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高林认为,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主要有四个层面:深层的感知、互联、高度共享、智慧应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后,“统一指导,凝聚发展”成为共识。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方向也对标准提出了迫切需要。不管是产业界,还是用户,还是城市建设管理者,对标准存在明显的需求。
高林认为,标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发挥五个层面作用:首先,促进城市各利益相关方认识统一;第二,促进资源共享,保障互联互通;第三,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和降低成本,带动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第四,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实践,提升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五,避免重复投资,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林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关注的热点,今年1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和总体组,以及专家咨询组,标志着我们国家标准化工作有统一的组织架构。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研究组提出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目前包括:总体标准、支撑技术和平台类标准、建设和宜居方面的规划、产业经济和安全保障方面的相关标准等。在互联网方面,相继发布了我们国家自己有源RFID和无源RFID通用接口标准,在一些项目中已经陆续开始应用。在云计算方面,今年国家刚刚发布了云计算安全标准,后续会在政府部门云计算采购服务方面应用这些标准,大数据标准工作组也已经成立,目前,正在开展大数据体系规划。
高林介绍了目前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
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初步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系统建设周期,从三个纬度认识智慧城市的概念。ICT角度的智慧城市参考模型,涉及到物联感知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存储技术、数据和服务支撑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营管理体系。
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智慧应用服务能力,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等各种各样应用。系统保障能力,用户体验能力及体验。其中体验包括个人的体验,企事业单位的体验,以及管理者的体验。
“三个能力一个体验”构成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服务的评价体系。
高林指出,下一步重点工作,包括智慧城市术语、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等多项标准的制定和验证。
高林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结合城市规划目标、重点内容建立标准体系;第二,应积极借鉴、参考同类城市的经验;第三,在重大工程招标和产品选型时,将符合标准作为要求之一;第四,结合自身定位和需求,积极参与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化研制,及时跟踪进展,贡献经验,试用验证、实施推广;第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第六,建立组织和管理机制,整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