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 姚晨玲 童朝阳 陈斌 杜施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32)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肽,多由细菌感染诱导产生,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腰大肌脓肿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探讨PCT的临床价值。
男性,64岁,退休工人。2012年5月25日因“发热3 d伴左侧腰痛”入院。患者于2012年5月21日劳累后突发左腰部疼痛,第2天晨起体温38.2℃,自服对乙酰氨基酚及阿莫西林,效果不佳;第3天腰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
既往有神经性皮炎史2年余,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痛风史3~4年,间断应用别嘌呤醇。
入院查体显示,体温39℃,脉搏110次/min, 呼吸20次/min,收缩压130 mmHg, 舒张压70 mmHg;神志清,急性病容,平卧位;头面及四肢皮肤多处见红色皮疹伴脱屑,左手背皮肤见结痂,右手背见皮肤破损,无出血、渗出;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粗;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脊柱无畸形,弯腰活动受限,叩击痛(-),左侧椎旁肌肉压痛(±)。
入院后血常规示,白细胞数6.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6%,PCT 3.76 ng/mL,C反应蛋白(CRP)>97.2 mg/L,乳酸2.15 mmol/L;血培养3次均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肝肾功能、尿常规,淀粉酶、呼吸道9联病原体、抗“O”、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查结果均正常。胸腹部CT显示,左下肺见炎性反应,两肺气肿伴左肺上叶肺大疱,左侧胸膜增厚;后腹膜渗出(左侧腰大肌前缘明显),后腹膜淋巴结稍增大,双肾多发小结石。
根据上述资料,考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肺部感染,腹膜后感染。细菌来源与患者皮肤多处溃破有关。立即给予抗感染处理,初选盐酸万古霉素,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改用敏感性头孢唑啉钠联合乳酸环丙沙星治疗,患者体温从39~40℃逐渐降至38℃。
2012年6月4日以后,患者体温再无下降,且反复波动于37~38℃。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8.2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9.1%、PCT 0.76 ng/mL、CRP 79.1 mg/L;血培养3次,均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MRI示左腰大肌感染性病变伴脓肿形成及邻近椎体信号异常,见图1;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为有反应性。B超下行脓肿穿刺,未抽得脓液,故考虑结核性脓肿可能,遂应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患者症状趋缓解,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体温及PCT变化见图2)。2012年6月16日再次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7.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7%,PCT 0.22 ng/mL,CRP 29.4 mg/L。
最终诊断:脓毒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左腰大肌脓肿(冷脓肿可能),肺部感染,神经性皮炎。
图1 MRI示:左腰大肌感染性病变伴脓肿形成及邻近椎体信号异常
图2 体温及PCT、CRP变化
PCT是一种内源性非类固醇类抗炎物质,在健康人血清中水平极低(低于0.1 ng/L)。国外研究[1-2]发现,当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PCT血清浓度升高,该研究将0.5 ng/mL作为区分细菌性感染的判定折点,当PCT<0.5 ng/mL时,患者无细菌感染或仅局部细菌感染可能;当PCT为0.5~2.0 ng/mL时,患者有系统性感染可能;当PCT为2.0~10.0 ng/mL时,患者存在感染并伴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即脓毒症;当PCT>10 ng/mL时,患者有严重的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一些研究[3-4]指出,PCT亦可用于区分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PCT在肺结核患者中可轻微升高,但目前尚无将其用于鉴别腰大肌脓肿的报告。
本研究中的患者以高热伴左侧腰痛起病。根据患者的体温及PCT、CRP变化,可以将其病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体温波动于39~40℃,CT检查及3次血培养证实患者存在全身性细菌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可能由皮肤破损处入侵,患者存在血液循环播散性脓毒症,该期PCT达3.76 ng/mL。第二阶段,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体温显著下降,毒血症症状好转,PCT亦逐渐下降至0.76 ng/mL,但该阶段后期患者体温持续波动于37~38℃,考虑可能的原因有:原诊断有误、原敏感抗生素发生耐药、存在其他感染或非感性发热。此时,血培养检查3次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心脏超声示各瓣膜未见异常,MRI示左腰大肌脓肿形成及邻近椎体信号异常。根据患者病程以及各种检查结果,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证据充分,原诊断无误;敏感性抗生素应用时间尚短,故发生耐药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考虑是否合并其他感染。脓毒症合并血流感染应高度警惕合并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可能,但本研究中心脏超声检查排除该可能。此外,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PCT降低,但左腰大肌脓肿形成且邻近椎体受累,故在B超下行脓肿穿刺,但未抽得液体;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结果为有反应性,经我院骨科与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专家会诊,考虑结核性脓肿可能,由于无法获得更有效的病原学证据,故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第三阶段,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体温、血清PCT及CRP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出院,门诊随访。
本病例提示,当PCT>2 ng/mL时,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尤其是存在脓毒症的可能性较大;在抗感染治疗期间,PCT值的变化同体温变化及全身炎性反应的控制程度呈正相关。如PCT在持续下降过程中突然停滞而不能下降到正常范围,需要警惕感染反复或合并其他感染。因此,PCT对脓毒症的诊断以及病情的演变随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Stolz D,Christ-Crain M,Bingisser R,et al. Antibioltic treatment of exacerbations of COPD: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procalcitonin-guidance with standard therapy[J].Chest, 2007,131(1):9-19.
[2]Sinha M, Desai S, Mantri S,et al.Procalcitonin as an adjunctive biomarker in sepsis[J].Indian J Anaesth,2011,55(3):266-270.
[3]Kang YA, Kwon SY, Yoon HI,et al. 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procalcitonin in differentiation of tuberculosis from bacterial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 Korean J Intern Med,2009,24(4):337-342.
[4]Ugajin M,Miwa S,Shirai M,et al.Usefulness of serum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J].Eur Respir J,2011,37(2):37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