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山(苏州水泥协会,江苏 苏州 215000)
对江苏省化解水泥产能过剩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李荣山
(苏州水泥协会,江苏 苏州 215000)
文章对江苏省化解水泥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水泥;产能过剩;化解;建议
2013年12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所描述的“江苏省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江苏水泥行业下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案”提出了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总体目标,通过5年努力,在全省压缩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 000万t以上 (争取在2015年前减少500万t产能),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100家以上,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意见”和“方案”发布后,水泥行业的同仁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同时要合力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下面就“意见”和“方案”提出的若干问题,谈一点认识和建议。
江苏是水泥生产大省,近三年江苏水泥行业的基本情况见表1。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年末,江苏水泥企业222家,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企业26家,粉磨站企业193家,特种水泥企业3家。2013年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水泥产量17 992万t,比上年增长8.69%,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7.45%。规模以上企业水泥熟料产量5 293万t,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大约占96%。新型干法窑熟料生产线49条,主要集中在徐州、宁镇常锡两个区域,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6 563万t。如按熟料比0.65计算,2013年全省熟料需求量11 695万t,扣除本省熟料生产量5 293万t,有6 400万t熟料缺口,全靠周边其他省域供给。全省水泥产能约为2.65亿t,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68%。综上分析可见:江苏熟料生产能力不过剩,但水泥粉磨能力严重过剩。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水泥粉磨企业并不增加水泥产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有长江和运河丰富的水系,所谓水泥200公里范围的运输半径的格局早已被打破。只要有粉磨站,外省市的熟料就会源源不断运来,把水泥产能转移到本省,导致水泥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后果必然是残酷的价格战,经济效益大滑坡。因此对水泥粉磨生产线的过多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充分认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表1 2011~2013年江苏水泥行业基本情况
落后产能是个技术判断,产能过剩是个市场判断。落后产能与过剩产能并非完全割裂、非此即彼。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剩的产能一般包括落后产能,而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能够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减轻产能过剩的程度。所谓落后产能,就是指技术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生产能力造成的后果进行判断,如果生产设备和工艺在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能耗等技术指标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则该生产能力就是落后产能。在具体实践中,落后产能是技术水平(包括设备、工艺等)达不到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规范所规定的生产能力。本世纪以来,江苏有一部分机立窑企业被淘汰,纷纷转为水泥粉磨站,留下了一大批以直径2.2 m为主的水泥球磨机,生产工艺简陋,产品档次低,完全跟不上经济建设的前进步伐。2010年2月国务院以国发[2010]7号文明确规定:“在2012年年底前,淘汰窑径3.0 m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 m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的除外)、水泥湿法窑生产线(主要用于处理污泥、电石渣等的除外)、直径3.0 m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以及水泥土(蛋)窑、普通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到目前为止,江苏该项淘汰任务已基本完成,水泥装备得到新一轮提升。当前应该清醒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水泥企业(包含水泥粉磨站)的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安全无保障,这是导致水泥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水泥落后产能的界定应该转移到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节点上。只有加快、加大对这些落后产能的淘汰,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容量,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水泥行业由大变强。
(1)“方案”在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工作措施中,要求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等方面设立高于国家规定的淘汰标准。令人深思的是,至今有多少水泥企业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近期,国家连续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法规,如《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12)、《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2014年第3号公告)。在一些检查中,很少看到较为规范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评价报告。这反映了企业在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方面存在除尘等计量设施不完备、标准可操作性不强、监管不实和不到位等问题。“方案”除规定到2015年全省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未按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公告的一律淘汰,对水泥粉磨企业相应也要限期达到准入条件。环保部门必须肩负起政府职责,定期到企业现场检测污染物排放浓度,成为一项长期的监督机制。“方案”对能耗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性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其操作性不一定很强,最有效的办法是能源消耗总量实施目标控制,核定企业年水泥生产总量,根据能耗限额标准确定企业能耗总用量,超过总用量,加价收取,即采用阶梯式能源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水泥总量的过剩。质检部门应加大对水泥市场产品的随机质量抽检,对外地水泥要实施准入证制度。建议水泥企业每年要发布能源、环保、质量、安全、整改等方面执行情况的社会责任报告,接受公民和政府监督。同时政府应组织行业、专家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无保证、受规划环境土地等限制无发展前途的企业,依法列入年度落后产能淘汰名单,并加快淘汰速度。
