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军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中心卫生院,浙江 金华 321051)
中医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脑供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高旭军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中心卫生院,浙江 金华 321051)
目的 探讨中医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脑供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银杏叶注射液+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应用自拟中风方煎服、直肠滴注中风方及银杏叶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脑血流量及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1.43%高于对照组的48.57%(P<0.05)。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可以显著改善其脑供血及认知功能。
脑梗死 血流量 认知功能 中医疗法 疗效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血缺氧而引起相应神经细胞死亡,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包括感觉运动障碍,视觉功能及言语功能障碍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常见的病变基础,由其导致的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子栓塞等均是引起脑动脉血流异常,脑组织供血障碍的原因[1]。中医疗法可以通过舒张血管、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方面改善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供血,且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笔者临床应用中医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现中医疗法可以改善患者脑动脉供血及认知功能。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间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中心卫生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6~74岁,平均(62.40±6.40)岁;中医证型中风火上扰型11例,痰湿蒙神型9例、痰热腑实型6例、风痰火亢型3例、风痰瘀阻型3例、阴虚风动型2例、气虚血瘀型1例。对照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3.80±5.10)岁;中医证型中风火上扰型10例,痰湿蒙神型8例、痰热腑实型7例、风痰火亢型4例、风痰瘀阻型3例、阴虚风动型2例、气虚血瘀型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年龄55~75岁;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磁共振DWI序列显示明确病灶;临床资料完整;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血肿、脑肿瘤、脱髓鞘及脑血管畸形者;严重肝、心、肾脏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碘造影剂过敏;幽闭恐惧症;有精神系统疾患病史及家族史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营养脑神经、抗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在其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银杏叶注射液(10 mL,每日1次)+胞磷胆碱 (0.5 g兑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2周。观察组采用自拟中风方煎服(水蛭、生牡蛎、穿山甲、三七、藏红花、地龙、枸杞各10 g,胆南星、女贞子、天麻、珍珠母各15 g。水煎300 mL,分两次早晚口服)、直肠滴注中风方(大黄、黄连、石菖蒲、厚朴、枳实各10 g,白芍、代赭石、郁金、黄芩、桃仁各15 g。水煎500 mL,分早晚滴注)及银杏叶注射液静脉滴注(10 mL,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2周。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评价标准[3]。基本治愈:神经功能恢复91%~100%,0级病残。显著好转:神经功能恢复46%~90%,1~3级病残。好转:神经功能恢复18%~45%。无效:神经功能恢复<18%或恶化。
1.5 脑血流量的测定 应用MR成像系统对患者脑血流进行测量。选择双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为感兴趣动脉,测量点选择基底动脉起始处上方约l cm处水平轴位对感兴趣动脉进行测量。应用后处理工作站对MR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感兴趣动脉血流量,求和。对脑动脉血流量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6 认知功能评价 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进行评价。MMSE量表包括定向力、识记、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5部分,总分满分为30分。WCST卡片由红、黄、蓝、绿4种颜色及三角形、十字形、圆形、五角星形四种形状所构成的128张卡片组成。评定指标为:总测验次数,正确反应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及分类数。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基本治愈及显著好转共25例(71.43%),对照组基本治愈及显著好转共17例(4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比较(mL/min,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比较(mL/min,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612.1±85.6 646.7±89.6*△对照组 35 613.3±110.2 629.7±111.4*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的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WCST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及持续性应答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比较(s)
表3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评分及WCST各项指标比较(s)
组 别MMSE评分 完成分类数 错误应答数 概念化水平 持续性错误数 持续性应答数观察组 治疗前(n=35)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3.56±6.54 3.33±0.97 49.91±11.47 48.76±11.34 28.67±8.43*△5.87±1.12*△44.36±8.98*△59.98±11.65*△23.45±5.65 3.29±0.87 48.65±10.68 49.12±10.56 7.61±1.47 19.46±6.73 6.54±1.08*△14.64±4.43*△7.63±1.34 19.35±5.76(n=35)治疗后26.36±7.86*4.91±1.12*46.56±9.18*57.11±10.76*6.96±1.12*16.94±5.15*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显示,由于存在神经细胞的缺血坏死,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运动障碍、失读、失写、失语、记忆力减退等[4]。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脑梗死的存在。早期诊断后,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其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气血不足,各种因素导致经络阻滞。自拟中风方、直肠滴注中风方及银杏叶注射液均有活血通络、益气活血的作用[5]。水蛭、三七、藏红花均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通透性,水蛭还能够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供;大黄、黄芩、厚朴、枳实均可以通络疏滞;银杏黄酮苷等能够改善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6-7]。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脑供血,增加脑血流量。MMSE评分反应的是综合认知水平,包括定向力、识记、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能够较全面反映认知功能。而WCST可以敏感反映额叶执行功能,其中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概念化水平可以反映认知和认知转移能力,持续性应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则可以较好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额叶损伤,概念化水平反映抽象概括和概念形成的洞察力[8]。本研究表明,与常规治疗方法比较,应用中医疗法活血化瘀,疏通筋络,益气通血,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其可能通过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脑组织供血,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认知功能。综上所述,中医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可以显著改善其脑供血及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卢俏丽,薛蓉,董丽霞,等.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结构及认知功能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400-403.
[2] 赵建国,高长玉,顼宝玉,等.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48-949.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卢俏丽,马晨,史万超,等.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与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3,53(40):37-38.
[5] 尹维民.急性脑梗死的血流再通[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561-563.
[6] 尹春丽,王耀伍,王丽英,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26):3091-3093.
[7] 于翔,罗俊超.中医辨证施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247-248.
[8] 王琰萍,张晓玲,朱敏初,等.认知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电特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53-455.
R743.9
B
1004-745X(2014)11-211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1.064
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