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春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干预
李奎春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所出现的种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较高。权威的不良反应报道, 中药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程度最严重的是中药注射剂。而临床干预可以使得中药注射剂在应用的时候更加安全及合理, 提高医疗效果及质量。
中药注射剂;临床干预;药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指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无菌溶液, 包括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和穴位使用的灭菌溶液或混悬液、乳状液以及供临床使用前配置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等注入人体的制剂。随着制药工艺的发展, 离子交换、溶酶提取、薄膜挥发、减压浓缩等中药新工艺与新技术应用到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显著提高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使得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更稳定, 疗效更确切[1]。
然而,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2], 原因在于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因严重不良事件或存在严重ADR被暂停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药注射剂因为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与溶媒配伍后所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均可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溶液配制过程的环境、时间、大幅振动、抽注等可导致的药物稳定性发生改变[3]。目前的技术和质量控制指标还不够完善, 加之医护人员、患者用药等多种因素影响, 导致ADR的增加。文献报道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占中药全部ADR的首位[4,5]。目前, 中药注射剂ADR报告的数仅仅次于抗生素, 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 进行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势在必行。
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 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批间差异。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不良反应差异, 质量标准不能保证质量, 配伍不当引起药品变质。中药注射剂ADR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1.1 药物因素
1.1.1 与中药药材的质量有关 中药材所含成分受种植产地、气候、采收季节等条件的影响可能有较大差异。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造成不同批次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差异, 直接影响注射剂质量。
1.1.2 与自身成份有关 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 成分较为复杂, 含有鞣质、多糖、动物蛋白等致敏物质, 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某些中药如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等含有含量较高的绿原酸, 研究认为绿原酸是半抗原物质, 与人类血清蛋白结合后有致敏性。某些中药成分如鹿茸、水牛角等含有异形蛋白, 会激发人体某些敏感抗体, 容易产生过敏反应[6,7]。
1.2 使用环节的因素
1.2.1 合并用药忽略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与中药注射剂配伍后会引起变色、沉淀、浑浊、沉淀等现象。张春英等[7]报道,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有沉淀产生。程振宇等[8]报道, 双黄连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按常规剂量配伍立即产生沉淀, 柴胡和板蓝根注射液混合肌内注射易引起过敏反应。临床使用中如果不注意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 容易引起ADR。
1.2.2 与给药剂量相关 中药注射剂引发ADR以过敏反应为主, 虽然给药剂量对过敏反应的发生影响不大, 但药物引起的血细胞破坏、内生致热源释放以及抗体滴度变化等与血药物浓度关系密切。因此, 中药注射剂ADR引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给药剂量过大引起的。医护人员根据个体差异调节给药剂量。
1.2.3 溶媒配伍不当 溶媒使用不当会使药物与溶媒混合后容易引起药液的pH值、色泽、沉淀等发生变化, 影响疗效,甚至毒性增加, 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9]。马冬雪等[10]报道, 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酸性条件下, 其酚酸类成分可能会游离析出, 故不能配用葡萄糖注射液, 必须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齐菲等[11]报道, 复方电解质葡萄糖MG3注射液、复方乳酸钠注射液与清开灵注射液混合后出现淡黄色浑浊, 不可同时使用。
1.2.4 与给药速度有关 输液速度应根据药物的性质, 治疗需要以及个人体质进行调整。据孙玉刚等[4]报道在69例使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因输液速度不当导致的占了37.5%。
1.2.5 与储存环境有关 某些中药注射剂在贮藏时中会产生沉淀、混浊现象, 性质不稳定。医护人员在使用时, 如不注意, 极易引起ADR。
卫生部(现卫计委)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中指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要求医护人员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证;加强用药监测,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 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 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使用, 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 确保用药安全。
张士勇等[12]认为医疗机构应该制定一些干预措施, 减少因应用不当而导致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提高疗效, 并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监督检查工作, 定期检查处方,检查和分析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是否合理, 发现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及时协调沟通。
许多相关研究显示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综合干预能明显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干预可以使得中药注射剂在应用的时候更加安全及合理, 提高医疗效果及质量。
从黄勇斌等[15]的研究来看, 干预前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较高, 通过3次干预后, 适应证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0.7%降至3次干预后的6.2%;药物配伍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0%降至3次干预后的2.8%;滴注速度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9% 降至3次干预后的6.7%;过度用药率由3.3%下降至2.6%。干预效果显著。
刘芳等[13]的调查研究表明, 通过对配液时间、用量用法、适应证和联合用药4个因素进行干预后,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干预有效。临床药师在医生、护士、患者之间开展中药注射剂应用的指导工作非常有意义, 对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屏等[14]的调查研究表明经药师对联合用药、给药剂量两因素干预后, 干预组较非干预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1), 日均住院费及日均药费降低。采取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降低住院费用, 对社会、医院和患者均有益。
朱立勤等[15]的干预调查显示, 在采取了干预措施之后,干预组临床上用药的ADR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的发生数量也明显减少, 证明干预所针对的因素确实为临床上引起ADR的因素, 而且干预措施有效, 对减少临床上ADR的发生有利。
综上所述, 中药注射剂被临床广泛地应用, 在起到治疗作用的同时, 也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而临床干预对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高临床用药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开展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指导工作, 建立安全性保障, 使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 尹寿祥, 张少华.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21):155-156.
[2] 王贵田.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因素的分析.中国药师, 2004, 4(5):384.
[3] Sendo T, Hirakawa M, Makino K.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of lyophilized amphotericin B preparation during reconstitution process.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 peutics, 2001, 26(2): 87-91.
[4] 孙玉刚, 孙婷.1012例住院患者静脉注射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药业, 2010, 19(4):41-42.
[5] 黄勇斌, 周件贵, 黄亮, 等.临床干预对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影响.今日药学, 2009(10):30-32.
[6] 贾海侠.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赤峰学院学报, 2011(2):88-89 .
[7] 张春英, 吴海燕, 王健.浅谈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36):110.
[8] 程振宇, 王瑞.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11):117-118.
[9] 简洁.临床输液反应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21(9):573.
[10] 马冬雪, 王文娟.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13(12):74-76.
[11] 齐菲, 侯连兵.清开灵注射液与常用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医药导报, 2006, 25(6):583-584.
[12] 张士勇, 冯燕娴, 程军, 等.综合干预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淮海医药, 2011, 29(3):196.
[13] 刘芳, 柴士伟.4种因素的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 2009(10):2627-2628.
[14] 王屏, 徐彦贵, 朱立勤, 等.联合用药和给药剂量的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12): 997-999.
[15] 朱立勤, 徐彦贵, 王屏, 等.中药注射剂应用适应证干预研究.中国药房, 2008(12):942-944.
2014-06-11]
530500 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