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辉
【摘 要】 分析我国剧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剧场建设的类型与演剧体系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剧场建设;剧场分类;演剧体系;保留剧目制;场团合一制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4.008
1 概述
剧场,作为一种舶来品,自19世纪下半叶引入我国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引发了我国剧场建设的又一次高潮,至今余波未平。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2013年6月,全国新建、改扩建剧场266个,总投资约千亿元①。当前,很多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市级城市都建设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剧场,或者规模较大的多用途剧场。
文化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剧场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较为充分的肯定,但仍有业内人士不断提出剧场建设高潮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剧场的规划选址问题、剧场建筑过于强调“标志性”外观问题、剧场建设的攀比和设施奢华问题、剧场设计同质化问题、剧场工艺缺陷问题、剧场建设与使用和运营管理相脱节的问题等。
剧场是业界公认的最为复杂的民用建筑类型,因此,剧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一而足。笔者仅结合剧场建设与使用和运营管理的相关问题,就“剧场建设的类型与演剧体系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2 剧场类型与演剧体系
2.1 剧场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剧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笔者参与文化部与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组成的“《新建剧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完成的调研成果中,按照规模大小、不同用途、经营模式和建筑形式对剧场进行了分类,见表1。
其中,有几个术语的概念需要特别强调,希望对业界人士正确使用术语、厘正概念有所帮助。
(1)专业剧场:为特定剧种的演出而设计建造的剧场。
(2)多用途剧场:在不改变建筑空间和配置设备的情况下,可用于不同类型剧目的演出活动的剧场。即以上演一种剧种为主、兼演其他剧种的剧场。
(3)多功能剧场:剧场的建筑空间和配置的设备,可根据不同演出类型的需要进行变化调整,以满足多种类型剧目演出要求的剧场。
(4)综合性剧场:将两个以上的剧场组合在一个建筑体内的大型剧场,或由相毗邻的多个单体剧场组成的剧场建筑群。
2.2 剧场类型与演剧体系的关系
表1中按照经营模式把剧场分成保留剧目剧场、出租剧场、连续上演制剧场、游乐剧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剧场是为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来设计建造的。连续上演制剧场和游乐剧场基本上都是“量体裁衣”或者“有多少粮做多少饭”,剧场本身与演出的剧目比较贴合,在此不作讨论。而目前对于“剧场的形制与演剧的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保留剧目剧场、出租剧场方面。因此,首先要分清保留剧目剧场与出租剧场的区别。
2.2.1 保留剧目剧场
保留剧目剧场的基础是场团合一,剧场就是剧团的“家”。因为驻场剧团积累了大量的保留剧目,而且这些剧目只固定在该剧场上演,极少外出巡演,所以,剧目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剧场内完成。不仅演出辅助用房(排练厅、琴房等)较多,制作用房更加齐全,大多包括绘景间、储景库、木工间、金工间、布景组装间、道具制作间、服装制作修理间、假发及鞋帽制作间等。而且行政办公用房以及餐厅、住宿等房间的数量较多或规模较大。
剧团的演出剧目完全基于本剧场的舞台设备专门打造,布景、道具也是根据本剧场舞台机械的尺度、运动方式、功能加以设计。因此,上演保留剧目的剧场适宜安装大型的、结构复杂的各种舞台机械,且舞台机械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保留剧目剧场可以每天上演不同剧目,甚至在一天上演几部不同的剧目,品字形舞台、大型转台和车台等能够快速解决布景迁换、舞台布景调度等问题。因此,保留剧目剧场的舞台机械使用率非常高。
在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剧场,不管是上演大歌剧和芭蕾舞剧的歌/舞剧剧场,还是上演话剧为主的戏剧场,都属于保留剧目剧场。而在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剧场,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剧场属于保留剧目剧场,且与欧洲大陆的保留剧目剧场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在舞台机械方面,虽然配置了台下设备,但设有升降台、车台和转台的剧场的数量并不多。美国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四季演艺中心,虽属于保留剧目剧场,但舞台机械也并非“推、拉、升、降、转”俱全。
