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义成,任 辉,廖继红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十堰442000)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对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与事物之间规律的揭示和认识就是真理。揭示和认识真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选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运行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角色互换的课程教学机制以及周而复始、不断往复的教学循环运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就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外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模式运行系统内部的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模式和设施等,外部的要素主要有教学单位的治理体系(教师管理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和治理能力以及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方针政策等。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内部运行系统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揭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推广选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考察: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考察,其运行规律是“教学和一”,“教学和一”规律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本质规律,或多样性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从教学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考察,其运行规律是整体优化,整体优化规律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质量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从教学内容主体化的角度来考察,其运行规律是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有效转化的规律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扬弃规律,或否定之否定规律;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考察,其运行规律是师生相长,师生相长规律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发展规律,或进化规律。这些规律不仅适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适合于其他任何课程,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和”字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和谐”、“和而不同”、“五味调和”、“和为贵”等。
“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这就好比一曲好听的音乐是由八个不同的音符组成的一样。“教学和一”就是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为完成某一具体教学任务的运行过程中的和谐统一。
“和而不同”是指在基本原则一致的基础上允许有差异存在,不必追求整齐划一。“如果追求千人一面,千口一腔,一个脑袋思考,一个腔调讲话,那将导致社会生命力的萎缩。”[1]40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存在这种状况,全国所有高校包括专科学校都使用同一本教材。我们近年来的一项调查发现,教材内容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是当前高职高专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倡导“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把教学内容的原则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是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味调和”是指不同事物的融合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有机结合。这一含义与“和谐”、“和而不同”的含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和为贵”指的是和的哲学价值,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就是两种不同的道德境界,意思是说“对人家的思想传播一味顺从的不过是‘小人’,不一定是道德的,思想接受中应有自己的个性,应有创造力。”[1]41“教学和一”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相互应和,又不失去自我,教学双方都要追求个性和创造力。
教学运行中认识与实践的多样性对立统一,主要包括教师与教材、与学生、与模式之间的对立统一;学生与教材、与教师、与模式之间的对立统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
1.教师与教材、学生、模式之间的对立统一
教学运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就是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主体,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发挥好引导和指导作用,就必须首先解决好教师与教的内容和教的对象以及教的模式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教师与教材、与学生、与模式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与学生、与模式之间的矛盾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察的教学运行准备阶段的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相对复杂多样的矛盾,图示如下:
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认识教的内容和教的对象以及教的模式,就是要有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或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还要备模式,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模式的有机统一。
备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吃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一个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内容消化,而且要做一个教学PPT,通过教学PPT保障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
备学生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的认识,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了解学生的途径主要是找学生座谈和进行问卷调查。近期我们在学生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表示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有60%的学生表示一般和肯定,只有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而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3]。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就可以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和优化,保障教学内容为学生职业、专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备模式就是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要作一个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就是教与学的一个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这个计划或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分解、问题的交流以及教师点评等[4]。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备模式解决的是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软件系统。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是:备学生、备教材及相关内容、备方法或手段等,归根到底是备教师自己,把自己武装好。”[2]108把教师自己武装好就是把教学运行准备阶段的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解决好,解决好教学运行准备阶段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实现“教学和一”的基础和前提。
2.学生与教师、模式、教材之间的对立统一
学生是教学运行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表现为在教师主导下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解决好自身与教师、与教材、与模式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师、与教材、与模式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运行过程中从学生角度来考察的认识与实践的又一个相对复杂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贯穿教学运行过程始终的矛盾。
学生与教师作为教学运行中的两个主体,本身并不存在矛盾,他们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他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有效实现客体(教材内容)主体化(学生对某一课程的认知能力)。但由于二者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尤其是职能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矛盾的产生。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是通过二者的职能表现出来的,教师的职能是教、学生的职能是学,教与学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需要教师在学习上给予科学指导和正确引导与教师能否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需要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去学与学生能否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教师要努力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模式的有机统一,尽力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需求;学生要努力做到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或从学生角度解决好与教师、与教材、与模式在认识与实践上的对立统一,这是实现“教学和一”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应尊重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脱离教师指导的想干啥就干啥,只有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学和一”。
