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彩
·经验交流·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
杨文彩
目的 观察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74例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为轻损伤组(48例)和重损伤组(26例), 组内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基础治疗, 观察组配合针灸治疗, 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轻损伤组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损伤组中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病情较重的面神经炎患者可选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面神经炎;针灸;损伤程度;
贝儿麻痹(Bell’s palsy), 又称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为病因不明的急性单侧面部的轻瘫(麻痹)或瘫痪, 故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 为临床发生面瘫的最常见原因。面神经麻痹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 严重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有单纯疱疹病毒(HVS-1)感染学说、免疫损伤学说及面神经急性缺血学说。其主要诱因为受凉、疲劳以及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及免疫缺陷等。目前临床上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 B族维生素以及针灸疗法。尽管经过治疗本病的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治愈, 仍有部分患者会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本研究观察了本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74例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4例, 其中男 40 例,女34例, 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45.1±14.7) 岁, 按照患者临床症状, 分为轻损伤组(单侧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 共48例)和重损伤组(单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 共26例), 单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主要临床症状指标包括:不能皱眉、额纹消失;单侧眼睑闭合不充分, 单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露齿、饮食时流涎。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系指出现部分上述症状和体征及鳄泪、面肌间歇抽搐或在面部运动时出现联动者。将以上两组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包括口服激素(强的松,浙江仙琚制药, 120815)、抗病毒(阿昔洛韦片, 浙江仙琚制药, 120704)及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 卫才药业, 120806), 并予抗生素眼膏(红霉素眼膏, 广州白云山制药, 120807)外用保护眼角膜。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 从发病第2周开始, 选穴为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外关、地仓、颊车、阳白、人中、迎香、牵正等穴位, 1次/d, 每次留针30 min, 每周治疗5 d, 共治疗2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2]参照House-Brae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体系,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治愈:面部静止及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静止状态面部对称, 张力正常, 活动是有轻微不对称;有效:静止状态口较明显的不对称, 活动功能受损, 有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无效:静止状态面部明显不对称, 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眼不能完全闭合, 上额无运动。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轻损伤组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损伤组中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面神经炎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临床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较高, 常见类型包括面神经炎、贝尔麻痹等。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潜伏于感觉神经细胞内的单纯疱疹病毒, 在应激和免疫抑制有关的非特异性因素作用下, 可以激活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 从而产生面神经炎性反应[3]。损伤的部位尚有争议, 认为其病变主要是由于迷路段面神经的骨管口处, 管径较为狭窄, 面神经若发生肿胀则易受到骨管压迫。约有60%~70%的患者可自愈, 面肌功能能完全恢复正常, 而15%的患者则会留下不同的后遗症[4]。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面神经脱髓鞘以及轴突变性, 脱髓鞘会导致神经传导潜伏期变长, 轴突变性则会导致波幅降低, 波幅降低程度与面肌恢复时间正相关, 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神经受损的轻重[5]。本研究通过根据面神经炎患者病情轻重, 进行分组治疗, 结果显示:轻损伤组的患者采用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灸疗法与仅使用基础治疗相比没有产生明显差别, 而重损伤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则能明显提高疗效。周围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卒口僻”、“口眼歪斜”, 其病机主要是脉络空虚, 外邪入侵阳明、少阳经脉。针灸处方选穴一般包括局部和远处取穴, 局部选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等穴,位于面神经的解剖位置上, 可刺激面神经, 提高神经组织的兴奋性, 因而能够促进病损面神经恢复功能, 另有一些患者有耳后疱疹、耳痛、听力下降等, 辨证为风寒乘袭, 卫外不固,因此选用翳风穴、风池穴祛风解表;远部取合谷、足三里、太冲、外关等穴, 取其调和阴阳, 体现中医整体论治的观点。
综上所述, 对于病情较重的面神经炎患者可选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 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1] 王兴林, 黄德亮.面神经麻痹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95.
[2] 金炳旭, 唐纯志.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甘肃中医, 2005, 10(5):28-30.
[3] 杨光, 张智龙, 杨家贵, 等.专病笔谈--面瘫(1) 针灸治疗面瘫何时介入最好? 中国针灸, 2005, 12(8):555-556.
[4] 高倩倩.针灸治疗损伤部位在镫骨肌支以上的Bell's面瘫的优化方案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5] 刘艺琴.单一针刺与针灸治疗风寒型Bell氏面瘫的临床对比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2014-07-07]
200050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