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500
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工艺研究
罗铝铿钟翠荣徐春红曾国芹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 梅州 514500
目的介绍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工艺制作过程。方法本咀嚼片采用湿颗粒法制得。结果其最佳配方是40%的乳糖,25%的甘露醇、25.5%淀粉及8%的白花蛇舌草浸膏。结论所制白花蛇舌草咀嚼片风味独特,外形美观,硬度及崩解性能好。
白花蛇舌草;咀嚼片;工艺研究
白花蛇舌草又名为蛇舌草、龙舌草,属茜草科植物[1],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其性寒,味苦、甘,归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收敛止血的功效,是广东地区常用的药膳原料。现代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保肝以及免疫调节的作用[2-5]。目前,白花蛇舌草已被开发成多种剂型的食品,如白花蛇舌草水、白花蛇舌草冲剂、白花蛇舌草蜜饮等[6]。咀嚼片具有服用方便,携带方便、剂量稳定等优越性,以白花蛇舌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口咀嚼片尚未见报导,本文将对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工艺进行研究。
1.1 材料与试剂 白花蛇舌草(批号:1306256,樟树市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甘露醇粉(河北华旭有限公司,食品级);乳糖(广州天润药业有限公司,食品级);硬脂酸镁(广州天润药业有限公司,药品级)。
1.2 仪器与设备 YP-5单冲压片机(广州康诺机械厂);干燥箱(德国menmert公司);SF-1703B高速粉碎机(上海中药机械厂);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1.3 制作工艺
1.3.1 工艺流程 甘露醇、乳糖、淀粉→白花蛇舌草干草→粉碎→加热回流提取→白花蛇舌草浸膏→制软材→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压片→灭菌→包装 1.3.2 操作要点 ① 白花蛇舌草浸膏的制备:将白花蛇舌草全株粉碎,1∶10加入85%的乙醇溶液。100℃加热回流1h,冷却过滤,滤渣按1∶5 100℃加热回流0.5h,合并两次的滤液,加热浓缩得到生药量为2g/ml的浸膏。② 填充剂的选择:根据经验性实验,选用甘露醇、乳糖、淀粉为填充剂。③制软材:将白花蛇舌草浸膏与填充剂乳糖和甘露醇混合制软材。④ 制粒:将软材紧握成团,压过20目筛,使软材变成颗粒状。⑤ 干燥:将湿粒置于65℃的恒温干燥箱中干燥两个小时。⑥ 整粒:颗粒干燥后过16目筛整粒。⑦压片:在整粒中加入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压片。⑧ 灭菌:将压好的片剂放在紫外光下灭菌0.5h。
1.4 产品质量标准 本产品形态完整,表面光滑,呈淡黄绿色,色泽均匀一致,具有淡淡白花蛇舌草风味,清凉可口,入口细腻柔滑。崩析感良好,在30min内完全崩解。感官质量评分标准见表1。片重0.5g左右,水分﹤2.5%。细菌总数(cfu/g)≤100个/g,致病菌不能检出。
根据初步实验,乳糖、甘露醇、浸膏含量对咀嚼片风味影响最为明显,本文以浸膏、乳糖、甘露醇的用量做L(9)33正交试验,以外观、口感、风味为评分指标,筛选最优的配方。结果见表2和表3。
经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可知,RC﹤RA﹤RB,甘露醇的用量为主要的因素,乳糖的用量次之,白花蛇舌草的浓缩液的影响最小。最优的组合是A1B3C3。即是乳糖的用量为40%、甘露醇的用量为25%,白花蛇舌草浸膏是8%。上述最佳的工艺条件制出的白花蛇舌草咀嚼片色泽均匀,口感细腻清凉,具有白花蛇舌草独特风味。
表1 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感官质量评分标准
表2 正交试验方案[7-8]
表3 正交试验表
实验研制出最佳的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配方是:乳糖40%,甘露醇25%,白花蛇舌草浸膏8%,淀粉25.5%, 1.5%的硬质酸镁作为润滑剂。该咀嚼片风味独特、表面光滑美观、色泽好、硬度好、崩解度好,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上市产品的巨大潜力。
[1]张伟平,尹秀丽.白花蛇舌草的研究概况[J].哈尔滨医药,2000,20(2):71-72.
[2]宋凤艳,李克.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功效研究综述[J].亚太传统医药,2012,8(4):198-200.
[3]张创峰,杨友亮,刘普,等.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4):379-382.
[4]陈雅,杨坤星.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学,2008,17(5):62-63.
[5]刘盼盼,姚晓东,李洁.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2011,20(21):96-98.
[6]吴海涛,谢才清,刘建云,等.白花蛇舌草制剂的研究 [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1):217-220.
[7]郭仁庭,谭忠富,付长明,等.硬脂酸镁的性质、应用及市场场景的综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31(7):15-17.
[8]钟艳梅,温讯.仙草含片的制备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8):29-30.
[9]张明辉,衷明华,黄易娜.五指毛桃含片制作工艺研究[J].江西化工,2008,9(3):78-80.
R283.6
A
1007-8517(2014)15-0023-02
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