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阅读
让我们更充实了吗?
于 洋
阅读是一个诗意的字眼。一壶香茶半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很多人心中阅读的美好画面。然而,这种诗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不仅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不仅因为选书购书太过烦琐,而且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诗意想象罩上了一层冰冷的外壳。
前不久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的数字化阅读率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阅读方式正在以凌厉的攻势,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数字阅读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使用便捷、检索快速、储存海量、多媒体的阅读体验,以及与传统书籍相比绝对的价格优势,让数字阅读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一切新技术所拥有的华丽感。有人曾做过比较,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史有3249卷,约有4000万字,一个书架是不可能放得下的。而储存一套数字化的二十四史,则仅仅需要50M,这对现在动辄几十、几百G的储存设备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数字化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成为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华丽的外表下面,却有一种触手可知的冰冷感。
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当开卷变成了开机,当纸张变成了按键,当厚重的二十四史变成了电脑里一个小小文档,我们又该从何处寻找开卷阅读的乐趣呢?
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过程。我们拿到一本书,会被它的封面震撼,会被它的装帧吸引,会享受把它拿在手中的重量,会聆听每一张纸从我们指尖滑过的声音。说到底,我们被一本书吸引,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因为隐藏在这本书背后的一种人文气息,一种与作者的交流,一种从历史和故事深处走来,经过思想激荡后凝结成的重量,这恰恰是我们从银白色的屏幕上无法获得的感动。
今天的数字阅读产品琳琅满目,网络让我们在图书市场里眼花缭乱。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容易被快餐式的读物所吸引,被一些低俗的书籍所迷惑。翻看各大电子书网站和论坛的下载排行榜,排在前列的都是些玄幻悬疑小说、漫画、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类的网络文学,而真正的经典名著少有人问津。书籍作为营养食粮的作用正在下降,作为娱乐消遣的功能却在上升。
数字阅读带来了信息的多元,但多元常常伴随着知识的碎片化;数字阅读带来了内容的丰富,但丰富常常伴随着学习的扁平化;数字阅读带来了阅读的简易,但简易常常造成了思考的表层化。
阅读并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过程,它身上更担负着传承思想、培养审美的责任和使命。在纸上阅读二十四史和在手机上阅读二十四史,作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问题在于,用手机阅读的人,有几个在阅读二十四史?
数字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我们今天用“跳跃式”的阅读代替了传统的细嚼慢咽,越来越丧失了阅读长文章的耐心和能力;我们用“速食”的方式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却随着庞大信息量的摊开而变成了越来越薄的“煎饼人”;我们从搜索引擎上轻易地便能寻找到想要的答案,却再难到达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无论阅读的方式怎样变化,人们对高品质书籍的需求是一贯的,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渴望是不变的。数字化阅读以新技术的锐气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但也应该在内容上承担起传承文化、呵护心灵的责任,而不应一味向市场和庸俗妥协。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6月26日)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阅读是一个诗意的字眼。一壶香茶半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很多人心中数字阅读的美好画面。
B.数字阅读使用便捷、检索快速、储存海量、价格低廉,具备一切新技术所拥有的华丽感。
C.数字阅读尽管能带来信息的多元、内容的丰富、阅读的简易,但它又具有某种缺陷。
D.数字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学习知识及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的数字化阅读率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
B.阅读担负着传承思想、培养审美的责任和使命,而数字阅读高效的“速食”方式无疑可以有助于上述责任与使命的完成。
C.在纸上阅读二十四史,在手机上阅读二十四史,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现实情况是用手机阅读二十四史的人寥寥无几。
D.书籍作为营养食粮的作用正在下降,作为娱乐消遣的功能却在上升,这是数字化阅读方兴未艾的时下人们甚为担忧的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诗意想象罩上了一层冰冷的外壳,于是,诗意阅读也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
B.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过程,一本书吸引人的东西不仅仅是它的内容,还有隐藏在书背后的人文气息,这些东西是无法从屏幕上获得的。
C.数字化带给人们的不是阅读形式的变化,而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跳跃式”的阅读会让人们越来越丧失阅读长文章的耐心和能力,“速食”则会让人变成越来越薄的“煎饼人”。
D.技术可以发展,阅读方式可以发生变化,但人们对高品质书籍的需求却是一贯的,因此,数字化阅读也理应承担起传承文化、呵护心灵的重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4.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假如,假使)
B.若乃得去不肖者(除掉,去掉)
C.明日,任之于王(保举,推荐)
