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政府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8月5日对外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智慧政府”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在信息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政府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智慧型政府应运而生。“智慧政府”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征,强调作为平台的政府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实现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服务型政府。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周继洋介绍,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3D可视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窗口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务”具有透彻感知、快速反应、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以人为本等特征。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特•登哈特认为,新公共服务即“关于治理体系中公共行政官员角色的一系列思想,而且这种治理将公众置于中心”,也即新公共服务的原则——掌舵而非划桨。从该理论来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应当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通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来分担政府责任。
“随着3G和4G网络建设全面展开、移动智能终端日益普及,政务办公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成为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推进政府工作人员走入百姓生活的重要力量。”周继洋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快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在宏观规划层面上给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加快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使电子政务惠及全民。”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将电子政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让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智慧政务”将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能有效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及城市发展,促进“智慧政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政府机关要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数字化、智能化是必然选择。2013年2月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发布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提出了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智慧政务在全国各地崭露头角,涉及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周继洋介绍了国内几个典型的智慧政务实践案例。
2012年,无线政务专网在北京铺开,这是中国第一张TD-LTE无线商用网络,为北京日常管理的物联数据采集、城市安全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统一、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在面对城市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它还为应急指挥、抢险救灾提供高度可靠、安全的通讯保障。
北京市城市管理部门通过借鉴市场领域苹果App Store、欧洲Living Lab 等创新2.0 模式,依托北京市地理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开展了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探索。通过96310 热线、城管门户网站、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新浪微博、政务维基系统等众多渠道,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提供一个充分及广泛参与的平台,提升公众参与热情,依靠大众力量完成公共服务的创新。
在北京市西城区,建有被称为“智慧型”的“第三代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秉承“规范透明、高效集成、友好便捷、智慧回应”的服务理念,“第三代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著名的“集成-易”特色服务模式,打造“一个”智慧行政中心、“两个”服务平台、“三级”联动网络和“四大”功能版块。“集成-易”服务模式,即组织管理集成、信息资源集成、服务事项集成和易咨询、易办理、易取件。中心集成全区各部门行政资源,依托实体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和网上虚拟中心,利用虚拟和实体两个平台,梳理所有服务项目,建立网上专家资料咨询和人工资料预审服务,开展并联审批和优先审批服务,实现了多部门联合服务的流程集成,使广大市民不出家门即可享受各类行政服务。
南京市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在《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即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民生为导向,引入云计算、云服务等先进技术及理念,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和高效率。
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云计算、市民卡等新概念应接不暇,智能化、集成化等新技术应用随处可见。120台网络交换机、5542个信息点、700台云终端计算机,为编织这张“智慧政务网”,光网线就铺设了400公里长,相当于从南京铺到上海。而这张巨大的“智慧政务网”,也将41个部门的40多个业务系统的事项受理、办理、反馈“融为一体”,实现了335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察”,让企业办事人员轻松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受理、“一网式”服务。政务中心启用400天之际,实时综合满意率已经达到99.24%。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成启用,特别是引入“智慧政务”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好样本。
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主要模块是“平安城市”建设,南京市公安局利用中兴云计算技术,成功建设了一套适应海量数据处理的高性能道路图像监控数据存储和计算平台。该平台从现有的六个数据分中心获取和汇聚道路监控数据,以便提供集中式的道路监控数据管理功能,为开展各种车辆监控数据应用提供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计算服务能力。
2007年,太湖蓝藻的爆发让无锡乃至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区的饮用水源面临严重危机。国家设立重大专项太湖蓝藻监测项目,要求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各种指标进行监管和控制,对蓝藻分布动态实时智能化监测,防止水危机再次发生。太湖蓝藻环境监测系统以物联网为平台,基于GIS实现对水污染源24小时不间断进行数据和视频监测。监测数据在地图上实时显示,并实时传送和导入监控平台。通过智能化自动监测,相关人员及时掌握各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排放,第一时间干预处理。同时,监控数据自动导入,还能防止被篡改,确保环保部门数据真实性。
无锡还设有无锡市应急指挥中心,投影幕布上所播放的12幅实时监控视频,包括无锡机场、火车站、易积淹水的主干道、地铁施工现场、燃气公司、市民中心大楼等,监控所到之处角角落落都尽收眼底。无锡市应急平台上联国务院、省应急平台,下通各市(县)区、市各有关部门、各专业应急指挥平台,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交通指挥中心、交通局、水利局、卫生局等21个单位的视频会议系统相连通,形成了指挥上下联动、信息高速运转、资源合理共享、存储安全可靠的全市应急指挥“云”平台。
2012年5月,常州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将“平安常州”列为常州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并明确把视频监控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纳入“智慧常州”建设总体规划,作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作为全国第二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常州市政府和常州移动通力协作,将数字信息化切入城市管理工作,打造了“平安常州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视频监控综合运用系统”。目前,常州市公安局近2000名民警已统一接入该系统,彻底改变了以前各个分局、派出所相互割裂且系统繁多的情况,实现了覆盖局办视频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资源共享,大大提升了公安全局布防、情报研判和侦查破案的水平,成功构建“大安防”体系,开启“平安城市”建设新时代。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将Web2.0的理念带入了大众视野,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因每位用户的参与而产生,在人与人之间分享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Web2.0世界。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新1.0模式进化到信息时代以服务为中心的创新2.0模式,政府理念也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政府不断应用新技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在信息时代,政府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更好地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真正实现从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的转变。
周继洋认为,“智慧政务”模式的引入进一步深化了行政体制改革,更好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较之传统政务模式,“智慧政务”可圈可点,首先,它运用信息技术规范政府行为。用信息技术控制权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人为操作的空间,从源头掐断了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可能性。其次,形成了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更为公正客观。第三,实现了行政监察与行政审批过程的有机统一。
在看到智慧政务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周继洋也提出了智慧政务面临的瓶颈问题。“在当下,与传统政务相比,智慧政务仍是初出茅庐,各地政府对智慧政务缺乏全局性的统筹,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这也是智慧政务发展的最大挑战。智慧政务需要大量现代化技术作为支撑,高昂的经费投入在现阶段难以发挥出真正的效益,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时间和成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速远大于建设资金的增速,形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一些部门推出的智慧政务仍处于单项业务孤立发展的状态,跨部门跨系统的整合式、一体化应用较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够充分。总体上来说,智慧政务有着前景光明,但在真正实现全方位的高效智慧政务之前,仍有漫漫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