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勇,郭 桦
国家石油天然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都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天然气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0)
液化石油气与石油、天然气一样是化石燃料。液化石油气是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由多种低沸点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主要成分是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由于石油资源的制约,液化石油气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法商家将二甲醚掺入液化石油气中销售牟取非法利润,这种掺混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008年3月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或在焊接气瓶中擅自加入不明化学添加剂”。可见,国家质检总局的通知明确表明二甲醚禁止掺混冒充液化石油气使用。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民用液化气领域,二甲醚掺混液化石油气已有相当规模的市场,一些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向液化石油气钢瓶中掺入二甲醚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了解四川省液化石油气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国家石油天然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全省流通领域100个批次的液化石油气样品进行了采样监测,通过检测数据分析液化石油气中二甲醚的含量来评判其潜在的危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全省19个地级市州的100个液化石油气充装站,进行随机采样[1],风险监测的液化石油气的规格全是商品丙丁烷混合物。
风险监测所确定的风险项目为二甲醚含量的测定,其在国家标准GB 11174-2011《液化石油气》[2]中没有作明确的限定。在本次监测中二甲醚的检测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3]。
二甲醚含量(体积百分比)范围为0~5%,检出率为88%;二甲醚含量(体积百分比)范围为5%~10%,检出率为6%;二甲醚含量(体积百分比)范围为10%以上,检出率为6%。
从二甲醚含量的检测数据看,所有的液化石油气中或多或少有二甲醚的存在,其中有12%的液化石油气二甲醚含量在5%以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从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液化石油气容易被添加二甲醚来降低生产成本。二甲醚的毒性较低,有刺激及麻醉作用的特性,通过吸入或皮肤吸收过量的二甲醚会引起麻醉,失去知觉和呼吸器官损伤。二甲醚这种化工原料,可由煤炭资源生产,原料便宜、生产工艺简单,投入低,性质与液化石油气相当,极易混合均匀,难以区分。不法商家将其掺加到液化石油气里,主要是用来降低成本,牟取非法利润。二甲醚的低位热值为28846kJ/kg,液化石油气的低位热值为45976kJ/kg,二甲醚的热值为液化石油气的63%,如果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20%的二甲醚,则“液化气”的热值下降7.5%。此外液化石油气中掺混了二甲醚以后,还会造成液化气瓶泄漏,因液化石油气瓶的橡胶密封圈常用的是顺丁橡胶,随着掺混二甲醚含量的加大,瓶阀橡胶密封圈被二甲醚溶胀,继而被二甲醚溶解,导致外形尺寸逐渐收缩,密封性能降低,产生漏气现象,容易引起爆炸,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大的危害。此外由于普通液化气灶具的设计,是根据液化气的耗氧量、热值等指标设计的,使用掺混气,会导致火苗不稳定、断火,且会产生毒废弃物。考虑到液化石油气存在的安全隐患,认为液化石油气存在相当程度的风险,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对非法添加二甲醚的行为进行控制。
根据国家标准GB/T 27921的技术内容,采用风险矩阵法即用添加物所带来危害程度的高低和发生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大小来对本次风险监测的结果进行评估[4-5]。将危害程度分为5级,依次是极低、低、中、高、极高,分别用 1、2、3、4、5 表示;将发生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分为3级,依次是不大可能、有可能、基本确定,用 1、2、3 表示(表 1)。
表1 风险矩阵图表
将这11个风险等级分为2个风险段:第一风险段1~6,认为该风险较小,可以接受,但应对其进行监控;第二风险段8~15,认为是高度风险,不能接受,必须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上述情况说明现阶段四川省辖区内的液化石油气质量状况并不乐观,有相当的数量是掺混气,而且多是以加入二甲醚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对消费者的用气安全存在较大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总量的持续增长和需求地域的更加分散,城乡居民对液化石油气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由此液化石油气质量的好坏和其潜在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千百万群众的利益问题。
从风险监测结果来看,所有的液化石油气中或多或少均有二甲醚的存在,有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为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风险监测的常态化和系统化。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风险监测,精心确定检测的项目,同时建立系统的液化石油气风险监测体系。
2)液化石油气生产销售企业必须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把关,严格执行进货验收和出厂检验制度,并结合自身情况定期进行取样检验或者送样检验,保证液化石油气质量。
3)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质检、能源部门要积极完善液化石油气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针对有突出质量问题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情节严重的,要坚决撤销生产经营资质。
4)加强投诉举报处理工作。质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举报投诉平台等投诉举报渠道的作用,认真受理消费者反映的液化石油气产品质量问题,及时调查处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出现“问题液化石油气”时,要及时研判和报告当地政府,配合有关部门互相协作、积极处置,督促责任企业依法履行赔偿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GB/T 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S].
[2]GB 11174-2011液化石油气[S].
[3]SH/T 0230液化石油气组成测定法(色谱法)[S].
[4]GB/T 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S].
[5]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