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以BIM技术、云计算、移动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刺激”着整个行业;然而,这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满目皆是、众说纷纭的新技术让从业者们一时摸不到“命脉”,只能在摸索中前行。“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就在BIM领域上演,这边厢各大设计院正在如火如荼的应用BIM,将BIM视为变革设计的重要利器,那边厢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施工、运维环节却对BIM技术“望而却步”,鲜有尝试。
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已成为促进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新技术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业的科技创新一向得到了政府的重视,随着“加强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现建筑业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并注重应用电子、生物、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产业,从整体上促进建设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等政府指导意见的提出,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新技术的认识这边厢各大设计院正在如火如荼的应用BIM,将BIM视为变革设计的重要利器,那边厢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施工、运维环节却对BIM技术“望而却步”,鲜有尝试。如此的冷热不均对于BIM在国内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当然,BIM在国内的应用推广还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其他原因,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制约了它的发展,又是哪些原因推动了它的前进,未来要如何应用才能使BIM真正成为变革整个行业的工具,而不再局限于某个阶段或者是某个点的应用呢?为此,本刊编辑部就几个与应用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技术之于整个行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以BIM技术、云计算、移动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刺激”着整个行业;然而,这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满目皆是、众说纷纭的新技术让从业者们一时摸不到“命脉”,只能在摸索中前行。“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就在BIM领域上演,行业热点话题,邀请业内多位专家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BIM技术正在逐渐升温,然而尽管BIM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内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并已经有一些应用案例面世,但整个行业对于BIM的普及度与它的“热度”却不成正比。究竟是BIM技术本身不成熟还是行业内应用BIM的环境有待提升呢?
张建平:我本人作为中国最早把BIM引进并推行的几位学者之一,这些年来,已经在BIM技术方面坚持不懈的做了很多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随着BIM逐渐被行业内的熟知与认可,我始终秉持一个理念,就是理性的对待BIM当前的发展和应用。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BIM的理念是成熟的,因为BIM技术不是由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项目提出来的,严格来说它的理念,对行业产生的意义等,对于国外的学者来说已经诞生将近40年了。BIM的理念是源于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产品数据模型,应该说它的理念是成熟的,但是理念真正的用到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还是有很多的技术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它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很多其他应用的技术。因为建筑业实在是太复杂了,它的存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建模技术等,要想将BIM真正的用到实践中有很多技术需要解决。
BIM应用还涉及到软件的配套问题,以众所周知的二维CAD和三维CAD举例,二维CAD的普及应用推行了20多年,现在已经有一些成熟的软件。反观BIM,如果完全按照基于BIM技术扩展升级、改造,或者是重新去研发相关软件的话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时间。不可否认的是,BIM技术的出现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一次变革,推进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应用,同时加速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这是所有业内人士期望看到的效果。基于此,很多业内人士说“BIM的春天到了”。但实际上,春天到秋天收获的季节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个路就是要把BIM技术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逐步的解决,尤其是软件机制和软件需要的周期,只有当这些难题迎刃而解,BIM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李云贵:目前,大家都认识到BIM技术的重要性,认为BIM技术是变革行业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手段,并在积极应用,在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就产生了一个疑问——BIM应用的关键难题在哪呢?实际上,要想真正发挥BIM的应用价值并为行业所用,不得不重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是BIM的理论体系研究,第二件事是BIM标准,第三件事是BIM软件,第四件事是工程应用,只有当这四件事情做好后,BIM技术才能真正应用起来,并为行业带来价值。目前,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呢,很多应用BIM的工作人员感觉很痛苦的是BIM软件支持不到位,相关标准的缺失使BIM应用存在着掣肘,这些无疑是BIM存在的突出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决定采购市场并促进BIM软件发展的积极动力,随着BIM软件的不断发展会推动BIM的整体应用更趋成熟。如果说现在是BIM的春天,既然已经迎来了播种的春天,那么收获的秋天也不远了。
