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经是“公认”的艰难时世了,但是企业不会选择放弃,倒不是因为企业家有多坚强,更多的或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是因为财需险中、难中求的企业家本性。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扬在3月27日交通运输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P3网络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正在依法进行审核。交通运输部支持企业公平合理竞争,但也要依法防止竞争者滥用优势地位。此前,P3网络在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的审议中获得通过,成为业界大事,航运业把目光转向中国——P3网络的下一站。
就在P3网络计划披露之后,彼时尚未在欧美任何一处获批,航运业各种结盟、各种购并动作频频。市场几乎一致认为,各种新联盟是对P3网络出现的回应,很少有人深切认识到,新联盟和P3网络同样都是对航运业新模式的探索,是对变化中的世界经济的回应。因为,航运业生存环境变了,传统运行模式不可避免地也将发生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正在发生,并且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模式不会是最终的模式,甚至不是基本稳定的模式。从历史角度看,行业组织模式的转化,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来得快,这就使企业不得不时时刻刻与自身的战略、战术打交道。在市场景气持续偏弱的背景下,企业间的合作被看作是一种弱势的“救亡”行为,被赋以权宜色彩,而此时的战略动作更多的是被看作是口惠而实不至的表面文章。进一步讲,在日常的行业语境中,人们太过熟悉那些友好而又宽泛的“战略性”词汇,包括同样友好而又宽泛的“战略”一词。从根本上讲,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多数“战略性”安排并不具备战略意味,而是一种虚应程式的客套。人们大多习惯于在战略层面保持这种似是而非的“宽松”,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既成事实的战术层面固有套路上,其结果是使企业缺乏坚定的战略目标和商业核心理念。借用思想领域的词汇就是“三观缺失”。
中国人是最讲实际的,甚至被称为持实用主义理念的民族,但是,仍然有强烈的意识:凡事要有预先的准备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当下的安排,手边的活;另一个是长远的目标和路径。对于长远的目标来说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而在实际工作中,恰恰相反,企业在战略层面不敢“咬”,一受质疑就“放松”;而对于手边的工作和固有模式往往采取“一动不如一静”的“咬定”态度。这就是中国企业在战略和战术关系上的认识错失。久而久之,只有那些最没有内涵,即使放弃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损失的战略取向才会“幸存”下来。
那么,战略本质又是什么呢?新近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席勒在他的《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曾经指出,资深的商业专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真正的商业决策都是情绪化的,不是定量利润乘以定量概率再求加权平均的结果。因此,事事在开始实施之前就希望求得结果的倾向本质上是那种主动的乐观精神的动摇,如此,剩下的唯一可以依赖的手段就只有通过数学方式计算得出的预计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都活不下去,任何商业活动都无法成功。我们不妨借用席勒的论述,企业的战略本质即是企业家持久的倾向性情绪,也是无法用数学方式圈定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