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顺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时代的奢华
谢 冕
旗袍原系旗人装束,几经沿革,一脉至今。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事,却也融进了新进的时代意识,它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由于旗袍的发展概括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不仅是审美,更是文化。也许还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都说中华旧邦生性守旧,其实不然。单以旗袍为例,当西方女界尚在推行束胸时代时,我们不仅毅然抛弃裹足陋习,更把旧式服装改造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旗袍款式的演进,充分说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姿态。传统的宽袍大袖,腰间束以很宽的腰带,原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几经改进,顿时变成如今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时尚的装束,这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它充分展露女性的胴体美,颈部、胸部、腰部、臀部,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旗袍相当重视女性的这种身体资源,它全面而无保留地掌握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优长,推进并充分地展现这种美感。
在人类的初民那里,衣着原是为了蔽体,有着十分明确的实用目的——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后来文明程度高了,发展而为维护尊严和仪态。再后来,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最重要的当然是欣赏女性美。当然,展示女性的身体可以是裸体,也可以是通过类似“比基尼”的方式,但这些,不免总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一旦抛弃了外在的装饰,它就会违背人类审美的初衷。
旗袍作为一种服饰,它的好处是欲显故藏,是半遮半露,是开合有致,是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旗袍的魅力不啻是一个始终如一的“诱惑”。中国旗袍装扮了中国女性,旗袍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了。这简直就是一支神笔,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含蕴丰富,它适中、含蓄而又充盈情趣与风韵,精致地勾勒着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绝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展现女性之美的细节。它是中国女性贴身的闺中密友。
经过改造的现代旗袍在中国,流行于20世纪最初的年代,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当时,在上海,在香港,在北平,在中国更多的城镇,旗袍造就了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以是之故,1929年南京政府曾在《服饰条例》中规定了女子礼服的式样,袄裙和旗袍并列其中。当年对这一服饰的规定是:齐领,前襟右掩,长度至膝及踝之中点,袖长过肘及手脉之中点。可惜的是,50年代以后,旗袍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服饰,逐渐被列宁装、“布拉吉”,甚至军装所取代。自那以后,数十年间,中国女性的魅力身影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女性服饰的男性化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时代的开放召唤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女人们重新穿起了她们钟爱的旗袍。她们恢复了自信。
(选自《文汇报》2013年4月7日)
1.下列关于旗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旗袍原来是清朝旗人的装束,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而设计的,后来传承发展至今,成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B.民国时期的旗袍大体形制虽沿袭了前朝旧事,却造就了民国时代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并成为女子礼服的式样之一。
C.由于旗袍的发展概括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还是审美、文化、民族精神,更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
D.当西方妇女界还在推行束胸的时代时,我们就毅然抛弃裹足的陋习,并对旗袍的款式进行了改进,说明中国人审美观念具有超前意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生产力低下时,穿衣只为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当文明程度高了之后,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
B.中国旗袍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含蕴丰富,能够精致地勾勒出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
C.1929年南京政府曾在《服饰条例》中规定旗袍为女子礼服之一,并对这一服饰的领、袖、前襟、长度等做了具体的要求。
