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
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于庆
目的 观察头皮针配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6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并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 治疗组加用焦氏头皮针治疗, 疗程均为21 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头皮针配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
脑梗死;头皮针;丹红注射液
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且近年来日趋年轻化,其致残率非常高, 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作者以头部经络理论为指导, 结合到大脑前中动脉血液支配区域及皮层功能定位, 选用丹红注射液配合头皮针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运用区治疗脑梗死, 疗效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2例, 均来自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6例, 治疗组(丹红联合头皮针组)和对照组(丹红组)。其中男52例, 女40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53岁, 平均年龄60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 且全部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脑梗死。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丹红注射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21 d。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焦氏头皮针(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运用区)治疗方案。刺法:以1.5寸不锈钢针, 沿头皮15~30°角刺入帽状腱膜下, 进针深度1寸,进行行针至得气, 留针30 min。行针和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患侧
肢体, 不能自行活动的可由患者家属给予活动, 连续治疗21 d。
1.3 疗效评定 按文献[2], 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及死亡6级。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Ridit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78%,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经过治疗后都比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是治疗后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x-±s, 分)
中风主要是有气血痰瘀上扰清窍, 阻滞经络, 导致气血阻滞, 脑络失养, 肢体痿废。近年来,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头皮针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手段, 其疗效显著, 且有文献表明中风后越早针灸越好[3]。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 头为脏腑活动的主宰, 是调节全身气血的主要部位。头皮针具有活血通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的作用, 且针刺头皮能直接刺激病灶皮层的投影区, 其作用能直达病灶, 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所以早期运用头皮针治疗对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最大程度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明越早运用头皮针治疗脑梗死疗效越显著, 可有效的改善患侧肢体功能, 减少致残率的发生, 且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1] 冯涛.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影像学和药物治疗.中国全科医学, 2004, 17(4):276-279.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383.
[3] 王伯清, 赵建华, 张咏梅.头体针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8):490-491.
2014-07-22]
132000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