(2)“方案”提出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但不能忽视在“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掩盖下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含义,目前是否可理解为:结构性矛盾突出,工艺无创新,无法支撑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至今,全省仍有不少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在等待政府核准,其实这些项目大都是 “带辊压机预粉磨的水泥粉磨生产线”,它始终摆脱不了“球磨”工艺技术路线,没有出现颠覆性的突破,尽管有一些生产线水泥单位产品电耗可降到30 kWh以下,但能源的利用率仍然相当低,产品同质化,设备噪音大,与现有产能过剩的绝大多数技术装备基本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差异不大,达不到优胜劣汰的目的。所以再建这些水泥粉磨站,只是水泥价格高低的较量,最终以双方牺牲利益为代价。除在符合科学布点、结构性矛盾不突出的特定区域外,在环境、能源承载压力较大的地区,类似于“以球磨机为主的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不主张再重复建设。
(3)“方案”强调:“对水泥过剩行业企业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环保、安全要求的技改项目建设实施减量置换”。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水泥产能的核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同一规格设备不同工艺,其产能是不同的。一台Φ3.8 m水泥磨在磨前配置辊压机可达100~130万t/年,一台Φ4.2 m水泥磨可达200万t/年以上。在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技改项目核准中,往往是淘汰落后的少,新增产能的多。
第二,项目立项的环评和能评报告存在商业化气息,非水泥专业性的评估单位也在做评估报告,一是撰写质量不高,二是评审有走过场现象,以满足“项目核准条件”的“可批性评估报告”普遍成为评估机构的潜规则。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对设计方案审查环节、施工过程缺少严格地跟踪、监管,企业对项目工艺技术路线有修改变动情况,诸如这些原因造成的后果是:产能、能耗比核准文件规定的明显放大,并未达到总量控制、降低(总)能耗的初衷。因此,今后对技改项目应该:①建立严格的产能核准制度。立项前,对产能核定须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技术人员联合论证。②要有政府专职机构或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③项目竣工后,须有政府部门组织规划、环保、能源、土地、协会等部门和单位对照评估报告批复书验收,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否则不得获取生产许可证。
(4)《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指出,“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对此问题因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由此发出不同的意见。不少人认为该举措是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缘由而提出的,其实并非如此。取消32.5复合水泥与标准无因果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执行标准不严肃,企业诚信缺失严重,混合材滥掺超量,检测手段滞后,工程质量问题屡屡发生。这些问题在西方都不是问题,可在国内都成了大问题,这是可悲也是耐人寻味的事实。32.5复合水泥是取消还是保留?各有利弊,取消也是一种无奈的表现。从深层次分析,如果质量监管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加以完善,以后其他水泥品种说不定也会出现类似于上述这些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取消32.5复合水泥就可解决水泥产能过剩或水泥质量问题。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单位须冷静思考,预测未来可能引发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和办法,才能作出最后定论。江苏是熟料缺口省份,32.5复合水泥取消,小型粉磨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压力,对江苏压缩水泥产能有一定助推作用。
(5)水泥中转站是水泥行业转型升级中衍生出的物流行业,是企业缺乏人才、知识、资金的一种被动经营转化模式。中转站大都利用现存储库,把各地的水泥运进倒卖,普遍没有质量检测手段,操作流程简单,管理比较混乱,有的甚至把买来的42.5等级水泥再掺入矿粉或粉煤灰,配制成32.5等级水泥销售,其质量是否可靠,包装袋如何标识,是否要有生产许可证,存在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水泥是特殊商品,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今,水泥中转站没有准入门槛,归口管理部门不清晰,是政府监管的一个盲点。水泥中转站大量浮出水面,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市场秩序,又对压缩水泥产能过剩产生不小负面影响,对此不能等闲视之。亟需政府部门牵头,与行业协会共同调查研究,如何引导其合法化、规范化从事经营活动。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说过:“警惕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来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这句话的道理:为了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如果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明天会爆发更严重的产能过剩,今天的产能过剩是不是昨天的产能过剩延续到今而引发?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多命题的系统工程,“意见”和“方案”提出的政策方针、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已十分清楚,要把产能压缩下来,说容易,做艰难。从今天开始,政府、企业、协会要思考的是: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拭目以待。
作者:李荣山(1944-),男,高级工程师,硅酸盐水泥工艺专业。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cement excess capacity in Jiangsu,and puts forwards the suggestions.
cement;excess capacity;resolving;suggestion
照宁)(
2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