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建于2005年11月。主要负责研究拟定本区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的办法,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和诚信评价体系;负责本区各种城市管理问题现场信息和处理结果信息的采集、分类、处理和报送,随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
朝阳区作为原建设部确定的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10家城市(城区)之一,从2005年7月起,启动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到2005年12月1日,朝阳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完成了一期建设,并正式开通运行。通过磨合和完善,朝阳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运行平稳顺利,达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部颁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并于2006年3月通过了原建设部的验收。2006年11月,朝阳区获得“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在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朝阳区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不断进行扩展与深化。朝阳区面积大、人口多、发展快、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管理情况比较复杂,政府城市管理的力量相对不足,因此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相比其他地区,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复杂度。
一个核心平台:业务处置平台、GIS发布平台、无线应用平台、报表平台、信息发布平台。
一个数据中心:基础资源数据库、部件数据库、事件数据库、单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绿化、环境秩序。
一套绩效评价机制: 88项考核指标。
一套案件分析体系。
多个应用系统:城区管理、农村管理、门前三包、物业小区、绿化评价、单位库管理、人口库管理。
呼叫中心、监控大厅呼叫中心、指挥中心一体化建设。平台与社区服务网集成,平台与各类基础数据库的集成,平台与各类GIS图层的集成,平台与区里现有的相关系统的集成,平台与其他单位数据库的集成。
通过对长效机制形成过程的总结,我们探索到了一种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模式:建立在数字化平台基础上的,以监督员天天发现问题上报问题为切入点的类似于社会化大生产流水线管理模式的城市管理流程,即产权主体和维护保洁责任主体天天维护,监督员天天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天天管理,执法部门天天执法,系统平台对五类主体天天评价,内网和外网天天公布(六个天天)。此长效机制的形成有制度上的保证、理论上的支撑、法律上的依据。
1、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系统和案件分析系统。考核评价系统和案件分析系统是建立在系统平台中全部有效案件(1729974件)基础上的,因此,它是客观的、实时的、由系统自动生成的。
2、技术上采用了基于J2EE的路线之上的SOA架构,保证了多用户同时登录时平台的稳定正常运转和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展。朝阳区在全国各试点城市(区)率先采用了此技术路线搭建系统主平台。
3、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广泛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朝阳区除了将建设部规定的98类部件做成GIS图层之外,还新建立了城区道路保洁、绿地保洁、“门前三包”责任单位、及城市规划地区的垃圾楼、积存渣土等17类部、事件图层,同时实现了区、街道、社区和监督分队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另外还开展了对各个层面的GIS培训,为有效的推进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目前正在重点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完善“三层闭环”的建设,所谓三层,我们是区政府的机构,监督队伍发现一些问题,一些违法的现象,派给街乡、社区,社区能做的,通过自治形式协调一下就解决了,这是一层。再一层是街乡和社区的自治,社区发现问题以后解决不了给街道,街道解决了,这就是良性循环。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层面——社区层面,通过楼门组长为骨干的志愿者协会把居民组织起来,通过行业协会(比如地下空间协会、门前三包协会、食品卫生协会),互检互查,互相服务、互相帮助,志愿者开展互相服务、互相帮助,形成社区的自治。重点在最后一个环节,前两个环节的自治是闭环的。所谓闭环的系统,我们领导是搞工业出身的,强调的是工业化大生产,强调标准化闭环式,有质量检查,前两个闭环基本做完了,这个闭环正在做,难度非常大,需有一个过程。
第二件事,完善四类标准。我们的系统运行,九年多一直靠四类标准运行,立案、结案和任务完成标准。比如法定的责任主体是谁、管理主体是谁、深化主体是谁、监督主体对他的约束是什么。第二,处置流程闭环;第三,复查核查标准;第四,考核评价标准。原来都做了,现在觉得这个标准不够精细。
第三件事,大数据库及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