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湖口县富民专业合作社2760亩的蔬菜基地里,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一张张黄色粘虫板、一个个诱捕器,组成了一幅绿色农业的美丽图画。“因为去年进行的绿色植保农药减量试点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们加大了绿色防控的面积。就拿辣椒来说吧,绿色防控示范区的产量能达到5000多斤/亩,收益有1.3万多元,比非绿色防控示范区分别增加10.62%和25.05%。”合作社理事长蔡子祥表示。
为促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2014年,江西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绿色植保农药减量行动,建立了160个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示范区,有效提升了全省非化学防治技术和科学用药等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规模。
农药使用减次减量,农作物产量不降反增
“肥多才能粮丰,防虫就得喷药。”这句谚语是广大农民一直长期恪守的耕种“信条”。然而,江西今年开始大力推动实施的“绿色植保农药减量行动”无疑是对此传统的一种颠覆。
盛夏7月,江西省鄱阳县乐丰镇茨山村农民张学明家的早稻已经全部收割完毕,稻田边一排排杀虫灯像站岗的战士,精心护卫着老张还没有收割的水稻。“今年打药次数减掉2次,药量也减少了30%。稻谷产量并没有下降,反而还增产了10%。”老张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超级稻的推广应用,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日益加大。而稻农长期单一使用吡虫啉和大剂量、高频次使用治螟药剂,导致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
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副局长刘绍愈介绍说,通过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黄色粘虫板、防虫网等物理机械防治措施,以及高效、安全、绿色、友好的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加上使用目前大量推广的科学减量化学农药方法,就能有效控制水稻田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施药次数、单位面积水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都能显著减少。
蔡子祥手中有一本《基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用药登记表》,清楚地记录了绿色防控区和非绿色防控区的对比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农药使用次数分别是4次和6次,减少50%;每亩农药用量分别是200克和500克,减少15%;每亩辣椒产量分别是2501.25公斤和2261.13公斤,增加10.62%。
污染减少,品质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增收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甚至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水、土、气的污染,反过来也会进一步造成农作物被污染,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因此,必须从源头突破进行污染治理,积极实施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行动。”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办公室主任张天才说。
今年,江西建立的160个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示范区总面积为9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可达475万亩。在示范区内,每年的化学农药用药次数须减少至少2~3次,用量减少达30%。
乐平市江南蔬菜有限公司技术员徐秋根介绍说:“通过使用绿防技术,实现了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不仅蔬菜农残安全合格率达99%以上,而且每亩收益还增加1000多元。”
收益从哪里来?首先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我们公司在裴梅镇龙港村实施1000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推广项目,省市县植保植检局对我们生物农药补贴就达到50%,高效低毒农药、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板、性诱剂补贴也达到15%。”万年县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说。
“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本身会节省很多成本。”九江市植保植检局局长陈齐信表示。
据介绍,水稻每亩节约防治成本大约是10~30元,增收节支达到40~60元,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提高了防效。示范区主要病虫危害均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二是增加了产量及效益。根据部分示范区测产早、晚稻每亩产量比非示范区亩产量平均增加75.3~95.5公斤,平均增产达9.33%;三是降低了成本。水稻上使用绿色植保技术能够减少打药1~3次,提高防治效果5%~15%,每亩能够节约防治成本10~30元。
据蔡子祥介绍,蔬菜每年每亩可至少减少5次农药喷打,加上打药的人工工资,每年每亩可至少增收节支1000元以上。这从富民合作社《基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用药登记表》上绿色防控区和非绿色防控区的对比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每亩全季农药成本分别是60元和90元,减少50%;每亩效益分别是13006.5元和10401.2元,增加2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