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立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1月联合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准则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决策、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各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要求,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制定了具体的《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和《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规程》。要求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于年度审计工作开始前,审计委员会应当与负责公司年度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协商确定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并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在约定期限内提交审计报告;在注册会计师进场前审阅公司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并形成书面意见;在注册会计师进场后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强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注册会计师出具初步审计意见后再一次审阅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形成书面意见;并对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表决,形成决议后提交董事会审核,并向董事会提交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年度审计工作的总结报告。
及时性是财务报告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及时披露年度财务报告是投资者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按照我国现行制度安排,公司年度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签字后方可向公众披露,因此审计报告时间的长短是决定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唯一重要因素。而从对审计委员会职责的分析可以看出,审查和监督年度财务报告的编制及披露是审计委员会的重要职责,其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1]良好的审计委员会将能促使上市公司及时披露财务报告,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那么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下,审计委员会是否发挥了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应有的治理作用,其特征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履行有何影响呢,什么特征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发挥治理职能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自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公司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及其治理职能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在我国尚属于自愿阶段。在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研究在早期更多的是关注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随后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审计委员会的治理职能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其治理职能的影响。国外近年研究表明,相对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而言,审计委员会特征(主要体现为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研究更能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因而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关注审计委员会特征对治理职能的影响。
Xie等发现审计委员会会议频率与可操纵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2]Jean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调增会计盈余行为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呈显著的负相关。[3]但Ismail等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不会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公司只是履行了有关的要求,但要求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4]Agrawal和Chadha研究表明,具有财务知识的独立董事能显著减少财务重述现象发生的可能性。[5]Krishnan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会计专家比例与财务报告质量显著正相关。[6]Abbott等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技能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会议次数与审计费用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7]Lee等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家比例越高,越不可能发生审计师辞退的现象。[8]Zhang等发现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家能起到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的作用。[9]Ali Shah等发现,可以通过提高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使公司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10]Mohamad等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开会次数越多越可能产生及时的审计报告。[11]Ummi和Rashidah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技能,可以协助减少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时滞,但审计委员会的勤勉程度与审计报告时滞并不存在显著关系。[12]
王颖等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3]王雄元等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变更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变更没有显著关系,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减少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可能性。[14]张勇和应超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存在财务专家,则出现信息披露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小。[15]洪剑峭和方军雄研究发现,设有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均具有较高盈余质量,同时也发现这种盈余质量上的差异早已存在于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上一年。当控制了成立前的盈余质量差异之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盈余质量没有显著变化。[16]沈圆和周兰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在选择了大事务所下,审计委员会成员活跃性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性和专业性与审计质量无明显的线性关系。[1]
周兰实证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专业性和活跃性与审计收费正相关。[17]涂建明的经验证据显示,设立审计委员会并配备具有会计专长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更趋于积极规避不利审计意见。而且,审计委员会所聘会计独立董事的背景不同,其在规避不利审计意见上也存在显著的行为差异。[18]唐跃军和左晶晶研究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切实提高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勤勉程度,不仅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而且也有助于对卷入盈余管理的管理层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衡。[19]兰艳泽和邓晓婧研究显示,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委员会的规模、会计专家的比例、委员会的勤勉度、委员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与财务重述现象的发生成负相关关系;而工作章程设立情况对财务重述现象的发生没有实质性影响。[20]谢香兵研究发现,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财务知识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21]董卉娜和朱志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越长、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22]
及时性能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延迟披露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增加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审计报告的及时性是决定财务报告及时性的重要因素。审计报告时滞将导致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推迟股份的交易,进而对上市公司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影响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公司规模、股权结构、盈余信息、事务所特征和审计意见类型等都可能对审计报告及时性产生影响。审计委员会是财务报告重要的监督机制,理应对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及时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人数是影响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履行职能的能力有直接影响。但我国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并没有详细规定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人数。美国的蓝带委员会指出,鉴于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和公司会计、财务问题的复杂性,审计委员会应至少具备3名委员才具备必要的精力和专业才能,以实现适当的监控。由3人或更多人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具备多种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促进委员会的讨论与调查。虽然审计委员会主要参与公司的会计与审计工作,但也会涉及到与法律及经营活动有关的技术问题。所以,审计委员会不仅需要专业的会计专家,而且需要法律人士、技术人士等各类专业人士,参与审计委员会工作的董事会成员人数越多,越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与管理层、外部审计师、内部审计师、董事会、法律顾问进行充分的接触和沟通,从而把握公司的财务状况、监督公司内部审计,提升财务报告质量。这是小规模审计委员会难以实现的。另外,大规模审计委员会比小规模审计委员会更具抗压能力,能够有效防止管理层的控制或者干扰,以充分发挥其控制与监督职能。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发生财务重述现象的可能性越低,进而越可能产生及时的审计报告。因此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报告越及时。