D.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到)
5.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忠诚仁厚”的一项是( )
(3分)
①故为酒而召貂勃②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③内牧百姓,循抚其心④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⑤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⑥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貂勃一直“诽谤”田单,说他是“小人”,其真正的意图是要田单推荐自己,让自己有力量帮助贤者。
B.齐襄王的九个宠臣进言让貂勃出使楚国向楚王致谢,实质上是为加害貂勃设下的圈套。
C.齐襄王说“召相田单而来”,直呼其名,表现了他对田单的不尊重,貂勃认为这种不尊重贤才功臣的做法将会导致亡国。
D.燕国兴兵袭击齐国时,田单凭借小小的即墨城,率领七千疲惫的士兵,收复了齐国一千多里的失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醉落魄 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8.本词上阕“堵”与“削”堪称炼字的典范,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陈维崧词有“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请结合本词作简要说明。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除夕,甲鱼
严歌苓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差出门办年货。自行车各个关节都在响,一村子人全听到,之后想着:还是老萧阔,出趟门“嘁哩咔嚓”一路响得气魄。路上的坑洼是雨季被牲口蹄子踏出来的,老萧的车轮只好在这路上走弹子跳棋。久了,车便与路拌嘴一样,上路就响得吵人。
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12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萧走开了。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这地方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8斤一只鳖!”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毛笔字写得不坏,直写到晚上10点,人仍是不断地来。他14岁的儿子和9岁多的女儿开始朝上门求对联的人白眼,他们已饿得没了斯文。老萧家刚来那阵,不少村邻恭维般问:昨晚又吃好的啦?老萧一瞪眼,不懂,人便拿嘴模拟菜下油锅“咝——啦!”老萧隔壁是牲口院,晚饭时人把牲口牵回,恰听见了这声“咝啦”。在这村里放枪也不会比这声“咝啦”更炸耳。村里人只用筷头蘸油,数着数滴,总之是“咝啦”不起的。尽管落魄,还不至于从油里省钱,因此老萧理亏似的,把晚饭改到天黑之后。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
老萧提着笔伸头进厨房,耳语一样呵斥:“切生姜不能轻点吗?”
妻子耳语一样抢白:“已经像做贼了!”
两个孩子问:还不烧?还不烧?
妻子又哄又吓:“年夜饭年夜饭,夜里吃才叫年夜饭!现在饿?好哇,堂屋那么多人我请他们都来吃,吃光算数,你们活该没的吃!”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地进了厨房。“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妻子答道,“这只老哥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盼得更直。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又过一小时,再看看,汤仍不浑,却微微发蓝。“就要好了!”老萧宣布:“你们摆桌子!这年夜饭还得了?吃过这顿饭是驼子卧轨——死也直(值)了!”
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家四口坐卧不宁。老萧妻子以筷子伸进锅试试,抬起脸笑了。老萧想,在这只锅面前,他竟有个笑得如此妩媚的妻子。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似乎全副身心、全副思绪、全副欲念都被这气味充塞了。它太浓太醇,逼人太甚,因此人近乎要窒息在它之中。
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老萧站起身,掀窗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全都挤到窗前,于是全没了话。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
(选自《严歌苓小说选读》)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这一细节细腻地刻画了内心对久违的美食充满了渴望的老萧,差点忘了自己境况改变后无法再大快朵颐的残酷现实时刹那间的心态。
B.“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这一细节刻画了老萧妻子担心丈夫办年货而让众人知晓的心态,因为“在这地方吃点好东西得瞒人”。
C.“老萧提着笔伸头进厨房,耳语一样呵斥”,这一细节刻画了老萧因担心妻子在厨房里的声音会引起前来求写春联的村民注意的心态。
D.“老萧站起身,掀窗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老萧的恐惧心态,预示了老萧新的一年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
E.严歌苓借助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除了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态之外,并无其他任何意义。
(2)请对小说标题作简要的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表现出的人物心理。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写一院子满是狗有什么作用?请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怀念德熙
汪曾祺
德熙原来是念物理系的,大学二年级,才转到中文系来。他的数学底子很好。这样,他才能和王竹溪先生合作,测定一件青铜器的容积。
我和德熙大一时就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因为在一起唱京剧。有时也一同去看厉家班的戏。后来云南大学组织了一个曲社,我们一起去拍曲子,做“同期”,几乎一次不落。我后来不唱昆曲了,德熙是一直唱着的。他的爱好影响了他的夫人何孔敬。他们到美国去,我想是会带了一枝笛子去的。
德熙不蓄字画。他家里挂着的只有一条齐白石的水印木刻梨花和我给他画的墨菊横幅。他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的摆设,但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瓶花灯罩朴朴素素,位置得宜,表现出德熙一家的审美趣味。
同时具备科学头脑和艺术家的气质,我以为是德熙能在语言学、古文字学上取得很大成绩的优越条件。也许这是治人文科学的学者都需要具备的条件。
