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
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境”是“意”的本源,“意”是“境”的灵魂,王国维的评述深刻的诠释了“意”与“境”不可割裂的内在关系。城市中的建筑和建筑内部的庭院,传统的意境精髓却在不断地遗失“境”很美,这是不可否认的,而“意”却在大多数景观设计中被遗忘了。然而,在被规划为“中国传统风格小镇”的水乡青浦,却有许多在现代建筑语境中将“意”与“境”结合得比较精彩的设计,这里所要讨论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设计就是一例。
>>青浦水乡鸟瞰
环境一直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曾经在一部电影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巴塞罗那的阳光与东京的阳光是很不相同的,而东京的光线与布拉格的也不同,真正伟大的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建筑,永远都不会忽视环境……”。属于环绕夏阳湖的城市景区内建筑之一的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们以水乡与园林为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的背景。
意境二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佛教经典。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意思是凭着个人的天赋和才智,可以悟出宇宙空间的玄真。所谓“玄真”即后来的“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水墨画还是田园诗,都重视意境的营造,江南园林的兴盛始于文人造园,因而充分汲取这两种艺术精华并与其相生相长的江南园林,则是意境涵义最为完美的注释。
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如果只是完全照搬古典的东西,而不追求其本质的“意境”,很容易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情境。而若是抛弃古典,照搬西方园林法式,或是自以为是地“独创”,则脱离了人文环境,显露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最好的景观不是搬过来的,而是在环境中生长出来的,青浦私营企业办公楼明确而深刻地阐释了这一点。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中国园林素以再现自然山水景致著称于世,掇山理水是中国园林造园技法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造园的第一步。然而,掇山与理水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概念,即对“石”的巧妙构筑,叠石成山,砌石为池。《园冶》一书中把池山、溪涧、曲水、瀑布和埋金鱼缸等都列入“掇山”一章。也同样说明了二者的密不可分。
在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的景观设计中,对于“石”的运用是十分特殊的。由于环境对建筑要求了开放性,使建筑的使用者大多从二层俯瞰中庭内院,因而内院中是无法营造叠石成山的效果的。于是,建筑师果断地放弃了堆叠的手法,转而在池中置入几块巨石,暗示着叠石掇山的意境。
如果仅观察建筑内院的平面,那么水池的设计似乎与园林扯不上关系,横平竖直的线条,回应了建筑完美的正方形平面,却遗失了古典园林理水““曲折有情”(园冶)的韵味,仅有两列立于水中的方石步道似乎能够表达一点园林的意思。然而,当我们走进建筑,亲眼看见这方清池的时候,事实却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岸线由卵石堆砌,偶尔布置几件大的石块,消解了直线的僵硬感的同时也恰如其分地引入了理水的意境。
建筑师对石的运用还延伸到了地面铺装中。古典园林在地面铺装中同样十分考究,从颜色的选择到图样的排布都经过了精妙的组织。然而建筑作为办公场所,地面铺装自然应以安全为重,且不宜过分花哨。因而建筑师选择了在砖缝中拼入卵石的策略,辅以局部满铺卵石的变化,将古典园林的用石意境融汇于其中。
叠石艺术是传统园林文化的基础,也是园林意境的精髓之一,建筑师通过自己的理解,以现代建筑语汇诠释了传统园林文化的叠石意境,同时也协调了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取得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融的效果。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对传统造园法则的精辟论述。因,即充分利用园内的现有状况,“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即将园外的景致收入园内的视野中,“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的意境往往更胜于“因”,因而《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该建筑由于地处绿化带中,场地平整,并没有可以用于“因”的地形地貌,而建筑周围的夏阳湖景区则为“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关于借景,传统的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外之景尽收眼底,为我所用。对于在大部分时间立足于二、三层的使用者,建筑师打断了建筑原本环形的室内空间,将完全围合内院的体块打开了两个能够让视线贯通的豁口,将远处的湖景、周边葱茏的树木以及同为大舍建筑工作室设计的色调鲜明丰富的夏雨幼儿园引入建筑内部的视野中,丰富了建筑内部的视域。由于建筑的环境要求强调了对外开放的特性,因而这里还存在着一种也许可以称为“逆向”的借景。建筑的底层大面积架空,使得建筑内部庭院空间与建筑外部环境形成流动性;建筑周围包裹着玻璃围墙,模糊了建筑边界,其中支撑钢柱的看似不均匀的布置可以阅读为对其内侧的竹丛或其外部的树木的模仿,暗示建筑师期待其被理解为场地构成的一部分。对于建筑外部的活动者,建筑内庭的景被引出建筑,与竹丛形成层次分明的景深空间,使周围景区的景观更为多样。
通过双向的“借景”处理,建筑对于环境不再是强硬介入的态度,反而显现出一种自然生长的和谐感,使“借”的意境得到扩展。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提倡的处世之道,这种生活态度也被运用到园林的设计手法中。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织追求循序渐进,通过对游园路线的特殊设计,来控制空间的收放次序,并利用散点式景点布局和视点的移动转换,创造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步移景易、变幻无穷的特殊意境。这种典型的设计手法,甚至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园林设计思想。
与之相似地,在青浦私企协会办公楼的设计中,建筑师也采取了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空间处理方式。从室外走向入口,人们的印象被巨大的与环境相融的玻璃立方体所占据,走进建筑入口,在对内院有了一个初步模糊的印象之后人们又被引向通往二层入口平台的坡道。这时,人们处于一个特殊位置,似乎进入了建筑,因为在坡道上需要透过玻璃和一部分的竹丛欣赏周围的绿树草地和湖泊,然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正走进属于“私”的区域,因为视野之内的属于建筑的部分仍旧是玻璃墙和竹丛而已。直到走上了平台,感受到通过这个平台形成的内院与外围的空间流动,原本狭长的紧收的空间被打开了,而在平台上俯瞰完整的内院将引起进入建筑最初对内院模糊印象的回忆,形成更加深刻的空间印象。