运作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不仅有利于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降低公司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促使公司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妥协,有助于改善财务报表质量、降低财务报表舞弊。外部独立董事除自身的董事身份外,与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可以在履行职能时不受公司管理层的干涉,比公司内部董事更加关注声誉,有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动机,会更加积极地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是反映独立性的重要指标,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有可能有效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财务信息不被管理层操纵。如果审计委员会中存在过多公司高管,公司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将影响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责的履行,降低会计稳健性。而且公司高管的加入会形成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从而损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审计委员会可能建立较强的内部控制,并且对公司财务报告过程提供更好的监督,能更有效地监督管理行为,因此,可以降低固有风险的性质。因而独立性强的审计委员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减少他们对公司账目的审计工作,这将导致审计延误减少。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审计委员会越独立,审计报告越及时。
对审计委员会成员而言,《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只是要求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家,其他并没有特别的要求或资格规定。但对于审计委员会而言,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角色有个基本了解是十分有用的。对专业审计准则规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了解,可以帮助委员会成员了解外部审计人员的角色和审计程序的局限。因此为了有效地处理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审计委员会的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审计委员会通常充当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调解员。会计独立董事由于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还能在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产生意见分歧时给予注册会计师支持,因而在审计委员会治理职能的发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对于没有会计经验成员的审计委员会,拥有会计专家成员的审计委员会,能了解注册会计师的任务和职责,与注册会计师更友好。这是因为拥有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监督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将导致注册会计师减少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依赖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因此拥有会计或审计方面的经验对于促使审计委员会理解和配合财务报告体系上的有关问题至关重要。拥有更多专业知识的审计委员会将更关注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更可能预防和发现重大错报,这有利于他们及时向市场传递财务报告。因此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审计委员会越专业,审计报告越及时。
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并不意味着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发挥其职能,除非审计委员会是勤勉的。审计委员会如果打算在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维持一个高水平的活动。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被视为审计委员会是否勤勉地履行了自己的监督职责的重要工具。审计委员会为了保持其监督职能,必须通过增加会议次数来有效地开展活动。美国的蓝带委员会提议审计委员会每年要开至少4次会议。如果审计委员会每年的会议次数少于2次将被认为是没有履行其职责。
勤勉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增强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内审部门、外部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互动,使之成为减少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冲突的有效保障。频繁的会议,有利于审计委员会持续知情和了解上市公司会计或审计问题;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委员会互相交换意见;同时也有利于内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以满足审计委员会信息需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改善公司内部控制,降低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减少测试范围等。在审计委员会会议期间,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管理层活动,可以及时解决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识别的各种问题,如果审计委员会会议的频率很低,有关的问题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进而延缓财务报告编制。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高,欺诈性财务报告发生率越低,这将导致审计师减少审计的时间,并减少报告的滞后,越可能产生及时的审计报告。因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
H4:审计委员会越勤勉,审计报告越及时。
本文选取了2011年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我们的样本来源。根据研究设计的要求,本文对初始样本进行了如下的筛选:首先,删除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其次,为取得上市公司是否变更主审事务所的数据,我们删除了当年新上市的公司;再次,我们删除了注册会计师没有在审计报告上签署日期的公司;最后,我们删除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一共获得1186个样本。独立董事人数、会计专家董事人数是我们根据CCER数据库提供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名单,仔细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董事基本情况后确定的。董事会会议次数是根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董事会日常工作情况确定的。注册会计师签署的审计报告日期、审计委员会成员人数,以及其他本文所需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本文的变量定义,见表1。被解释变量为ARL,我们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涉及年度的会计期间的结束日到注册会计师签署审计报告日之间的自然天数反映审计报告的及时性,时间间隔越短,说明审计报告越及时。根据我们的研究假设,我们设置了四个解释变量,以检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针对审计委员会的勤勉程度,我们采取了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代替,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所有上市公司均披露董事会报告期内董事会召开会议情况,数据比较容易得到,样本较多;虽然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要求公司披露董事会中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但详细披露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的上市公司仍然很少,样本较少。另一方面,在董事会举行会议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一般也会召开相关会议。[20]根据我们对同时披露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51,P值为0.000,显著相关。我们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存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盈余状况、委员会设立个数、审计意见类型、审计师变更、事务所类型等。
表1 变量定义表
根据我们的研究假设和变量设计,本文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ARLi=β0+β1ACSIZEi+β2ACINDi+β3ACEXPi
+β4ACMi+β5SIZEi+β6LEVi+β7INVi+β8LOSS
+β9AUOPi+β10BIG4i+β11COMi+β12TURNi+εi
其中,i=1,……,N。根据我们的研究假设,我们预计β1、β2、β3、β4均显著为负。
表2列出了实证分析所用变量的一些简单统计特征。在我们的样本中,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时滞平均为89.65天,略长于王建玲的数据(2002年73.7天,2003年74.1天,2004年82.9天)以及陈高才的数据(1999-2009年平均为82.79天),[23-24]与王建玲认为的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呈下降趋势相符合。[23]董事会中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人数平均为3.53人,独立董事的比例为65%,略低于2/3,会计专家董事占全部董事的比例为41%,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平均为9.28次。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2%,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7%,亏损的上市公司占11%,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为8%,四大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占7%,设立专门委员会的个数为3.95个,更换主审事务所的比例为1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列出了有关变量的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报告时滞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就是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报告时滞越短,审计报告越及时。董事会会议的次数与审计报告时滞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董事会开会次数越多,审计报告时滞越短,审计报告越及时。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家比例与审计报告时滞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公司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亏损公司、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以及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审计报告时滞越长。
