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自测题

2014-09-05 15:01高峰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7期
关键词:放学精神孩子

高峰

一、基础练兵场(25分)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① 江山如此多娇, 。

② ,她在丛中笑。

③ ,寒光照铁衣。

④ 吏禄三百石, 。

⑤ 了却君王天下事, 。

⑥ ,长河落日圆。

⑦ 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⑧ 晨兴理荒秽,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 妖娆(ráo) 青荇(xíng) 澎湃(pài) 炊(chuī)烟

B. 梳妆(zhuāng) 宛(wǎn)转 体魄(pò) 哺(fǔ)育

C. 狂澜(lán)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军帖(tiē)

D. 树梢(shāo) 糜(mí)子 荡漾(yàng) 漫溯(sù)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读书人有其独有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

B.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蹿。

C. 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

D. 截止2013年底,云南省下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7.07亿元,实现了对全省527.9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补助的“全覆盖”。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2014年,民政部将以“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为抓手,完善与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

B. 文学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思想的结晶,阅读名著则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C. 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其中超过八成以上的孩子就读公办学校。

D. 所谓的“素质作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超越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范畴,否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5. 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草叶间的蝴蝶,碧空中的星月,都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② 看到自然山水,要主动介入,这样,你眼中的山水也就有了情感。

③ 面对生活,要投入地去爱。而要想体会到一物一事、一草一木的情感,“移情别恋”至关重要。

④ 这都源于人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生活,而把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一切,一切也都会化作情人。

⑤ 一幅幅动人的景象,总给人许多美的享受。

A. ②①④③⑤ B. ②④⑤①③ C. ③②①④⑤ D. ③②①⑤④

6.语文实践:赛诗会“古诗里的春天”。(6分)

(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班级开展了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赛诗会“古诗里的春天”。在“经典推荐”环节,主持人推荐了以下两组诗句,请你写出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请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2分)

① ②

(3)请另外写出两组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句。(2分)

① , 。

② , 。

7.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对你的启发。(3分)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仅限于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使得他们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启发:

二、阅读精品屋(35分)

(一)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完成8~9题。(6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

陈曦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8. 一首好的歌曲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的,这首歌的歌词朴实无华却直达人的心底,将父母之爱表现得震撼人心。歌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为什么?(3分)

9. 歌词写得既残酷又真实,警示人们时间过得太快,我们应多关注身边的亲人。受此启发,除了时间之外,你还想对哪些东西发起追问?你为何会发起这样的追问?(3分)

追问: 都去哪儿了?追问的缘由: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4分)

精神灿烂

张丽钧

①凡清代画家石涛看得上眼的书画,定然符合他给出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精神灿烂”。

②自打这个词语植入我的心壤,我发现自己几乎是依赖上了这种表达。看到一棵树生得蓬勃,便夸它“精神灿烂”;看到一枝花开得忘情,也赞它“精神灿烂”;

, ;在厨房的角落,惊喜地发现一棵被遗忘的葱居然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也慨然颂之“精神灿烂”。

③在清末绣娘沈寿的艺术馆,驻足于沈寿精美绝伦的绣品前,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这个女子能让一代魁星巨贾张謇为她写出“因君强饭我加餐”的浓情诗句。她将灿烂之精神交付针线,那细密的针脚里,摇曳着她饱满多姿的生命。她锦绣的心思,炫动烂漫,无人能及。

④学校的走廊里挂着一些老照片,我尤喜其中一幅:青年学生在文艺汇演中夺了奖,带着夸张的妆容,在镜头前由衷地、卖力地笑。我相信,每一个从这幅照片前经过的人,不管揣了怎样沉沉的心事,都会被那笑的洪流不由分说地裹挟了,自己的心儿也跟着泛起一朵欢悦的浪花。

⑤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奶奶最欣赏萧伯纳的一句话:“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怕的事。”为了让“年轻”永驻,她不惜花费30年的光阴,在荒野上建成了一座鲜花盛开的美丽农庄。她守着如花的生命,怀着如花的心情,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美妙童话。满脸皱纹如菊、双手青筋如虬的她,扎着俏丽的小花巾,穿着素色布裙,赤着脚,修剪草坪,逗弄小狗,泛舟清溪,吟诗作画。她说,下过雪后,她喜欢去寻觅动物的足迹,她把鼹鼠的足迹比喻成“一串项链”,她把小鸟的足迹比喻成“蕾丝花纹”。这个92岁却依然美丽优雅的女人告诉世界,精神灿烂,可以击溃衰老。

⑥在石涛看来,“精神灿烂”的对面,颓然站立着的是“浅薄无神”。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阴影罩住。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生命,一旦陷入“浅薄无神”的泥淖,它所娩出的产品(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定然是劣质的、速朽的,甚至是富含毒素的……

⑦相信吧!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有改动)

10. 依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②段的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衔接自然,符合段意。(3分)

11.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裹挟”的含义是什么?在这一段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2. 第⑤段中作者提到塔莎奶奶最欣赏萧伯纳的一句话:“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怕的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1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5分)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私家车和眼巴巴等候的家长塞满了。

②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③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了记忆,一字不差。

④我觉得像被什么拍了下肩,它就在耳畔奏响了。

⑤这首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红领巾季节。那会儿,它几乎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的喉咙伴奏,或叫脑海音乐罢。偏爱有个理由:它不像其他歌那么“正”,念书不是为“四个现代化”或“革命接班人”,而是为“先生”和“爹娘”……我觉得新鲜,莫名的亲切。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甚至想,要是老师变成“先生”该多好啊。好在哪儿,不知道。

⑥那个黄昏,当它突然奏响时,我感觉后背爬上了一只书包,情不自禁,竟有股蹦蹦跳跳的念头……

⑦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

⑧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⑨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是在放学路上。

⑩那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乃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童年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件有意义的事”,皆在其中上演。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每一个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很难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于我而言,啥都没有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

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

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的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的行李。

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孩子的童年,则是( )童年、( )童年、( )童年了。

面对现代街区、路途和现实的社会环境,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他们不允许孩子的童年有任何闪失。

就像把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

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挂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或许,你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一群孩子像风筝一样在街上晃荡。

我终于想起来了,《读书郎》的词、曲,作者乃同一人。

宋扬,湖北人。此歌生于1944年。

(选自《杂文选刊·下旬刊》 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4.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的“放学路上”具体指什么,并说说它为何会消逝。(4分)

15. 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4分)

16. 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在第 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 )童年、( )童年、( )童年

17. 本文以歌曲《读书郎》开始,又以《读书郎》结束,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地说“此歌生于1944年”而不是“写于1944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4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8. 请以“ ,青春的名片”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题目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成长”“奋斗”“超越”“汗水”等;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请扫描二维码: )

猜你喜欢
放学精神孩子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