.相机镜头接口都采用了螺口连接,只不过口径不同(图11)。
10.晨光50mm F2.8镜头和卡尔蔡斯58mm F2.0 Biotar镜头都具备光圈预选功能(图12)。
11.胶片感光度盘的位置相同(图13)。
两台相机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包括:
1.速度调节钮显示方式不同,晨光更接近早期徕卡的设计,康泰时则在机身背面设置了快慢门调节开关。两台相机的快门速度范围不同,康泰时快门最快速度为1/1000秒(图14);
2.晨光采用了扳手过片,与康泰时的旋钮过片明显不同(图15);
3.晨光相机的四片三组镜头与卡尔蔡斯六片四组Biotar 镜头结构外形都不相同(图16);
4.闪光灯接口位置不同,晨光是在机身正面,康泰时是在机身顶部(图17)。
除了外形方面,两台相机的几个主要功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1.对焦测距方式相同。两台相机都采用了磨砂玻璃对焦屏,通过调节磨砂玻璃上影像的清晰度来测距对焦;
2.卷片与快门上弦和取景联动机构相同。两台相机都是在扭动卷片钮过片时为快门上弦,同时落下反光镜为取景做好准备;
3.卷片与计数器联动机构基本相同。两台相机都采用了卷片钮与计数器同轴联动装置实现连续计数;
4.都采用了10秒延时自拍器。
我们虽然没有对两台相机拆解并进行内部结构比较,但通过对相机外形和对焦、快门、卷片联动、自拍等主要功能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晨光相机以仿照前东德康泰时 F型相机为主,并参考同期其他类似相机而设计的一台国产相机。
在得出这一结论时,必须提及另外一台国产相机——天池相机。因为几乎在天津照相机厂和浙江大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奋力进行晨光相机攻关的同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工程师们正在为另一台国产单反相机的试制而努力,这就是天池相
机。很多人认为天池相机模仿康泰时D型相机。其实除了它的五棱镜尖顶突出部分和背面取景器更像同时期东德产百佳(Praktica)单反相机以外,其它部分都忠实地模仿了康泰时F型相机。天池相机只进行了试制,目前只有几台样机存世。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对经济的重大冲击等原因,晨光相机在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技术改进后只进行了小批量试生产,并未实现量产的目标,也没有正式投入市场,天津照相机厂很快将目光转向了其它机型。总计不到200台的稀少产量和较高的故障率使得目前晨光相机难得一见,这也更增加了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感。
我们追朔晨光相机的身世并试图揭开它是不是自主设计的谜团,绝对没有任何贬低中国国产品牌的意思,只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在设计力量不足,精密机械加工工艺落后,金属和光学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仿制当时最先进的单反相机,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特别感谢北京王安禾老师、中华相机网网友重庆mhtl和广州arnoldfeng慷慨提供对比相机和镜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