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0后艺术家·第二部分

2014-09-04 23:04王跃龙
缤纷家居 2014年7期
关键词:一代人基础艺术家

王跃龙

杨卫:

我去年都在思考编一个60后的散文集,现在已经拿到十几篇文章。后来朋友推荐给了天涯看了我这个选题觉得太有意思了想问我能不能做一年的连载。所以很有意思,天涯的编辑也是以个年轻的编辑,为什么他感兴趣呢?就是因为有深度,我们这个时代太缺深度,不是说没有深度,太缺乏60后那种遭遇的深度。之前老崔说到了几点,这种经验是特别独特的,全世界都没有,不光是说70—80后没有,全人类都没有,只有中国的50—60后有,在他们童年的那样一种阶级的斗争,绝对化的立场,现在的人就是缺立场。还有一个就是立场,我们从小都在受阶级斗争,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西风压东方就是东方压倒西风,这都是一个做艺术做文化的资源。可以完全把它利用起来从事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而不像今天那些年轻人的艺术,我们看不到什么,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当然他们很真实,他们没有资源,不能怪他们。那么60年代出现的这些人曾经的遭际曾经的过程都可以成为未来的产品。最后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60年代这些人,是20世纪以来整个革命运动的一个产物或者说革命运动的新生儿。这点可能在政治或思想意义上有欠缺的,但是这恰恰就是艺术强调的特质。艺术史就是一部革命史。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特别看好60或者50这样的一代人。当然最关键的不是去说,而是去做,要落实在点上。

吴震寰:

我觉得我们讨论的问题里面最核心的东西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我最近接触了很多国外的一些收藏家,和他们的交流给我一个很大的触动。他们所知道的和现在的市场现象常常是脱节的,而我拿一些比较好的艺术家给他们看,他们往往很惊讶中国还有这么好的艺术。我会告诉他们这些人的地位很崇高,但是他们确很意外有这么好的艺术家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影响力,连作品他们都没有见过。他们会很奇怪,为什么国内有一些这么好的艺术家缺没有带出来。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艺术家在国内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脱节的问题。最重要的核心的东西,就是话语权的东西:国家的名义、政治的东西。我们把我们的学术依附在了西方的价值体系上,我们有没有必要强调我们是当代艺术家?而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一个脉络在里面,在现代艺术的前提下提出一个当代的艺术。刚才有朋友说到一些艺术家,他们可能甚至都不懂什么是波普的定义,他们单单是贴上了一个标签。我相信每一代人都是有担当的人,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至少60后是最有担当的一代人。

赵子龙:

我今天首先想听一下60艺术家前辈们的。从人生阅历上我是在观察,作为80后的我们对政治并不清晰。对我影响比较大还是60后这一代人,我自己对于60后的看法要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是觉得60后这一代人是中国最早的基础建设的一代。我觉得中国这个社会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最缺的是基础,这个基础是当代的基础。不管是什么制度,我只要生活在当代的这个时间段里应该知道这个常识。50后这一代面目是非常清晰的。而60后这一代人在性格表现上是非常多元和复杂的。因为他们是社会基础文明建设的第一代人。从他们说起才开始真正给予生存、给予理性思考的开始。刚刚各位前辈老师们都谈到的这一代人最早应用理性思考社会及其他了。今天我们看待这一代人。我国近几年发生了两次大的洗牌。即:一、以市场为核心的洗牌;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一种洗牌。今天的时机出现及转变实际上是60后这一代人的功劳。在此也是作为对我们基础建设所做的贡献。这一代人看到了互联网改革也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在此思维方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而,这代人会不由自主的会在心底产生抗衡。今天我们讨论有关60后这代人的价值问题。如果只考虑60后艺术文化方面的价值的话,我觉得有点亏。我们再回到刚刚我所谈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基础问题。包括基础文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有饶不开60后一代。必须的依靠60后这代人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

马堡中:

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艺术家,生活在社会激烈的变革时期。所以,无论是群体或个人,都充满了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也许是他们身上最为显著的特点了。

李天元:

1980年到1989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从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个大学老师。这近九年中国社会发生很多大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变革,而这个国家的掌控者就在离我们学校不太远的中南海。虽然那时墙外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不十分明白,而我作为一个60后的个体,偶然成为了这段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人,并从未停止过对这一切的关注。

李炎修:

生长于社会动荡时期的60后,从小生活的无拘无束,身上不免带有野性与不安分。60后艺术家们在艺术感觉上具有一定的敏感,带有部分天然的反叛,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关注自我精神困惑的表达,更多的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们性格率真,活得自我,追求自由随性的生活。作为逐步成熟影响逐渐广泛的60后艺术家,正处于当下社会大变革时期所带来的更丰富广泛的精神焦虑与体验中,期待并相信60后艺术家的创作会带来新的辉煌。

尹齐:

如今北京已很少能见到蜻蜒,只是乡下的院子夏天还有种小小的知了在不停地叫。所以有感就写了一篇有关蜻蜓的诗《疏离》:“现实像一片片飞舞的纸,我把纸来折叠做成仙鹤,仙鹤是我心里的意象,她把现实推远。”

张德峰:

作为60后的艺术家,我感受最深的是:青年时期的我向往一种有文化的自由生活,当时只知道做艺术家可以实现这个向往,却不知道这个向往既是一种信仰。

毕业的时候最渴望继续这种向往,于是留校,留学……。直到今天作为中央美院的教师,才真正感到生命的各个历程,因为它是一种纯粹个人的精神生活。我想即使退休了,这种向往依然还会继续。

60后的艺术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个精神分裂的时代,还有很多众所周知的革命运动和事件。但我们算是幸运的,梦想和自尊尚能得以实现。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灵和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知道艺术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因此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不会玩物丧志,而且在心底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责任感,这就是60后艺术家最自豪的一面,也应该是中国乃或世界当代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马俊:

六十年代生人是赶上了文革的尾巴,小时候接触的都是红光亮的宣传画年画,连环画,这波人都自学或临摹连环画走上美术之路的。都是怀着纯粹的艺术理想和传统文化坚守的信念的,都是精美教育的受益者,生活阅历丰富,有独到的见解,对艺术非常地虔诚,没有受到多少改革开放后的商品经济的冲击,至少心中还有一片净土,坚信艺术,有艺术改变生活的强烈信念,这代人专业技法精熟,文化底蕴深厚,有职业操守,有底线,有梦想,有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个人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视觉和表达方式,独创性强,不人云亦云,属于自我完善型和单打独斗的独行客,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年富力强,是艺术创作的盛年感年期,思想成熟了,参透人生,专业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个性突出,语言明确,作品的文化艺术的含量信息量大,多元,博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我们六十年代生人的艺术家,更应坚守心中那片圣洁的净土,耕耘出独特的艺术之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代人基础艺术家
一代人
我们见证了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重要言论
我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