2.2.2 出租剧场
出租剧场的主要使用者是巡演的剧团。因为每个剧场的舞台尺度、舞台形式、舞台机械的配置、灯光和音响设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巡演剧团的演出剧目不可能根据所租用的某一个剧场专门打造。剧团为了巡回演出,只能把剧目中使用的布景和道具及其运动变化的方式打造成“通用”的格式,以适应多数剧场的演出环境。所以,巡演剧团对出租剧场的舞台台口、舞台尺度和配置设备的要求也就比较低,除了一定条件的演出辅助用房外,根本用不到或者很少使用制作用房。
英语国家的剧场多数属于出租剧场。这类出租剧场台口宽度一般为15 m~16 m,舞台尺度基本为33 m×15 m(宽×深),主舞台净高27 m左右。剧场一般只安装吊杆之类的台上设备,不安装复杂的台下设备,只是把舞台设计成下空舞台,且舞台台板可以拆卸,方便租赁剧场的剧团安装自带或租用的舞台机械或装置即可。例如,美国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其舞台就是典型的下空舞台,不配置台下设备。主舞台约30.5 m×30.5 m(宽×深),主舞台两侧设有侧台,但是没有后舞台。在主舞台的一定区域内,即30.5 m×19.5m(宽×深)范围内,台面由64块活动的舞台台板拼合而成,台面下是完整的空间,舞台台板安装在槽钢底座上,可以按需要拆装,甚至槽钢底座也可以部分或全部移除,使空出来的台仓空间可以按照演出剧目的需要安装各种临时性的台下设备,非常灵活实用。endprint
一般来说,保留剧目剧场和出租剧场的使用模式不同,则设计取向不同。然而,我国在借鉴国外剧场建筑的同时,对其背后的演剧体系的研究并不到位,或者说只是选择性学习,因此,规模宏伟、舞台尺度大,且配置复杂、先进的舞台机械的保留剧目剧场成为我国新建剧场的首选模式。但是,我国当前的演出院团多以巡演为主,剧场以出租使用为主,这种保留剧目剧场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演出体制,不仅品字形舞台的空间利用率低,台下设备的使用率也极低,造成浪费。另外,剧团在巡演时,大多在舞台台面上安装搭建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的机械装置。例如,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机械配置水平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在国际也属于先进水平,但某剧团在该剧场租场演出,剧团除使用台上设备,台下设备一概不用,而是在舞台面上安装了自己带来的机械装置。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员有些不解,为什么放着这么先进的台下设备不用,而花费时间和成本再行搭建?殊不知,该剧团自己带来的舞台机械是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的,是根据剧情设计的,在任何一个剧场只要装台搭建就可以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剧场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的台下设备往往常年闲置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剧场建设忽略当前演剧的实际需求造成的问题。
3 对策及建议
3.1 根据演剧体系的实际情况建设出租剧场
我国绝大多数的演出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都是巡演剧团。剧团生产出的剧目成熟后,开始在国内进行巡演。所以,剧团需要的是出租剧场。而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剧场大多是按照保留剧目剧场来建设的,但是建成后却基本上按照出租剧场来使用。
因为剧场和剧团分属不同单位,所以在演出收入的分配方式上不可能共同承担风险。剧场收取场租,旱涝保收;剧团独自面对演出市场的风险,演出收入大多只能靠票房。而保留剧目剧场因为其建设投入高、运营成本高,势必造成剧场的场租高。面对高额场租,剧团演一场赔一场的情况比比皆是。剧团不到剧场演出,又造成了很多剧场闲置率比较高。
所以,在现行的演剧体制下,新建剧场应该考虑建成出租剧场的类型。出租剧场的建设成本要比保留剧目剧场低,而且设备配置更符合巡演剧团的需求。这样,剧场的运营成本会明显下降,场租也就能够降低,剧团进入剧场演出的机会将大大提高。
3.2 根据剧场的现状建立相适应的演剧体系
3.2.1 欧洲国家保留剧目剧场的使用情况
欧洲国家的剧场基本上都是保留剧目剧场。这些剧场每年上演300场左右,其使用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剧场。这主要是得益于“场团合一制”的剧场所有体制和“保留剧目制”的演剧体系。中央戏剧学院李畅教授曾对部分欧洲国家的剧场演出场次进行过统计,见表2。
3.2.2 我国的“保留剧目制”历史