D.虽然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回归,旗袍也成为女子们钟爱的服饰,然而女性服饰的男性化也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3.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自然段首先指出旗袍的发展概括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并以旗袍为例,证明了中华民族并不是生性守旧的;接着又以旗袍一直重视女性体态之美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具有趋时和前倾性。
B.第三、四自然段先是介绍了人类穿衣目的的发展变化,并指出几种欣赏女性美的方式不免有一览无余的缺憾;然后重点介绍旗袍的好处和魅力,指出它是中国女性贴身的闺中密友。
C.第五、六自然段先指出旗袍在中国的流行、成熟、鼎盛时期,接着分析了旗袍在50年代以后被其他服装所取代的社会现象,最后介绍改革开放后,女人们重新穿起了她们钟爱的旗袍。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旗袍款式的演进及设计理念,并指出它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中间部分通过和其他欣赏女性美方式的比较,着重介绍了旗袍的好处和魅力;最后一部分则介绍了旗袍在中国流行的发展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选自《明史》)
4.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文甚倚之(倚重)
B.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治理)
C.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原来)
D.炮不得发,遂被执(捕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文岐,是浙江仁和人。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许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并且在与贼寇的交战中,射杀敌军前锋一只虎,并夺得大旗而还。
B.许文歧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集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岐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部计划南渡长江,许文岐用计迫使贼党放弃了这次计划。
C.副将张一龙善于用兵,许文岐很是器重他,两人曾经共宿一帐中。
D.许文歧在固守城池时,因势单力薄被敌军俘虏。将要被杀的时候,许文岐对人们笑着说自己之前之所以没有去死的原因,是要消灭叛贼。许文歧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仆寺卿。
6.文言文中,许文歧在国家形势危急时是怎样忠心报国的?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_____________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齐天乐
王月山
夜来疏雨鸣金井①,一叶舞空红浅。莲渚收香,兰皋浮爽,凉思顿欺班扇。秋光苒苒,任老却芦花,西风不管。清兴难磨,几回有句到诗卷。
长安故人别后,料征鸿声里,画阑凭遍。横竹吹商②,疏砧③点月,好梦又随云远。间愁似线,甚系损柔肠,不堪裁翦。听著鸣蛩,一声声是怨。
[注]①金井:设有雕栏之井,借指庭院。②商:古时五音之一,音调悲伤。③疏砧:时断时续的捣衣声。
8.“秋光苒苒,任老却芦花,西风不管”写出了秋天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村姑胡月玲
许 锋
儿子在城里混得不错,让胡月玲在村里很有面子。村里上下几十年没出过几个城里人。胡月玲的儿子还是个什么官儿,股级,管不了几个人,没专车,但待遇好,一个月好几千块。媳妇待遇也好,两口子一个月收入赶得上村里壮劳力一年。
儿子每次回家都有车送到门口,有时是出租车,有时看不出是哪里的车。胡月玲进城看儿子,也都是车接车送。起初,儿子说要叫出租车时,胡月玲死活不同意,来回100多块钱,能买几十斤鸡蛋,走路去搭班车,来回10块钱不到。第一回儿子叫的车到了村里,她死活不坐。儿子没辄,打电话给大伯,让大伯赶过去劝了半天,胡月玲这才一万个不情愿地上了车。
胡月玲过惯了乡下素淡的日子,总是从内心里抵触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儿子要给胡月玲买一个足部按摩器,说人老先老脚,脚的经脉活络了,整个人有精神。胡月玲瞪着眼,我有手,脚也好好的,摩什么摩。儿子说,那玩意儿也不贵,才2000多块。胡月玲忽地从炕上站起,头差一点顶到灯罩上,才2000多块!你大伯种一年地才挣多少钱?我给你说,你要买了,我不用,放烂了我都不用。儿子没理会胡月玲,没几天就让销售员送货上门了。胡月玲态度很坚决,放就放着,摆设。后来儿媳妇回来,连哄带骗算是把胡月玲的鞋脱了,连袜子带脚,塞进了按摩器——妈,您准备好,我开开关了——“咯噔”一声,按摩器通了电,按摩轮扭捏、旋转,胡月玲的嘴不由自主地张得老大,“哎哟”“哎哟”几声,似乎浑身的骨头都散了,那享受,神仙也不换。
用上几次,新鲜劲过去,胡月玲的脚乏了、困了,往沙发上一坐,俩脚丫子往按摩器里一塞,闭着眼睛看电视。电视是早就有了,可胡月玲看不懂,花花绿绿,男男女女,哭哭唧唧,不好看。有时转到新闻频道,看图像能明白,哪里发生车祸了,哪里地震了,哪里水淹了……可普通话她听不懂。习惯了乡村,连语言,都只认那一口,习惯了。
儿子还要给胡月玲装太阳能。儿子要干的任何事,胡月玲都一口回绝,条件反射似的。胡月玲问,我天天见太阳,还能什么能!儿子说,太阳能就是把太阳的能量弄到锅台上、卫生间,这样你用的水就是热乎的。胡月玲说,想用热乎水,我自己烧不就得了。儿子笑道,自己烧不是费人费柴火吗?胡月玲问,你这太阳什么能不费钱?儿子小心翼翼地说,没多少钱,好一点的3000多。胡月玲脱口而出,你个败家子,3000多块,还什么太阳能,3000多块,别说烧水,把我自己烧了都够了!你要是敢买,我就——
儿子没管那么多,趁胡月玲回娘家时,带着安装工一鼓作气把太阳能装上去了,闪着银光的不锈钢管通到了厨房、卫生间,水龙头也全套不锈钢,往左拧是凉水,往右拧是热水。村里正春寒料峭,些微中午时,日头能像探照灯似的亮那么一阵子,水管里就有了温乎水,胡月玲洗菜、淘米、洗衣服,就不那么激得慌。胡月玲一个人生活,不愿意进城,儿子这是想着法子孝顺老娘。
胡月玲回来一见,天塌下来一般,居然大哭大闹起来,悲痛欲绝,号啕顿足,与男人去世时一个神情。儿子一下子慌了神,懵了,没想到老娘有这么激烈的反应,想赶紧拆了,别等老娘再哭过去,回不来。
小院子很快挤满了人,院墙上坐满了看热闹的孩子。这婆姨、那叔伯劝来劝去,不管用。最后村主任来了,一瞪眼,号什么号,人家孩子一片孝心,你不知足,还上墙揭瓦咋的——你要是不用,给我,我装上,我洗澡,全村人都来看,电视上都这么演……
一院子人鸡飞蛋打一般愉快。
村主任走时,对胡月玲说,你放心,就你那身子骨,洗澡没人看!