表3 变量相关系数
注:**、*分别为在1%、5%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右上部分为Spearman相关系数,左下部分为Pearson相关系数。
表4是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报告时滞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报告时滞越短,审计报告越及时,假设1得到了证实。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审计报告时滞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值为0.634,也就是说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并没有显著提高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假设2没有得到证实。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家董事的比例与审计报告时滞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值为0.903,也就是说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并没有显著提高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假设3没有得到证实。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审计报告时滞负相关,与预期一致,但显著性水平P值为0.354,不显著,会议次数与审计报告及时性不存在显著关系,假设4也没有得到证实。在控制变量中,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审计报告时滞越长,审计报告越不及时。亏损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时滞越长,这与有关的“与提前披露的年报相比,推迟披露的年报传递的往往是坏消息”的研究结论一致。得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时滞越长。
表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稳健性分析:(1)为了解决审计报告时滞的非正态分布问题,我们用审计报告时滞的自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2)用审计委员会成员数占董事会成员数比例反映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发现审计委员会人数占董事会人数比例越高,审计报告时滞越短;(3)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收集年度内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研究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对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收集到的样本较少,但也未发现显著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审计委员会开会可能不仅仅与年度财务报告有关,也可能与季报、半年报、事务所更换等其他因素有关;(4)我们把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作为一个额外的控制变量,模型报告的结果与前面的一致,而且审计收费与审计报告及时性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作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上市公司已按照证监会的有关要求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本文选取了2011年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报告时滞越短,审计报告越及时;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会计背景董事的比例及会议次数与审计报告时滞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但本文存在以下局限性:(1)由于数据收集困难,我们只收集了一年的数据,研究结论的推广需要得到进一步研究的支持;(2)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论文中审计报告及时性是用财务报告所涉及年度的会计期间的结束日到注册会计师签署审计报告日之间的自然天数衡量,而用注册会计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反映审计时滞可能更好;(3)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在披露董事信息时过于简略,可能存在部分董事实际具有会计知识但在董事资料中没有披露并纳入不具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董事统计中,致使会计专家董事比例可能比实际偏低;(4)无论是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还是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都没有直接反映审计委员会为年度财务报告所作出的勤勉程度,建议上市公司披露为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的次数。
参考文献:
[1] 沈圆,周兰.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2-87.
[2] Xie B., Davidson W. N. and DaDalt P. J.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s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3, 9(3): 295-316.
[3] Jean B., Sonda M. C. and Lucie C. The effect of audit committee expertise, independence, and activity on aggr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 23(2): l15-137.
[4] Ismail, H., Mohd I. T., and Mohid R. M. Corporate reporting quality, audit committee and quality of audit[J]. Malaysian Accounting Review, 2008, 7(1): 21-42.
[5] Agrawal A. and Chadha 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5, 48(2): 371-406.
[6] Krishnan J.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An empirical analysis[J]. The Accounting Reciew, 2005, 80(2): 649-675.
[7] Abbott I. J., Parker S., Peters G. F. and Raghunandan.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t fee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 17-32.
[8] Lee H. Y., Vivek M. and Richard O. The effect of audit committee and board of director independence on auditor resignation[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 23(2): 131-146.
[9] Zhang Y., Zhou J. and Zhou N. 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7, 26(3): 300-327.
[10] Ali Shah S. Z., Ali Butt S. and Hasan 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evidence form Pakistani listed compan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2009, 26(4): 624-638.
[11] Mohamad N. M., Rohami S. and Wan N. W.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udit report lag in Malaysia[J]. Asi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10, 6(2): 57-84.
[12] Ummi J. B. H. and Rashidah B. A. R. Audit report la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udit committee among Malaysian listed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1, (10): 50-61.
[13] 王颖,王平心,吴清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6):101-106.
[14] 王雄元,张士成,高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8,(4):87-96.
[15] 张勇,应超.审计委员会制度能有效防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吗--来自2003-2007年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09,(5):49-57.
[16] 洪剑峭,方军雄.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质量的改善[J].南开管理评论,2009,(4):107-112.
[17] 周兰.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收费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87-92.
[18] 涂建明.会计独董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的有效性——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1):90-95.
[19] 唐跃军,左晶晶.审计委员会、盈余质量与意见购买——来自2002-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78-88.
[20] 兰艳泽,邓晓婧.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重述的影响——来自深圳上市公司的数据[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80-87.
[21] 谢香兵.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财务知识与会计稳健性[J].经济经纬,2011,(4):136-140.
[22] 董卉娜,朱志雄.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4-124.
[23] 王建玲.股权结构、盈余消息对审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0-55.
[24] 陈高才.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影响审计报告时滞吗[J].财经论丛,2012,(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