上演保留剧目是一种良好的演出秩序,在我国的戏剧演出史上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按照“保留剧目制”的演剧体系进行演出运营的。以京剧为例,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名角挑班制”的体制,每个成为“角”的演员,都有多部代表性剧目,整个戏班子至少有几十部甚至几百部可以随时上演的剧目,这都可以称得上是戏班的保留剧目。例如,“清道光四年(1824年),宫内的庆升平班就有272出保留剧目。1918年出版的《春柳杂志》(天津出版)载有《北京名伶演戏月表》,我统计了一下,从7月10日到8月9日的一个月中,名伶朱桂芳演出30场,包括25个不同剧目;杨小楼演出21场,包括18个不同剧目;梅兰芳和余叔岩演出14场,包括11个不同剧目。这种演出方式和欧美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完全相同,其区别仅在于中国戏曲的服装、道具简单一些,因此便于转换剧场”③。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一次剧场建设高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了前民主德国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场模式之后,建设的剧场基本上是欧洲大陆的保留剧目剧场模式。而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保留剧目剧场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驻场剧团,实行的也是欧洲大陆传统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李畅和齐牧冬在1954年所著的《剧场与舞台技术》中对剧场建设与演剧体制的关系就有了论述,呼吁在剧场建设中一定要建立“剧场与剧团合一的制度”。
1955年起,文化部曾陆续推行场团合一制,北京天桥剧场属于中央实验歌舞剧团(现中国芭蕾舞团),人民剧场属于中国京剧团(现国家京剧院),首都剧场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大众剧场属于中国评剧院,二七剧场属于中国铁路文工团,青年宫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国家话剧院)等等。但是,由于艺术生产的体制还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没有实行保留剧目制,所以,除去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大部分演出院团的演出并不能排满剧场的日程。
保留剧目制要历经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巨大工程。欧洲国家保留剧目剧场的驻场剧团的歌剧、芭蕾舞剧、话剧等戏剧形式的保留剧目,也都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创作、演出、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精品。而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戏曲或其他戏剧形式,都对传统剧目有所改造和创新,也创排了不少新戏。但是创作难以为继、能够达到精品要求的剧目数量不多,加上对文化产品的上层建筑要求,使得很多剧目没能或者没必要保留下来。没有优秀的、足够的保留剧目及新戏的演出,就不能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也难以建立。
3.2.3 建立“保留剧目制”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
要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应该继续研究如何建立适应当代演艺事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演剧体制。而根据目前我国现有大量的保留剧目剧场的现状,实行“保留剧目制”和“场团合一制”是比较成熟、也是比较理想的剧场和院团的运营模式。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逐步建立“保留剧目制”已成为可能。自1992年中宣部实施“五个一工程”以来,已有几百部戏剧作品获奖;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上百部精品剧目获得了奖励;文化部1991年设立“文华奖”,后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每一届都有几十部剧目获奖;自2005年由文联和剧协共同举办“中国戏剧节”后,每次获得“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的剧目也有几十部。此外,还有各戏剧形式都各自举办“××剧艺术节”,加上全国各地基本上都举办本省市的戏剧展演,涌现出的精品剧目也为数不少。但是,很多演出院团新创作剧目在参加了各种“节”拿到了奖项之后,往往将获奖剧目束之高阁,在剧目的广泛演出和剧目的保留方面兴趣不高。由此,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激励,以文化体制的改革措施来激励演出院团建立“保留剧目制”,使新剧目获奖之后能够常演常新,真正保留下来。
在我国,“场团合一制”下“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实行得较好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首都剧场。虽然北京人艺的剧目并不能排满剧场的日程,仍有一定场次的出租,但已属难能可贵。另外,有些剧场已经认识到剧场经营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场团合一制”,实行“保留剧目制”。目前,国家大剧院似乎已出现建立这一机制的苗头,设置了剧院所属的管弦乐队、专业合唱队,并制作和演出了一些自己创排的剧目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上,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联手制作包括京剧、歌剧、话剧、舞剧等戏剧形式拥有自主版权的剧目。其中,歌剧《茶花女》是全世界最好的五个版本之一,歌剧《图兰朵》、《赵氏孤儿》,京剧《赤壁》,话剧《简·爱》等都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盛情赞誉。而目前需要做的,即是将这些优秀剧目保留下来,经常演出,不能只是昙花一现。
