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球麻痹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09-05 12:05和亚群黄桂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0期
关键词:治疗仪功能障碍电极

和亚群 黄桂英

脑卒中球麻痹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和亚群 黄桂英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球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脑卒中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19例, 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 参考组仅接受吞咽治疗仪治疗,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 同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明显高于参考组(68.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 观察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1.62±0.45)分]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参考组[(2.67±0.39)分](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球麻痹临床效果显著, 有助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 安全性高, 可推广使用。

脑卒中球麻痹;针刺;吞咽治疗仪;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 患者多伴随球麻痹症状,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患者同时出现吞咽功能障碍, 营养摄入受到较大影响, 机体较为衰弱, 状况较差[1],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中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对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球麻痹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8例脑卒中球麻痹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脑卒中球麻痹患者,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68.32±5.22)岁。患者均经颅部CT及MRI诊断, 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度的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生命指标稳定患者;符合本次临床诊断标准;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能够配合此次治疗患者;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知情且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参考组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 使用仪器为美国Vitalstim5900型便携吞咽障碍治疗仪, 参数设置:双向方波,输出频率为30~80 Hz, 患者接受治疗1次/d, 30 min/次, 每周治疗6次, 中间休息1 d, 1个疗程为连续治疗15 d。沿正中线垂直排列电极, 舌骨上方放置第1电极, 第2电极与第1电极紧贴放置, 第3、4电极放置位置与第1、2个电极等距离放置。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感受到咽部肌肉出现收缩感觉为宜。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 主穴为风池(双)、上廉泉、咽后壁点刺。配穴为印堂、上星、前顶、后顶、通天(双), 上肢瘫痪者取(均为患侧):极泉(不留针)、肩髃、肩内陵、肩前、抬肩、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诸穴位, 下肢瘫痪患者取(均为患侧):复溜(不留针)、委中(不留针)、髀关、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足临泣等穴位。针法:患者处于端坐状态, 助手用双手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 稍微低头状态, 四吋针进针,针向喉结用捻转手法刺入3.5~4吋忌提插, 不留针。患者取仰卧体位, 头部稍微后仰, 3吋针沿舌骨上缘进针, 向舌下针刺, 刺入2.5吋左右, 采用捻转方法, 不留针。在针刺咽后壁时, 患者张大口发出“啊”声音, 并用4吋针悬雍垂后快速点刺2~3下, 其余穴位, 患者取仰卧, 针法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常用手法, 1次/d, 10 min/次, 留针20 min/次。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临床吞咽障碍评分进行观察,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

1.5 疗效判定标准[2]根据洼田俊夫饮水试验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试验判定Ⅰ级, 无吞咽障碍;有效:饮水试验判断Ⅱ级, 出现轻微吞咽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后饮水试验判定≥Ⅲ级, 吞咽功能障碍不明显。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 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68.4%,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

2.2 观察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为(1.62±0.45)分, 相较治疗前(3.25±1.44)分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为(2.67±0.39)分, 相较治疗前(3.31±1.51)分有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现象,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球麻痹是脑卒总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 患者常伴随吞咽功能障碍,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吞咽治疗仪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 通过对麻痹的咽喉肌与局部的神经进行刺激,促进吞咽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缓解, 从而缓解临床症状。针刺治疗是近年来临床逐渐推广使用的手段, 能够促进患者运动系统及传感系统神经纤维及脑细胞的再生与修复,诱导肌肉及声音动力敏感区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二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吞咽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吞咽障碍评分经治疗后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

综上所述, 联合针刺与吞咽治疗仪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可推广使用。

[1] 王海侨, 黄涛, 谭峰, 等.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3): 412-413.

[2] 吴远华, 朱广旗.四步针刺法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11(1):21-23.

2014-06-12]

674100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猜你喜欢
治疗仪功能障碍电极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针对电极事故的控制系统方案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