何关培:BIM软件供需差距太大,这是因为规模出了问题,这其中的根源问题是“BIM热”的方法和动机不对。从个体来看,很多应用BIM的用户还没有弄明白BIM到底是什么,还不清楚它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效益就已经热火朝天的应用起BIM了。再好的技术过于滥用也会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只有让用户了解BIM,明确BIM的真正价值,并让信息结构化、信息可视化,在信息产生的第一瞬间收集起来并被其他人利用,这样才能利用BIM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马智亮:我本人对于国外的BIM应用情况也有所了解,相比国内,个人认为BIM现在的热度还是不够,此外,面对BIM的这种“热”,无论是用户还是软件厂商等都还不够理性,那么这些因素会不会造成BIM的热度逐渐消退呢?与国外比较,我国政府市场的体量庞大,但BIM的具体应用案例却与之不成正比,如果与美国这样的大市场相比,可以发现他们的BIM应用程度非常成熟并做了很多关键性技术研究工作。
BIM应用实际上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管理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更多的是把BIM作为一项技术来应用,真正将它作为管理的手段进行应用的案例非常少。在英国,内阁办公室和专家组成员等会组成BIM小组,参与英国BIM应用相关工作,约200人的专家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于英国的BIM应用,其中有几个方面非常值得国内借鉴。首先是BIM应用指南,政府的专家根据BIM应用指南,考量工程项目做了哪些工作;其次是BIM应用人力资源的规则、规范;第三是配套的BIM软件,此外,还有BIM标准、合同,根据相关的BIM标准或合同,在项目建造过程中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责任。英国多方面关于BIM的深入工作与我国相比更加理性,它将BIM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综合去考虑,从而有一个综合的框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更加理性地看待、应用BIM技术,才能使BIM真正变成企业、行业一项重要的技术,一项核心竞争力。
靳金:在BIM刚进入国内时,应用BIM技术要冒很大的风险,还要写到招标合同里面,对于上海中心来说,应用BIM技术在项目中也承担着压力,风险很大,尤其是上海中心的一些领导对新事物的接受并不是特别的快,当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会保守一些。经过这几年的经历,我的感受是BIM不只是单一的“一条线”,实际上项目、业主团队是在这一条线上热起来,专业的问题要由专业工程师去解决,像上海中心这样大的项目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还需要反馈深化设计,对深化设计团队再反到施工的设计过程中,这两条线一定要紧密结合起来。在管理方面上海中心也做了一些工程统计的核算和尝试,但是还需要合约部利用相关软件,根据项目的结算情况包括当前的工程量并利用这些数据对项目结算提供数据支持。在项目体系内将BIM真正的展开让应用者去接受,去认知,相对这一块目前还是比较缺失的,但是通过这几年诸多具体应用案例的实施过程,有很多应用BIM的工程项目由艰难走向逐步成熟,只有各个部门的人员包括项目团队真正认识BIM并相互配合,BIM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BIM推广离不开相关软件的支持,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BIM软件跟不上BIM的发展进度,如何面对国内BIM软件不成熟这一问题?
何关培:目前,市场上有一些BIM软件与用户的需求并不相符,很多应用BIM的用户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的软件,而国外软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与我国工程项目特点、规范、具体标准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只能说应用了国外的BIM软件,但具体应用到何种程度,有没有真正的将BIM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起来,还有待考量。我国BIM真正的应用仍然是在初级阶段。在设计阶段,国内与国外BIM应用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专业方面,在国内,除了工程师之外民建绝大多数专业水平,而国外在软件水平过程中是专业之间的反问问题,国内则是设计阶段固有本身专业问题,这对软件来说操作难度很大。
李云贵: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实际上在国外应用BIM的困难要比国内少一点,目前来说,国内应用的BIM软件大部分来自于美国,也有少部分来自于欧洲。对于美国开发的BIM软件来说,首先它把国内的相关标准执行的非常到位,如果在国内应用国外软件就要把标准换成中国的标准,这样才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国外软件公司要追求利润,所以当我们用软件的时候建模通常很好,但一旦涉及到出施工图或者具体工程计算,凡是有规范的地方都会出现困难,这是国外BIM软件在应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国内的BIM软件在执行规范和符合中国工程应用习惯方面做的很好,但是在BIM的建模功能和信息的管理功能上则相对弱了一些。
要想把国内BIM软件的短板逐渐变强,一是需要软件公司的资金实力,二是需要研发人员的技术实力,同时还需要足够充裕的研发时间,但这几个因素目前国内还不能够完全同时满足。因此,我也曾经说过:“国外的BIM软件很好,但是它不落地、落地困难;国内的BIM软件也不错,但是它上不了天。”在中国应用的BIM软件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希望国外的BIM软件尽量落地,国内的BIM软件尽量提升应用质量,当然,这个过程肯定有一定难度,这要做不到的话要走第二条路,即国外BIM软件要把数据放开,国内BIM软件要融入其中,用两套工具解决一项任务,虽然过程中会麻烦一点,花费会增加,但作为一个过渡能够真正为用户解决问题就是好的。
张建平:软件不配套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虽然国外BIM技术应用的比国内更加成熟,但不代表没有问题。软件不配套的问题同样存在。比如说利用BIM的施工管理在国外同样存在难题,目前来说,国外把BIM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非常成熟,并应用的非常成功、毫无问题的BIM软件还没有。
马智亮:从BIM软件的整体情况来看,国外有很多BIM软件的覆盖面很广,国内的BIM应用软件实际上还很少,成熟度还有待加强。工程项目讲究可行的解决方案,建模方面如果国内BIM软件不够成熟,那么就不要用,用户完全可以各取所长,充分利用不同BIM软件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袁正刚:国内的BIM软件肯定还不成熟,但我们不能因为不成熟就不用它,通过具体的实践应用,让更多的应用单位和软件公司一起努力使它变得更成熟。因为软件不用就不会成熟,而发展一个闭门软件也是没有意义的,BIM软件一定是在不断应用过程中慢慢的成熟起来,所以说BIM的实践、软件开发还有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BIM技术如何能跟智慧城市相结合做一些更实际的工作?
