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珍
摘 要: 数学教学不但要强调概念讲评、逻辑推理、科学计算,而且要注重对知识的合理优化和深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自然.
关键词: 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 趣味化
有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只以教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为指标,而更应该看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多大的影响,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具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评不能只拜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优化
思考是痛苦的.但拒绝思考,就意味着远离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教学生活尤其如此.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是一个与思考紧密相连的零散的体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机串联,这对学生解题的思路、思维的发散、后续的学习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能孤立课本中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原始问题做各种改进,使之“衍生”出更“好”的新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化
数学是一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我们不但要知道其结果而且要享受其过程.现所用的教材已经对知识的结构和知识内容做了很大的修改,课本中删去了很多定理,整个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所变化,因此在后期的教学中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深化.这样才不会对我们的后续学习造成影响,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加深对圆中有关定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同时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趣味化
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一个测试:数学的同义词是什么?有60%的学生选择了枯燥.由此可见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多么宏伟的“工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要教好数学就必须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对数学的认识.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数学,就要从数学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随时都能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时,在课前布置了以下题目让学生思考.我们把阿拉伯数字按顺次排成一串10 9 8 7 6 5 4 3 2 1,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用上面写出的十个数字,不打乱其中顺序,在原数中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使原来的一串数字组成十个算术式,使这些算术式的计算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举例(109-87)÷(6+5)+4+3-2×1=7);当然在这个问题中只要组成其中某一个算式,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组成所有的十个算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开动脑筋.如果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组成十个的算式,这将更有助于我们的教学.这个问题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写出十个枯燥等式并计算使其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那么就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而在此题中是一些开放性的结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地爱上数学了.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本位”化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说:“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考试大纲》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精选试题,认真思考其所用的知识,而且应当对课本中的有关定理进行认真讲评,让学生感受这些知识的形成,毕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从课本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让教师和课本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如在讲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个定理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中的分类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如果教师认为课本中的证明过于繁琐而放弃对它的利用,那么就失去了“纸上谈兵”的主阵地.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不同的角度、变换思维看待固有的问题,这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和看清教育本质,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2008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endprint
摘 要: 数学教学不但要强调概念讲评、逻辑推理、科学计算,而且要注重对知识的合理优化和深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自然.
关键词: 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 趣味化
有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只以教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为指标,而更应该看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多大的影响,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具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评不能只拜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优化
思考是痛苦的.但拒绝思考,就意味着远离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教学生活尤其如此.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是一个与思考紧密相连的零散的体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机串联,这对学生解题的思路、思维的发散、后续的学习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能孤立课本中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原始问题做各种改进,使之“衍生”出更“好”的新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化
数学是一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我们不但要知道其结果而且要享受其过程.现所用的教材已经对知识的结构和知识内容做了很大的修改,课本中删去了很多定理,整个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所变化,因此在后期的教学中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深化.这样才不会对我们的后续学习造成影响,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加深对圆中有关定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同时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趣味化
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一个测试:数学的同义词是什么?有60%的学生选择了枯燥.由此可见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多么宏伟的“工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要教好数学就必须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对数学的认识.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数学,就要从数学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随时都能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时,在课前布置了以下题目让学生思考.我们把阿拉伯数字按顺次排成一串10 9 8 7 6 5 4 3 2 1,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用上面写出的十个数字,不打乱其中顺序,在原数中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使原来的一串数字组成十个算术式,使这些算术式的计算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举例(109-87)÷(6+5)+4+3-2×1=7);当然在这个问题中只要组成其中某一个算式,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组成所有的十个算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开动脑筋.如果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组成十个的算式,这将更有助于我们的教学.这个问题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写出十个枯燥等式并计算使其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那么就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而在此题中是一些开放性的结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地爱上数学了.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本位”化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说:“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考试大纲》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精选试题,认真思考其所用的知识,而且应当对课本中的有关定理进行认真讲评,让学生感受这些知识的形成,毕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从课本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让教师和课本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如在讲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个定理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中的分类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如果教师认为课本中的证明过于繁琐而放弃对它的利用,那么就失去了“纸上谈兵”的主阵地.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不同的角度、变换思维看待固有的问题,这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和看清教育本质,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2008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endprint
摘 要: 数学教学不但要强调概念讲评、逻辑推理、科学计算,而且要注重对知识的合理优化和深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自然.
关键词: 数学知识 课堂教学 趣味化
有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只以教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为指标,而更应该看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多大的影响,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具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评不能只拜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优化
思考是痛苦的.但拒绝思考,就意味着远离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教学生活尤其如此.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是一个与思考紧密相连的零散的体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机串联,这对学生解题的思路、思维的发散、后续的学习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能孤立课本中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原始问题做各种改进,使之“衍生”出更“好”的新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深化
数学是一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我们不但要知道其结果而且要享受其过程.现所用的教材已经对知识的结构和知识内容做了很大的修改,课本中删去了很多定理,整个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所变化,因此在后期的教学中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深化.这样才不会对我们的后续学习造成影响,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加深对圆中有关定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同时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趣味化
笔者曾对学生做过一个测试:数学的同义词是什么?有60%的学生选择了枯燥.由此可见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多么宏伟的“工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要教好数学就必须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对数学的认识.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数学,就要从数学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随时都能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时,在课前布置了以下题目让学生思考.我们把阿拉伯数字按顺次排成一串10 9 8 7 6 5 4 3 2 1,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用上面写出的十个数字,不打乱其中顺序,在原数中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使原来的一串数字组成十个算术式,使这些算术式的计算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举例(109-87)÷(6+5)+4+3-2×1=7);当然在这个问题中只要组成其中某一个算式,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组成所有的十个算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开动脑筋.如果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组成十个的算式,这将更有助于我们的教学.这个问题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写出十个枯燥等式并计算使其结果分别等于10、9、8、7、6、5、4、3、2、1,那么就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而在此题中是一些开放性的结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地爱上数学了.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本位”化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说:“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考试大纲》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精选试题,认真思考其所用的知识,而且应当对课本中的有关定理进行认真讲评,让学生感受这些知识的形成,毕竟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从课本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让教师和课本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如在讲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个定理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中的分类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如果教师认为课本中的证明过于繁琐而放弃对它的利用,那么就失去了“纸上谈兵”的主阵地.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不同的角度、变换思维看待固有的问题,这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和看清教育本质,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2008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