入口的坡道的设计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点。由于底层空间的开放要求,建筑的主要部分上移,因而主入口也移至二层。坡道在这里出现,联系了一、二层,模糊了垂直方向的空间,同时也强化的入口的重要性。竹丛均匀地分布在坡道两侧,后面均是玻璃背景,带有一定的对称性,强化了入口较为宁静庄重的气氛,从而使内院活泼的气质更为突显。建筑师通过景观和建筑元素的结合运用,继承了传统园林循序渐进的设计手法,形成了特殊的意境效果。
江南水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温带或亚热带,生活在这里的人,最佳体感温度一般在18℃~26℃,而相对湿度在20%一25%时感到比较舒适。然而,这里夏季的炎热显然不能满足舒适度的要求,因而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小气候的营造也是非常受到重视的一个元素,一般通过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方式来实现对气流、温度等影响舒适度因素的控制。
水是用于调节气候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通过蒸腾作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环境的温度,建筑师在办公楼内院的布局设计中选择了以水景为主角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水池几乎延伸到了内院的每一个边界,尽可能地将水的调节能力充分发挥。
由于管理上的各种因素,造成内院作为景观的被使用者观察欣赏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其被人真正进入和使用的时间,因而内院种的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一般是心理上的。绿色的植物容易让人感觉清凉舒适,同时也能缓解疲劳、镇定心神。晋代文学家嵇康说过:“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绿色植物改善环境舒适度也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有三种代表类型,分别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以及岭南园林,决定它们各自特征的除了建造者之外,地域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同时,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环境色调单一,因而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其意境在于凸显皇权的尊贵。
岭南园林为当地商贾所建,多为宅院形式,规模小,建筑色彩以青灰色为主,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由于这里的商贾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而岭南园林在具有传统特征的同时,还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
岭南园林为当地商贾所建,多为院落布局模式,故而占地面积小,建筑色彩讲究点景、借景,注重园林中意境的描述,青灰色能够很好的表达这些特点。由于这里的商贾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因而岭南园林在传统园林模式的基础上借鉴着西方文化园林特点,充分地体现了岭南文化不拘泥传统的开放性,对东西方文化的兼容性以及多元性文化特点。
江南园林,相对而言大都由士大夫、显贵人士建设,园林中透漏出响应的文人情怀,园林规模同样较小,布局精致、巧妙,灵活多样,不拘于通常认知的对称形式经验,更加凸显江南园林的那种诗情画意,浑然天成的特点。在地域特征方面,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温润多雨,植物种类繁多,颜色各异,并且常年烟雨,色彩在视觉效果上显得阴沉灰暗,因而水乡建筑多用色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来烘托水乡意境,而在园内景观选择中常常能见到供人休息的亭、榭、廊、槛等元素,以桥坊石运用较多江南特有的、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融成江南水乡的独特的风情面貌。
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选择了一些非常特殊而巧妙的策略来展现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内院的水景中布置了几排跨越水池的石方,并设置了一片位于三层的飘出建筑的平台,用隐喻的手法暗示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建筑主体块上挖出了几个窄而深的小天井,光从上端倾斜而下,唤起对水乡民居的记忆。
最具有戏剧效果的是建筑对水乡环境的模拟。建筑主体立面采用丝网印刷玻璃包裹,这些玻璃经过了两次纹理疏密不同的印制,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传统花格窗的冰裂纹理之下,还有一层不易被察觉的类似于蜻蜓翅膀肌理的印纹,正是这两层印纹的共同作用,将水乡建筑素雅的色调与花格窗的介于透与不透之间的性格组合,使建筑被刻画成一个朦胧的盒子。建筑的边界在玻璃和钢架的“消失感”与“存在感”的作用下变得模棱两可,而内部体块虽然具有明确的实体感,然而特殊的玻璃材质使得建筑本身由于凹凸和转角形成的光影被溶解了,整个建筑就如同一个混沌不清的体块存在于环境中。而遇到天气阴沉或飘着细雨,本来就黯淡且混杂不清的光线在玻璃上形成了更为变化莫测的效果,建筑在环境中就像传统的水墨画卷一般,逐渐地退晕,溶解在灰绿的背景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水乡的朦胧意境。建筑师通过对环境的模拟,让建筑“自愿地”处于一种水乡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积极地融入环境,取得了地域的认同感,是在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上的新的发展。
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的景观设计融汇了传统江南园林的经典造园手法,并将传统意境的继承为原则,采用现代的手段将叠石、借景、曲折收放等空间构建与组织的技巧比较精彩地运用到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中。同时,吸收了园林中对气候调节的特殊方式——水与树,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调节建筑内部小气候。建筑与景观的结合设计也是传统园林意境的一个精华所在,然而,在这座建筑的景观设计中,建筑师通过一种的十分精妙的设计策略来赋予建筑本身水乡意境,使建筑具有了对环境依恋的感情,让建筑生长也消融在它的环境之中。
然而,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内院景观的使用率不及观赏率。虽然也存在管理方面的因素,但是建筑师的责任却是不可推卸的。人也是景观中的构成因素,没有人的活动,尽管风景如画,也减损了不少意境。在设计中,大舍建筑在继承传统方面选择了“意境”而非“形式”,用现代的设计语汇诠释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其成功的经验,值得设计者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