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扬
以“以色列人”为题,我并不是要说明以色列人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要通过这些平凡人来反映这里的文明程度。我不能把我的见闻逐一记下,所以叙述的角度必然会略有片面。但我会用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来还原这个国家的真实风貌。或许这些,比其他的都重要。
以色列人的“冷”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在特拉维夫机场降落后就感到了一种刺骨的冷,好像所有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完全不理会你在他们旁边做什么,完全没有在家乡人们见面时的那么“热情”。
当你和他们交谈时,他们有时会用十分尖锐的语言来攻击你的观点,甚至有时候会攻击你的“三观”。他们如果想向你说明什么事情不好、不对,他们不会先说一大堆赞美的话后面再加一个“但是”,而是直接说什么什么不好、不对,甚至都不会说“我认为”。所以这种习惯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中国人无法接受。在中国这样一个喜欢说“好话”的社会中长大的人,即使别人没有骂你,只是停止了说“好话”,也会感到些许敌意。
显然我的主题并不是以色列人的“外冷”,所以下面我会用自己的见闻来说明他们是如何“热”的。
晨跑见闻
那天起得特别早,便下楼和大家一起晨跑。下了楼之后享受了一会儿这里的空气,便出发了。我们在雷霍沃特的一个街道上向一个方向跑去,跑到了尽头施工的地方便返回。单程大概有个一两千米。毫不夸张,除了一些树叶和石子,基本没有垃圾。而且和我们对于文明的认识不符的是,这里整条街道基本见不到垃圾桶。没有垃圾桶,没有垃圾,这让我着实惊讶了一番。除了卫生问题比较感人以外,在以色列的墙壁上,从来没有不该有的东西。没有什么涂鸦,也没有宣传画,更别说小广告了,也许以色列人根本不知道小广告是什么东西。
途中,我们经过了几个十字路口,有的有红绿灯,有的则没有。然而这里的红绿灯基本是“形同虚设”。这个词如果用在国内,意思就是有没有灯车都乱走乱停。而在这里,“形同虚设”的意思是有没有交通信号灯,机动车都会自觉地停下来,让行人先过。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以色列人习惯的小心。但坐了几次出租车后,我算是明白了,以色列的哥开车简直就是在狂飙,夜晚的居民区都可以开到60km/h以上。
我的确很感动,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是外国人的缘故。总之,我对这里的好印象就从这件事开始了。
初到公寓
那一夜很长,比平时多了五个小时,我们到了公寓享受完这里的风景后,就被Ifat召集了起来。那是Ifat第一次为我们做翻译。在这之前,我们的确没有怎么亲耳听过外国人说中文,感觉怪怪的。不过至少逻辑合理,表意明确。那天她是为尼奥做翻译,尼奥是我们公寓的房主,就在公寓旁边一所很萌很悠闲的大学上学。他讲话的大致内容就是在以色列要怎么怎么样啊,不要怎么怎么样啊。现在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不过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以色列是个缺水的国家,请不要浪费我们的水。他没有说“我们国家的水”,也没有说“我的水”,而是说“我们的水”。如果说这一点并不足以反映他们的民族使命感的话,那么当天晚上的事情就已经告诉我,这不是个例。那天晚上,是Ifat第一次组织活动,问一些关于以色列的问题,把我们搞得全军覆没。都是选择题,一共十几题,我们做得最好的也错了三个。接着Ifat拿出地图,给我们厘清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的局势,希望我们支持以色列。
她“拉拢”我们的方式又和中国人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中国人希望外国人支持中国,他一定会在外国人面前把中国夸成花。但是Ifat没有这么做,她为我们分析了以色列的内忧外患。她又拿出一张地图,地图上的图案就像一个绿色的拳头抓着一粒米。她告诉我们,中间这个橙黄色的是以色列,外面这一圈绿色的是阿拉伯国家,它们和以色列的关系都不是很友好。“不是很友好”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但我们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张图也立刻让我们认识到了以色列紧迫的局势。如果这里的人不努力,他们就会立刻被沙漠所吞噬,或者被其他国家所压垮。
从头到尾,Ifat没有一句话是在赞美自己的国家,都是在说以色列存在的问题。当被问及犹太人的智商是否比别的民族高一等时,她只是笑笑说:“我就是现代犹太人,我在中国呆了五年,我觉得中国人也很聪明。如果非要说我们的智商比较高的话,原因只能是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吧。”
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她说:“你们在媒体上会经常看到和以色列有关的新闻,有些是巴以冲突方面的,但是有的新闻总是直接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其实没有对与不对,这个矛盾有它自己的历史根源,它是很复杂的。所以我们不会直接说什么事情以色列做得很好,而巴基斯坦做得不对。但是我希望你们来到以色列,能够了解这里的真实情况……”
简单的逻辑,略显奇怪的中文,却让我感受到一种渗入每个以色列人体内的“可怕”的精神力量。
Do everything you want
Weizmann科学院的老师们应该是我见到过的最“热”的以色列人。来到科学花园,他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整天给我们做各种好玩的,也不是用液氮给我们做美味的香草冰淇淋。而是那句开场白:“Guys,you can watch them,touch them,move them,and do everything you want.”
当然,国内一些地方的老师也会如此“热情”地告诉你:“此处不许拍照!不许触摸!不许靠近围栏!损坏照价赔偿!”
以色列人以身作则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科学必须建立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必须与人们的生活相衔接。高高在上,无法触碰的那种永远不是真正的科学。
“我支持德国队”
来到以色列,时差让我们晚了五个小时,国内的凌晨四点正是耶路撒冷时间的晚上11点。晚上11点正是洗好澡看电视的时间。那是啥?世界杯啊!我们公寓改名叫“球迷屋”一点都不过分。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一群人围观世界杯的时候,通过和那些犹太人交谈,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除了我们的导游Ifat支持阿根廷之外,我们的保安啊,还有马诺先生的女儿Shiri Manor,还有其他的许多犹太人,都不约而同地支持德国队。我们的保安大哥还是德国战车的铁杆球迷。这就相当于许多中国人都支持日本队一样,估计在中国大街上你如果说我支持日本队立刻会被围观鄙视,情况严重了还会挨揍。虽说日本的足球没办法跟德国比,但是当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当被问及对德国人的感觉时,不少以色列人说,那些事情都过去了,他们对德国人没有特别的好感,也不是十分厌烦,只是觉得他们球踢得不错。以色列和德国都是很好的国家,但是以色列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完,哪有时间去怨恨德国呢?
总而言之,在以十日,我对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国家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这个国家的开放与繁荣有了很深的体会。以色列人喜欢笑,他们好像拥有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和力,那种东西也许是随着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产生的,也许不是。
不过,有了这些“内热”,即使那些“外冷”让你不习惯又会怎样呢?你终究会喜欢上这些热情的以色列人,喜欢与他们共事,即使只是每天街头餐厅的一日三餐都会倍感珍惜,因为你已经被他们那恰到好处的“内冷外热”所深深折服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