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从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于2003年完成。为进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湿地保护政策,国家林业局从2009年开始组织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历时5年,到2013年结束。制定了专门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建了国家和省级湿地调查领导小组,确定了技术支撑单位和质量检查单位。在遥感数据全国覆盖的前提下,运用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一采取了遥感数据室内判读、现地验证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室内修正的工程流程。调查共投入2.2万人、近4亿元,获取成果数据2.6亿条,由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多学科、多行业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调查成果科学、准确、真实、可靠。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本次调查将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从分布情况看,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现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2324.32万公顷。两次调查期间,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现在的43.51%。
对调查成果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之中,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我国湿地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湿地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湿地净化水质功能十分显著,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同时,我国湿地储存的泥炭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若尔盖湿地面积80万公顷,储存的泥炭高达19亿吨。
调查结果也同时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1.52%,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66.52%。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从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工作。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扩大湿地面积”的要求,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湿地在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张永利说,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从六个大的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一是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更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二是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三是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四是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五是强调科学“管湿”,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张永利说,湿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合理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324.32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3.51%。许多重要的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的保护,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得到较好的维持。在湿地开发方面,湿地提供的清洁淡水支持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湿地种植业、养殖业、制药业等也是我国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也成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张永利指出,在开展湿地合理利用时,必须统筹考虑湿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首先要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的办法,把重要的湿地抢救性地保护下来。其次,要把湿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把湿地保护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给予投入等方面的保障。第三,积极推动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平衡好。第四,要严格规范湿地开发利用行为,制订能够确保湿地科学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总结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
在谈到湿地保护红线时张永利认为,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保障。
张永利说,所谓生态红线,就是保持生态安全的底线。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主要部门,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根据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初步结果,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专家论证,国家林业局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划定这条红线是遏制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湿地保护红线既是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又是维护基本生态平衡的“安全线”;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线”,也是实现有序发展的“保障线”。
张永利指出,划入红线内的湿地资源并非完全不能开发利用,但开发利用是有条件的,是适度的、科学的、合理的,并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明确利用湿地的范围、时间、强度、方法等,使湿地利用严格限定在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不言而喻,划定生态红线,并落实好这条红线,绝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办法、措施和工作紧紧跟上。
当前,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呈增长态势,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变化为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
张永利说,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对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湿地资源进行了摸底。两次调查结果在进行同口径对比,即在相同的湿地类型、相同的地块、相同的起调面积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时,发现全国的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张永利指出,目前来看,围垦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两个最关键因素。围垦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大江大河的两侧以及湖泊的周边地区,基建占用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结果的数字对比显示,近10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由12.76万公顷增加到129.28万公顷,增长了近10倍。
张永利说,调查显示,我国湿地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湿地生态状况按照好、中、差3个档次进行简单分类,我国的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评级为“好”的湿地占到湿地总面积的15%,评级为“中”的占53%,评级为“差”的占32%。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计划投资12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5亿元,共738个项目,目前已完成115个。
“十二五”期间,湿地保护规划包括湿地的保护工程、湿地的综合治理工程、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和能力建设工程四个方面。其中保护工程592个、综合治理工程110个、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26个、能力建设工程10个。
马广仁说,国务院于2003年正式批准《2002—2030年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林业局分阶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整个规划的投资总额约为9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8亿元、地方配套42亿元。“十一五”结束之后,在全国实行了205个湿地项目,对于保护我国的湿地、改善湿地的生态状况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