学生作为教学运行中的主体,必须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无能你是否喜欢,你都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所有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这是由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对这门课有少数学生不太喜欢,主要是课程内容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作适当调整和优化,但不能不设置这门课,对这一点每个学生必须有正确认识,否则就容易产生教学矛盾。
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效果是每个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为此就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就是为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所开发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模式。教师将在第一次课上发给同学们一份课程教学设计,这份课程教学设计就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一份说明书。这份说明书既说明了教师怎么教,又说明了学生怎么学。学生应首先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份说明书或课程教学设计,并努力按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模式之间的对立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和一”。
3.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
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从教学矛盾的角度来考察认识与实践的多样性有机统一,主要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有机统一,工作与学习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统一,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之间的有机统一,以及个别指导与一般教学之间的有机统一。
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教学运行过程中最本质的联系或基本规律。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就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就是“教学和一”。教中有学就是指教师的教主要是对学生的学给予指导或引导,传授学习的方法,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渔”。学中有教就是学生的学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主动去学。
教与学之间的这种有机统一,首先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或课程教学计划指导书来体现教师主导;二是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来体现教师主导;三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议来体现主导。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和前提的,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服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体现;二是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典型体现;三是角色互换的体验式教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学生这三个方面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只有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才能实现,没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意味着教师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这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意味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5]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教学内容和观点的完全一致。在教学内容和观点上应允许或倡导在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或者说真正体现“教学和一”的思想内涵。
其次,工作与学习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是“教学和一”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动脑能力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必然途径。学生的动脑能力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练出来的。这里所讲的工作实践是由教学任务转化而来的,是老师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再把教学项目转化为工作任务并交给学生去完成的自我构建学习过程。这种自我构建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与学习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再次,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的有机统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老师要给每一个学生2-3个重点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并单独进行考核。之所以给2-3个重点任务是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一般学习是在完成重点学习的同时,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的其他所有问题进行学习。一般学习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的有机统一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一个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和一”的一个具体体现。
最后,个别指导与一般教学的有机统一。个别指导与一般教学的有机统一是同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的有机统一相对应的一个问题。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的有机统一是从学生角度来考察的,个别指导与一般教学的有机统一则是从教师角度来考察的。个别指导就是教师对学生重点学习质量的点评。教师点评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发言或体验式讲课的内容进行的点评,点评的针对性是很强的,是对个别学生发言的内容进行的个别指导。由于这种点评是在全体同学的参与下进行的,是依据教学计划的进度进行的,所以,这种个别指导与一般教学的要求是有机统一的。
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多样性对立统一必须借助于网络和电脑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结构图示如下: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把教学中的问题交给学生在课下自我建构答题,并做成PPT,同时还要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作体验式讲课汇报。没有网络和电脑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不可能产生和应用的。因此,要保障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实现“教学和一”,就必须有完好的教学设施。目前,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是比较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完善的方面,比如,有的高职院校的多数教室里还没有接通网络。教室里没有网络就很难完全实现“教学和一”的教学要求。
实现“教学和一”的主要途径有:第一,上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主要是由教师讲解课程教学设计并落实学生重点学习任务。课程教学设计就是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行的软件系统。这个系统告诉学生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和一”有效运行的程序体系或教学运行机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设计,除了老师讲解外,还必须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课程教学设计资料,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与此同时,老师还应作一个示范性的讲课和励志引导,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把教学中的重点学习问题交给学生自选,并签名落实汇报交流时间。
第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师生互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作体验试讲课,在此基础上,展开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当然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好点评,教师点评要把握好导向,要公平、公证和科学。教师点评是实现“教学和一”的中心环节。学生作体验试讲课是按课程教学设计的程序有规则地运作或运转的。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程序,每个学生都有1-2次上台讲课的机会。让学生上台讲课对学生能力来说是一个综合训练,既有运用所学课本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有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搜索学习的训练,还有通过PPT的制作提高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还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和一”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第三,实践教学以三服务为宗旨展开生生合作和师生互动。实践教学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如主题演讲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有校园内的实践教学,如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等;有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教学;还有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的实践教学等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生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展开教学。比如,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是以三服务为宗旨首先由教师提出参考选题,其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最后又回到课堂作汇报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汇报交流实现“教学和一”。再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是通过教师提出参观学习思考题,学生参观后写观后观来实现“教学和一”,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崔义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设计——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二)[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4-88.
[4] 崔义成.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1-86.
[5] 崔义成.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