结语
剧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观看文艺演出的场所,让老百姓花较少的钱欣赏到精品剧目,让剧场有较高的演出场次,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文化惠民的实质上来。
剧场建设的类型与演剧体系的关系,不仅是剧场建设与剧场经营的问题,也是文化繁荣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在中国或许仅仅需要几年就可以让一座宏伟的剧场建筑矗立起来,但是如何让建设的剧场有利于使用和有效的运营,进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精品剧目的欣赏需求,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endprint
一般来说,保留剧目剧场和出租剧场的使用模式不同,则设计取向不同。然而,我国在借鉴国外剧场建筑的同时,对其背后的演剧体系的研究并不到位,或者说只是选择性学习,因此,规模宏伟、舞台尺度大,且配置复杂、先进的舞台机械的保留剧目剧场成为我国新建剧场的首选模式。但是,我国当前的演出院团多以巡演为主,剧场以出租使用为主,这种保留剧目剧场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演出体制,不仅品字形舞台的空间利用率低,台下设备的使用率也极低,造成浪费。另外,剧团在巡演时,大多在舞台台面上安装搭建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的机械装置。例如,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机械配置水平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在国际也属于先进水平,但某剧团在该剧场租场演出,剧团除使用台上设备,台下设备一概不用,而是在舞台面上安装了自己带来的机械装置。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员有些不解,为什么放着这么先进的台下设备不用,而花费时间和成本再行搭建?殊不知,该剧团自己带来的舞台机械是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的,是根据剧情设计的,在任何一个剧场只要装台搭建就可以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剧场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的台下设备往往常年闲置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剧场建设忽略当前演剧的实际需求造成的问题。
3 对策及建议
3.1 根据演剧体系的实际情况建设出租剧场
我国绝大多数的演出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都是巡演剧团。剧团生产出的剧目成熟后,开始在国内进行巡演。所以,剧团需要的是出租剧场。而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剧场大多是按照保留剧目剧场来建设的,但是建成后却基本上按照出租剧场来使用。
因为剧场和剧团分属不同单位,所以在演出收入的分配方式上不可能共同承担风险。剧场收取场租,旱涝保收;剧团独自面对演出市场的风险,演出收入大多只能靠票房。而保留剧目剧场因为其建设投入高、运营成本高,势必造成剧场的场租高。面对高额场租,剧团演一场赔一场的情况比比皆是。剧团不到剧场演出,又造成了很多剧场闲置率比较高。
所以,在现行的演剧体制下,新建剧场应该考虑建成出租剧场的类型。出租剧场的建设成本要比保留剧目剧场低,而且设备配置更符合巡演剧团的需求。这样,剧场的运营成本会明显下降,场租也就能够降低,剧团进入剧场演出的机会将大大提高。
3.2 根据剧场的现状建立相适应的演剧体系
3.2.1 欧洲国家保留剧目剧场的使用情况
欧洲国家的剧场基本上都是保留剧目剧场。这些剧场每年上演300场左右,其使用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剧场。这主要是得益于“场团合一制”的剧场所有体制和“保留剧目制”的演剧体系。中央戏剧学院李畅教授曾对部分欧洲国家的剧场演出场次进行过统计,见表2。
3.2.2 我国的“保留剧目制”历史
上演保留剧目是一种良好的演出秩序,在我国的戏剧演出史上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按照“保留剧目制”的演剧体系进行演出运营的。以京剧为例,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名角挑班制”的体制,每个成为“角”的演员,都有多部代表性剧目,整个戏班子至少有几十部甚至几百部可以随时上演的剧目,这都可以称得上是戏班的保留剧目。例如,“清道光四年(1824年),宫内的庆升平班就有272出保留剧目。1918年出版的《春柳杂志》(天津出版)载有《北京名伶演戏月表》,我统计了一下,从7月10日到8月9日的一个月中,名伶朱桂芳演出30场,包括25个不同剧目;杨小楼演出21场,包括18个不同剧目;梅兰芳和余叔岩演出14场,包括11个不同剧目。这种演出方式和欧美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完全相同,其区别仅在于中国戏曲的服装、道具简单一些,因此便于转换剧场”③。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一次剧场建设高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了前民主德国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场模式之后,建设的剧场基本上是欧洲大陆的保留剧目剧场模式。而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保留剧目剧场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驻场剧团,实行的也是欧洲大陆传统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李畅和齐牧冬在1954年所著的《剧场与舞台技术》中对剧场建设与演剧体制的关系就有了论述,呼吁在剧场建设中一定要建立“剧场与剧团合一的制度”。
