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立
轻奢华是目前时尚产品的中心点,上下通吃的理念迎合了所有市场和消费人群的需求。
在时尚的眼中,纯粹的奢华和简单的“快时尚”被分为两个极端,这都并非做到了时尚与品质兼得的效果,而所谓的轻奢华的出现,就把单品的定位更细节化了。
它算是消费阶梯状中间部分,如果采用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轻奢华或者轻设计品。这些产品包含设计的元素,价格高于之前的快消品牌。轻奢消费的崛起与社会形态有关。全球化后,“中产阶层”将消失,许多人沦为中下阶层,而这些人又要求多一点“奢华感”来追求品质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满足,所以“能够负担得起的奢华”是未来消费的主流。就眼镜产品而言,通常300美元左右的价格被认为是合适的。就中国市场而言,轻奢品的概念应该自配饰而起。购买快时尚服装的年轻人的“入门级”奢侈品会是轻奢的配饰,比如从购买一只区别于大众款设计的太阳镜开始。目前的轻奢主要包括大牌副线、风格品牌与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另外奢侈品销售受挫的电商也纷纷对“轻奢”推波助澜。
相比奢侈品高昂的价格,轻奢更多契合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的趋向,比如80后可能是主体,他们在商品的选择上会有更多个性化的诉求,在眼镜产品的轻奢消费上,一是有设计元素,二是除了眼镜店,随处可见的品牌店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奢侈之心。不过对于普遍生活压力超重的80后而言,即便轻奢也不会是他们日常性的消费。另外轻奢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而言也具有不同的概念。对于一个月收入3万元的女性,她每月可能会在DKNY有一些消费,但也会为一只PRADA包而“勒紧腰带”。而对于一个月收入8000元的女性而言,去香港买一副3000港币左右的MARC BY MARC JACOBS眼镜,这就是奢侈。对于目前本土的一些强调原创性的设计师品牌而言,定位“轻奢”应该是有市场空间的。是葫芦是梨,也取决于这个中间层次的容积变化。
全球经济都是黯淡颓势,消费者对消费永远都处于谨慎状态,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消费者对于高值产品的购买会有所减少,相反,低值产品的销量自然将呈上升态势。不管怎样,消费者仍旧不会放松对所购产品设计和品质的要求,因此相对低值的轻奢侈品牌便很好地迎合了如今的市场需求。
在中国,轻奢侈产品拥有广泛而又相对成熟的消费群体。一类是位居收入金字塔中高端的富裕阶层,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鉴赏能力,对时尚行业有一定了解,消费动机来源于对高品质、高品位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彰显;另一类是人数迅速增长的大众类消费群体,虽然相对前者,他们的购买力有限,但他们绝非时尚行业的门外汉,对各类产品有自己独到的品位,不一味追求品牌Logo,偏好兼具性价比的时尚类产品,他们消费轻奢侈品更多是为了在工作繁忙之余犒赏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