胡月玲臊得脸没处搁了。
儿子走后,胡月玲关了院门,拴了狗,反锁了卫生间的门,真的洗了个澡。她在儿子家洗过澡。但在乡村,听着哗哗的水声,用热水洗澡,还是觉得跟进入梦境似的。
胡月玲窃笑,今天要不是演这么一出,大家怎么知道儿子、儿媳妇孝顺我!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3月29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对儿子在城里的生活、官职、待遇等进行了交代,并和村中壮劳力的收入进行了对比,意在揭示当前社会城乡之间的差别很大。
B.小说中,儿子每次回家都有车送到门口,胡月玲进城去看儿子,也都是车接车送,这表明儿子虚荣心强,喜欢在村里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富有。
C.胡月玲由于长期过农村生活,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因此当儿子让她打的、给她买足部按摩器、安太阳能热水器时,她都坚决反对。
D.胡月玲一开始对儿子说自己坚决不用足部按摩器,当她在儿媳的哄骗下使用后,感觉“那享受,神仙也不换”,颠覆了自己原来的誓言。
E.小说非常真实地刻画了胡月玲这样一个小农经济者在生活方式转换时微妙的心理变化,从而揭示出她不讲道理、愚昧无知、胡搅蛮缠的性格。
(2)请简要赏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人公胡月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胡月玲,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儿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老气象”遭遇“不测之云”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叶笃正用双手,画出了中国第一张像样的天气图。那是一张500毫巴地面图,相当于离地面5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半个多世纪后,叶笃正回忆起那段时光,仍能讲出很多细节。图成之后,气象所的十几个人,还一起“庆祝了一下子”。
事实上,这样一张让叶笃正费尽心力的气象图,在国外的气象学研究中已经很普及了,但在当时的中国,绘出一张这样的图,已经让叶笃正高兴地指着图对学生说:“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在我国该结束了。”
在叶笃正拒绝美国气象局高薪工作、回国从事气象学研究的60余年后,2013年10月16日,这位终结了“天有不测风云时代”的老人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去世前,他的听力已经严重下降,只能通过纸张上的文字来交流。
任何人要梳理中国气象研究的发展史,都绕不开叶笃正的名字。他是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气象所的工作人员将他称为“宗师”,中科院院士吴国雄评价其“为推动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为国际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叶笃正出生在天津一位前清道台的家中,他出生的那年,恰好是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的一年。但直到14岁之前,一直在家接受私塾教育的叶笃正恐怕都没有料到,自己会用大半生的时间和老天爷打交道。
大学原本读物理学的他,有一次和钱三强打乒乓球,物理系毕业的钱三强劝他,中国需要气象“这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叶笃正自此决定改行去学气象学。
预测“老天爷的脸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用叶笃正的话说,他回国的时候,中国的气象学研究“几乎是张白纸”,没有计算机,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甚至没有基础预报需要的气象图。
为了搞清楚影响中国的气象是什么天气系统,控制中国的天气环境是怎样发生、发展,叶笃正采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分析方法,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
他与陶诗言等人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每年6到10月过渡季节,有出现急剧变化现象。这种演变,并非如以往被认为的那样逐渐变化,而是有个突变的过程。这些对东亚气象学问题的发现和理论,成为了奠定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
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的获得者,由于拿到过的奖项太多,晚年时,甚至已经记不得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很多科研人员,都记得叶笃正的一段话:“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中科院和大气物理所给了我这个舞台……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成功。”
有时,叶笃正会用武侠小说的情节类比自己的科研状态。他“特别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主角面临困局后,绝路逢生的情节。“对我很有启发,做研究工作,想了半天不行了,忽然一下子想出来了,这也是绝路逢生。”他几十年来总是随身带个小本儿,会半夜爬起来,记下偶然闪现的灵感。
叶笃正对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确实可以用绝路逢生来形容。当时,“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度被国内外气象学界认为,其超大尺度的地形障碍,严重阻挡了大气的流动,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
叶笃正根据极少量的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冬天是一个冷源,并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会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对东亚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巨大。他指出,如果不是有青藏高原,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将是一片沙漠。
他不但是第一个指出青藏高原重要性的人,也发出警告:未来一百年内,地球的气温会大幅上升。