1955年起,文化部曾陆续推行场团合一制,北京天桥剧场属于中央实验歌舞剧团(现中国芭蕾舞团),人民剧场属于中国京剧团(现国家京剧院),首都剧场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大众剧场属于中国评剧院,二七剧场属于中国铁路文工团,青年宫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国家话剧院)等等。但是,由于艺术生产的体制还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没有实行保留剧目制,所以,除去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大部分演出院团的演出并不能排满剧场的日程。
保留剧目制要历经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巨大工程。欧洲国家保留剧目剧场的驻场剧团的歌剧、芭蕾舞剧、话剧等戏剧形式的保留剧目,也都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创作、演出、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精品。而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戏曲或其他戏剧形式,都对传统剧目有所改造和创新,也创排了不少新戏。但是创作难以为继、能够达到精品要求的剧目数量不多,加上对文化产品的上层建筑要求,使得很多剧目没能或者没必要保留下来。没有优秀的、足够的保留剧目及新戏的演出,就不能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也难以建立。
3.2.3 建立“保留剧目制”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
要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应该继续研究如何建立适应当代演艺事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演剧体制。而根据目前我国现有大量的保留剧目剧场的现状,实行“保留剧目制”和“场团合一制”是比较成熟、也是比较理想的剧场和院团的运营模式。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逐步建立“保留剧目制”已成为可能。自1992年中宣部实施“五个一工程”以来,已有几百部戏剧作品获奖;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上百部精品剧目获得了奖励;文化部1991年设立“文华奖”,后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每一届都有几十部剧目获奖;自2005年由文联和剧协共同举办“中国戏剧节”后,每次获得“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的剧目也有几十部。此外,还有各戏剧形式都各自举办“××剧艺术节”,加上全国各地基本上都举办本省市的戏剧展演,涌现出的精品剧目也为数不少。但是,很多演出院团新创作剧目在参加了各种“节”拿到了奖项之后,往往将获奖剧目束之高阁,在剧目的广泛演出和剧目的保留方面兴趣不高。由此,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激励,以文化体制的改革措施来激励演出院团建立“保留剧目制”,使新剧目获奖之后能够常演常新,真正保留下来。
在我国,“场团合一制”下“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实行得较好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首都剧场。虽然北京人艺的剧目并不能排满剧场的日程,仍有一定场次的出租,但已属难能可贵。另外,有些剧场已经认识到剧场经营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场团合一制”,实行“保留剧目制”。目前,国家大剧院似乎已出现建立这一机制的苗头,设置了剧院所属的管弦乐队、专业合唱队,并制作和演出了一些自己创排的剧目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上,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联手制作包括京剧、歌剧、话剧、舞剧等戏剧形式拥有自主版权的剧目。其中,歌剧《茶花女》是全世界最好的五个版本之一,歌剧《图兰朵》、《赵氏孤儿》,京剧《赤壁》,话剧《简·爱》等都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盛情赞誉。而目前需要做的,即是将这些优秀剧目保留下来,经常演出,不能只是昙花一现。
结语
剧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观看文艺演出的场所,让老百姓花较少的钱欣赏到精品剧目,让剧场有较高的演出场次,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文化惠民的实质上来。