李云贵:美国国家标准把BIM的能力分成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国土安全;智慧城市从字面理解是城市需要智慧,而智慧就需要大量的信息,只有大量的信息做数据支持城市才能够智慧,没有信息城市智慧不起来,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各方面的信息。反过来看BIM,BIM是什么呢?BIM是一个建筑所有的信息,数字城市正在往智慧城市方向发展,举例来说可以利用数字城市的管理系统把一个井盖管理很清楚,哪个井盖坏了或者丢失,可以第一时间处理或者查找,利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对城市消防员进行管理,在行动中规划行车路线,计算行车时间等,都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体现。但是在建筑当中实现不了,因为在这个系统里面建筑只是一个图块,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大片中劫匪一抢银行特警就来了,车一停下笔记本一打开把个模型掉出来,银行大楼的模型掉出来,这有一个通风口可以进去,那还有一个下水道可以走,这其实就是利用了BIM技术。如果下一步发展在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中把BIM模型连接进去,一点建筑这一图块可以汇集所有的信息,那么城市的管理一定会更智慧。
现在,BIM建模都说专业应用比较成熟,专业应用主要是基于专业的建模软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想要使专业应用更加成熟,技术是不是相应的也要成熟?
靳金:实际上,技术和应用并不是割裂的两个方面,对于具体的技术,可能某一部分技术在国外来说算是成熟的,但是对于真正的BIM应用来说并不只是需要软件来推动,更多的是要靠一些机制,包括在招标过程中有明确的说明要求BIM在项目中具体应用到怎样的程度等。因此,对于BIM来说本身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可能是BIM技术能不能“落地”,究竟能产生怎样的价值,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共同攻克。
马智亮:技术跟专业应用的成熟不成熟不要说相应的软件大家可以应用,有那么多应用能说它不成熟吗,这可能只是一个方面,是技术的方面。以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可能更需要考虑的不是技术驱动而是需求驱动,即应用BIM的用户究竟有什么特殊的需求?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期望利用BIM技术解决哪些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需求驱动。此外,过分关注技术本身具体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多,业主通过BIM技术得到好处,收集到的信息在后阶段产生,因此,BIM应用不要那么俗套,并不是说所有应用都要结合起来,而是根据不同需求,各取所需,让BIM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袁正刚:所谓的成熟度,没有百分之百的成熟,只有当我们真正应用BIM才可以不断的成熟起来。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成熟、推进,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对它给予高度关注,不仅局限于BIM普及初期的设计企业,目前,施工企业对于BIM也投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来自于业主、软件开发公司、政府、媒体等各界关注目光也在与日俱增。BIM技术需要更多的人广泛参与才可以更好的发展。
对企业应用BIM有什么建议?
张建平:对于企业应用BIM应该从企业真正的需求出发,对于BIM技术本身要做到正确的理解和真正的吸收,然后选择企业需要的BIM软件,通过企业条件成熟的项目先做试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坚定不移的将BIM运用下去。
李云贵:对于我个人而言,过去的身份是软件开发商,现在的身份是应用者,随着身份的改变思考的角度也变了。从应用者的角度来说,企业应用BIM要实实在在的从解决工程问题的角度去看待它,只要BIM可以帮助企业把工程做的更好,企业就会喜欢用、愿意用。
何关培:找到BIM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是赢利模式有关系的点,去做有用的能帮助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应用,并将它逐步逐步的用下去。
马智亮:首先是正确的认识BIM,第二是不断的实践BIM,最后就是提高BIM应用水平。
靳金:企业应用BIM,首先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管是从整个项目层面还是从应用层面,只要企业可以很好的认识它,当然,在应用初期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企业可以从已经成功应用的案例中汲取经验,通过实践一步一步完善BIM的具体应用。
袁正刚:BIM应用不管是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只有我们投入其中真正用BIM才可以掌握BIM带来的价值,才可以离BIM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