在国内研究全球变暖这个课题时,叶笃正觉得,“压力大了”。有人说“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好了,关我们什么事”,但叶笃正决定,“顶着冷嘲热讽往上做”,就像他最爱读的金庸小说的主角们一样。
2003年,叶笃正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概念,这位当时年近耄耋的科学家,不断感到时间的紧迫。他试着在中国的气候研究中建立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
直到去世前两年,叶笃正仍然在坚持每天工作,他“想要把这事情搞起来”。
热爱运动,尤其喜欢散步的他,在手记里写着: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完成大部分,这样的人生就基本没有遗憾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23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叶笃正一生可谓与气象有缘,他出生那年恰好是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的一年,从美国回国后又从事气象学研究60余年。
B.叶笃正在上世纪50年代,用双手画出了中国第一张像样的天气图。这张天气图让他费尽心力,并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C.叶笃正大学原本读物理学,后来决定改行去学气象学,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二是钱三强的中国需要气象这门学问的劝说。
D.叶笃正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气象学研究几乎是张白纸。他采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分析方法,独自发现了东亚气象学的有关理论。
E.在国内研究全球变暖课题时,他的上级领导认为这个课题研究与我们无关,但叶笃正顶住压力继续研究。后来他还提出在气象研究中建立一个系统工程。
(2)叶笃正是一位出色的气象学家,文中对此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叶笃正会用武侠小说的情节类比自己的科研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其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笃正研究气象学的经历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直以来,我们常常会主动避免将过错指向一群芸芸众生,正像一说到中国人,就难免定性为勤劳、勇敢、善良一样。但不论是回避,还是空洞定性,其实都包含了许多让人不以为然的自欺欺人。
B.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了呼伦贝尔草原,19台车辆被困长达10多个小时,45名被困人员危如累卵。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公安消防支队迅速出动,将被困车辆和人员全部解救。
C.新词语的日新月异已然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新词语也并非是污染传统语言的洪水猛兽。正确认识,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熟悉新词语,正确使用新词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D.文风反映作风,在文化质朴清新的背后,往往是自信笃定、真抓实干。因此,但凡卓有见识的政治领导人,无不将文风这一看似举重若轻的细节问题,提升到国家和政党兴衰的高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回望3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一条主线贯串始终,那就是解放思想;一个主旨从未改变,那就是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一个特点分外鲜明,那就是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B.智能手机是人的器官的一个延伸,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它有摄像头、感应器,几乎人的器官都延伸增强了,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了,这是前所未有的。
C.曾经普遍的酒后驾驶,因为制定了严刑峻法,并且从严执法,如今,“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不再是口号,而是成了大多数开车人的自觉规范。
D.据了解,肿瘤标志物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在肿瘤患者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健康人群。标志物的存在或变量,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二千多年前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观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蝗灾爆发时,一些人认为对蝗虫不能消灭,只能等它们迁移或消失。
①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②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③先民们往往以不变应万变④消极地等待它们自生自灭⑤在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面前⑥正因为人还不具备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16.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三句话。要求句意连贯,句式一致,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5分)
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在。
当你面对弱小和无助者时,你是尽力帮助还是欺负嘲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恺撒对大风浪中的水手说:“镇静,有恺撒坐在你的船上!”而苏拉则不敢自称为“伟大”,只称自己为“有幸的”。从历史可以看到,凡把成功完全归于自己的人,常常得到不幸的结局。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