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4-09-05 09:51张海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二聚体进展血小板

张海军

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海军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检测对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且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分析比较两组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值。结果 研究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对于预测进展性脑卒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以提高较为客观的诊断治疗依据,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进展性脑卒中;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预测

进展性脑卒中指患者卒中发病在1周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出现进行性加重现象。进展性脑卒中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存在较为显著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对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均造成较为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早预测进展性脑卒中且实施对于防治处理,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经研究发现,对于进展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具有较为密切相关性。本文选取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检测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为(58.5±2.3)岁,且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次日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肘静脉血液约4 ml到抗凝管内,经离心处理后分离其上清液,并抽取其内磷脂成分,经浓缩处理后进行分离,加进显色剂,经90℃水浴内放置5 min后,室温状态下冷却35 min,应用化学比色法,且根据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严格操作,对血清内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溶血磷脂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二聚体检测属于阴性,但研究组则出现阳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比

3 讨论

临床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展性脑卒中较为确定的定义标准,本文研究中患者均按照欧洲进展性脑卒中研究小组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实施有效诊断及合理治疗。经研究发现,高血糖、高热、病毒感染、高纤维蛋白原、脑卒中病变、皮质或皮质下局灶性低密度影、脑水肿情况、血压高低均与进展性脑卒中病变的发生、发展存在有关性。因为进展性脑卒中在临床中并没有较为合理的早期检测指标,无法及时有效的检测到早期进展性脑卒中,通常会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延误[1]。

溶血磷脂酸属于磷脂类型中最小型分子,整个血栓形成过程中,因溶血磷脂酸含量上升而对应的对靶细胞、靶器官作用产生影响,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直接参与性。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属于血管病变较为重要的两种介导因素,其与脑卒中疾病发生、发展均存在较为密切相关性。细胞中溶血磷脂酸是内质网所合成的,或经磷脂酶水解磷脂而形成;但血液内溶血磷脂酸通常是血小板所产生,肽类生长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受损细胞及死亡细胞产生[2]。

经研究发现,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2.5 μmol/L,能够使得血小板发生聚集,而此浓度水平相比较正常血浆内溶血磷脂酸含量要略高。因活化发生聚集的血小板促使溶血磷脂酸形成,且此溶血磷脂酸则会反过来使得血小板大量聚集,由此而产生循环性,由此可知,血栓级联反应初始时期内,溶血磷脂酸具有较为显著的调控效果。血小板出现活化属于血栓形成较为主要的前提条件,此类正反馈效应相对提高溶血磷脂酸所具有促血栓形成效果。栓子形成属于较为长期动态过程,一些患者并未出现较为典型性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若单纯采取临床表现特点及医师临床经验进行观察判定,则无法较为准确的判定血栓症状前驱临床症状,更无法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3]。

血栓形成过程属于动态演变程序,患者自身通常无法进行较为准确判定。D-二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较为特异的一种降解产物,经研究发现,D-二聚体阳性反应继发性纤维活性出现显著上升,患者机体会存在高凝、纤溶亢进现象。有研究资料显示,与治疗前相对比,患者D-二聚体会转变成阴性,由此也可以确定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身体存在高凝现象。溶血磷脂酸与D-二聚体均和血栓前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当在浓度出现异常上升时,会表明机体存在高凝现象,具有血栓形成较为不利的潜在性威胁,进行进展性脑卒中疾病预测时,具有主要作用,而且能够对临床用药起到指导性作用,有利于用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监测[4]。

经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溶血磷脂酸合理显著上升,D-二聚体经测定结果呈现阳性,通常认为此种情况和溶血磷脂酸能够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的正反馈机制,提高血栓形成几率存在一定相关性。溶血磷脂酸会使得脑血管出现收缩性、痉挛性,导致机体存在一定高凝症状,从而促使血栓形成,而此机制会使得机体原本存在缺血现象的脑血管变得尤为狭窄,有的还存在鼻塞症状,使得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更加严重,从而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总之,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对进展性脑卒中存在正确的预测价值,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1] 唐跃东.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0,4(3):182.

[2] 杨波.溶血磷脂酸上调THP-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活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9):1240.

[3] 李大伟.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672.

[4] 李曼.D-二聚体与肺栓塞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10.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二聚体进展血小板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