剧场建设的类型与演剧体系的关系,不仅是剧场建设与剧场经营的问题,也是文化繁荣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在中国或许仅仅需要几年就可以让一座宏伟的剧场建筑矗立起来,但是如何让建设的剧场有利于使用和有效的运营,进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精品剧目的欣赏需求,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endprint
一般来说,保留剧目剧场和出租剧场的使用模式不同,则设计取向不同。然而,我国在借鉴国外剧场建筑的同时,对其背后的演剧体系的研究并不到位,或者说只是选择性学习,因此,规模宏伟、舞台尺度大,且配置复杂、先进的舞台机械的保留剧目剧场成为我国新建剧场的首选模式。但是,我国当前的演出院团多以巡演为主,剧场以出租使用为主,这种保留剧目剧场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演出体制,不仅品字形舞台的空间利用率低,台下设备的使用率也极低,造成浪费。另外,剧团在巡演时,大多在舞台台面上安装搭建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的机械装置。例如,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机械配置水平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在国际也属于先进水平,但某剧团在该剧场租场演出,剧团除使用台上设备,台下设备一概不用,而是在舞台面上安装了自己带来的机械装置。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员有些不解,为什么放着这么先进的台下设备不用,而花费时间和成本再行搭建?殊不知,该剧团自己带来的舞台机械是与舞美设计的布景道具紧密结合的,是根据剧情设计的,在任何一个剧场只要装台搭建就可以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剧场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的台下设备往往常年闲置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剧场建设忽略当前演剧的实际需求造成的问题。
3 对策及建议
3.1 根据演剧体系的实际情况建设出租剧场
我国绝大多数的演出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都是巡演剧团。剧团生产出的剧目成熟后,开始在国内进行巡演。所以,剧团需要的是出租剧场。而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剧场大多是按照保留剧目剧场来建设的,但是建成后却基本上按照出租剧场来使用。
因为剧场和剧团分属不同单位,所以在演出收入的分配方式上不可能共同承担风险。剧场收取场租,旱涝保收;剧团独自面对演出市场的风险,演出收入大多只能靠票房。而保留剧目剧场因为其建设投入高、运营成本高,势必造成剧场的场租高。面对高额场租,剧团演一场赔一场的情况比比皆是。剧团不到剧场演出,又造成了很多剧场闲置率比较高。
所以,在现行的演剧体制下,新建剧场应该考虑建成出租剧场的类型。出租剧场的建设成本要比保留剧目剧场低,而且设备配置更符合巡演剧团的需求。这样,剧场的运营成本会明显下降,场租也就能够降低,剧团进入剧场演出的机会将大大提高。
3.2 根据剧场的现状建立相适应的演剧体系
3.2.1 欧洲国家保留剧目剧场的使用情况
欧洲国家的剧场基本上都是保留剧目剧场。这些剧场每年上演300场左右,其使用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剧场。这主要是得益于“场团合一制”的剧场所有体制和“保留剧目制”的演剧体系。中央戏剧学院李畅教授曾对部分欧洲国家的剧场演出场次进行过统计,见表2。
3.2.2 我国的“保留剧目制”历史
上演保留剧目是一种良好的演出秩序,在我国的戏剧演出史上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按照“保留剧目制”的演剧体系进行演出运营的。以京剧为例,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名角挑班制”的体制,每个成为“角”的演员,都有多部代表性剧目,整个戏班子至少有几十部甚至几百部可以随时上演的剧目,这都可以称得上是戏班的保留剧目。例如,“清道光四年(1824年),宫内的庆升平班就有272出保留剧目。1918年出版的《春柳杂志》(天津出版)载有《北京名伶演戏月表》,我统计了一下,从7月10日到8月9日的一个月中,名伶朱桂芳演出30场,包括25个不同剧目;杨小楼演出21场,包括18个不同剧目;梅兰芳和余叔岩演出14场,包括11个不同剧目。这种演出方式和欧美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完全相同,其区别仅在于中国戏曲的服装、道具简单一些,因此便于转换剧场”③。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一次剧场建设高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了前民主德国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场模式之后,建设的剧场基本上是欧洲大陆的保留剧目剧场模式。而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保留剧目剧场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驻场剧团,实行的也是欧洲大陆传统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李畅和齐牧冬在1954年所著的《剧场与舞台技术》中对剧场建设与演剧体制的关系就有了论述,呼吁在剧场建设中一定要建立“剧场与剧团合一的制度”。
1955年起,文化部曾陆续推行场团合一制,北京天桥剧场属于中央实验歌舞剧团(现中国芭蕾舞团),人民剧场属于中国京剧团(现国家京剧院),首都剧场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大众剧场属于中国评剧院,二七剧场属于中国铁路文工团,青年宫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国家话剧院)等等。但是,由于艺术生产的体制还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没有实行保留剧目制,所以,除去北京人艺、青年艺术剧院,大部分演出院团的演出并不能排满剧场的日程。
保留剧目制要历经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巨大工程。欧洲国家保留剧目剧场的驻场剧团的歌剧、芭蕾舞剧、话剧等戏剧形式的保留剧目,也都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创作、演出、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精品。而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戏曲或其他戏剧形式,都对传统剧目有所改造和创新,也创排了不少新戏。但是创作难以为继、能够达到精品要求的剧目数量不多,加上对文化产品的上层建筑要求,使得很多剧目没能或者没必要保留下来。没有优秀的、足够的保留剧目及新戏的演出,就不能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也难以建立。
3.2.3 建立“保留剧目制”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
要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应该继续研究如何建立适应当代演艺事业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演剧体制。而根据目前我国现有大量的保留剧目剧场的现状,实行“保留剧目制”和“场团合一制”是比较成熟、也是比较理想的剧场和院团的运营模式。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逐步建立“保留剧目制”已成为可能。自1992年中宣部实施“五个一工程”以来,已有几百部戏剧作品获奖;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上百部精品剧目获得了奖励;文化部1991年设立“文华奖”,后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每一届都有几十部剧目获奖;自2005年由文联和剧协共同举办“中国戏剧节”后,每次获得“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的剧目也有几十部。此外,还有各戏剧形式都各自举办“××剧艺术节”,加上全国各地基本上都举办本省市的戏剧展演,涌现出的精品剧目也为数不少。但是,很多演出院团新创作剧目在参加了各种“节”拿到了奖项之后,往往将获奖剧目束之高阁,在剧目的广泛演出和剧目的保留方面兴趣不高。由此,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激励,以文化体制的改革措施来激励演出院团建立“保留剧目制”,使新剧目获奖之后能够常演常新,真正保留下来。
在我国,“场团合一制”下“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实行得较好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首都剧场。虽然北京人艺的剧目并不能排满剧场的日程,仍有一定场次的出租,但已属难能可贵。另外,有些剧场已经认识到剧场经营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场团合一制”,实行“保留剧目制”。目前,国家大剧院似乎已出现建立这一机制的苗头,设置了剧院所属的管弦乐队、专业合唱队,并制作和演出了一些自己创排的剧目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上,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联手制作包括京剧、歌剧、话剧、舞剧等戏剧形式拥有自主版权的剧目。其中,歌剧《茶花女》是全世界最好的五个版本之一,歌剧《图兰朵》、《赵氏孤儿》,京剧《赤壁》,话剧《简·爱》等都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盛情赞誉。而目前需要做的,即是将这些优秀剧目保留下来,经常演出,不能只是昙花一现。
结语
剧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观看文艺演出的场所,让老百姓花较少的钱欣赏到精品剧目,让剧场有较高的演出场次,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文化惠民的实质上来。
剧场建设的类型与演剧体系的关系,不仅是剧场建设与剧场经营的问题,也是文化繁荣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在中国或许仅仅需要几年就可以让一座宏伟的剧场建筑矗立起来,但是如何让建设的剧场有利于使用和有效的运营,进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精品剧目的欣赏需求,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