德熙的治学,完全是超功利的。在大学读书时生活清贫,但是每日孜孜,手不释卷。后来在大学教书,还兼了行政职务,往来的国际、国内学者又多,很忙,但还是不疲倦地从事研究写作。我每次到他家里去,总看到他的书桌上有一篇没有写完的论文,摊着好些参考资料和工具书。研究工作,在他是辛苦的劳动,但也是一种超级的享受。他所以乐此不倦,我觉得,是因为他随时感受到语言和古文字的美。一切科学,到了最后,都是美学。德熙上课,是很能吸引学生的。我听过不止一个他的学生说过:语法,本来是很枯燥的,朱先生却能讲得很有趣味,常常到了吃饭的钟声响了,学生还舍不得离开。为什么能这样?我想是德熙把他对于语言,对于古文字的美感传染给了学生。感受到工作中的美,这样活着,才有意思。
德熙是个感情不甚外露的人,但是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他对家人子女,第三代,都怀有一种含蓄,温和,但是很深的爱。对青年学者也是如此。我不止一次听他谈起过裘锡圭先生,语气是发现了一个天才。“君有奇才我不贫”,德熙就是这样对待后辈的。
德熙对师长是很尊敬的,对唐立厂先生、王了一先生、吕叔湘先生,都是如此。他后来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了,但没有一般的“后起之秀”的傲气。我没有听他说过一句关于前辈的刻薄话。
德熙乐于助人,师友中遇有困难,德熙总设法帮助他“解决问题”。因此他的人缘很好。不少人提起德熙,都说“朱德熙人很好”。一个人被人说是“人很好”并不容易。我以为这是最高的称赞。
德熙今年七十二岁(他、李荣和我是同年),按说寿数也不算短,但是他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他应该再过几年清闲安静的日子,遽然离去,叫人不得不感到非常遗憾。
(选自《汪曾祺选集》)
[注]朱德熙(1920~1992):语法学家、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在汉语语法研究、古文字研究及语文教育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篇幅很短,但内容很充实,写了很多关于德熙的事情,显得很厚重。
B.本文的语言平实、自然,多处文句流露出作者对德熙深深的怀念之情。
C.作者说“德熙不蓄字画”,实际上是含蓄地批评德熙的审美趣味不高。
D.作者引用诗句“君有奇才我不贫”既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增加了文采。
E.“一切科学,到了最后,都是美学。”这句话是说只有符合美学的东西才有可能是科学的。
(2)朱德熙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德熙的治学,完全是超功利的”,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不是单纯记叙,而是在记叙之中杂以议论,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心理学家建议,春节消费要量入为出,快乐为主。过年想多给父母一些钱,想和朋友在一起多聚聚都是正常心理,但是理性消费的观念一定要有。
B.新闻发布会上,卫留成作出回复:“我们秉持以邻为壑的原则,不会因为我们的发展去侵害别国或者别人的利益。”
C.血的代价,催生了酒驾治理的严苛新政,警方绝不令出法随,绝不心慈手软,绝不屈服权势,不管是谁,醉驾被抓,一律“上山”15天。
D.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日子,必须学会精打细算,不能让辛辛苦苦赚的钱在一夜之间,就细水长流挥霍一空了。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百姓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给领导者和各级管理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领导者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是改善工作技巧、增进工作实效、取得群众信任的重要保证。
B.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括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C.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大会上强烈要求所有掌握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尽快缔结一项无条件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一到年关,来自上面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让基层的干部群众疲于应付,人们不禁要问,有谁来管管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检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应该加大学校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工作的力度,以适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①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②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③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处理的先决条件④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A.③①②④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①③④
16.概括下面的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5分)
据“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21日报道,在担任美国驻华大使两年多后,骆家辉宣布将在明年年初离任。在11月20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骆家辉透露,在本月早些时候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次会面中,他提出了自己将在明年早些时候离任的决定。他表示,卸任是为了与在西雅图的家人团聚。2011年8月,骆家辉和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一起搬到了北京。但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骆家辉的家人已经于2013年7月搬离北京。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想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美国完成中学学业。”骆家辉还否认他们是因为北京的空气质量而决定回国。“我们对空气质量感到担心,但这不是我们回去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下面的语段的横线上补写出合适的句子,不超过20字。(6分)
孔子见一驼背老人拿竹竿捕捉树上的蝉,就好像随手拾物一样,不禁赞叹道:“你捕蝉有什么诀窍吗?”捕蝉老人说:“我有诀窍呀。为了提高捕蝉的技艺,我在竹竿顶端叠上一个丸子,使丸子不跌落下来。经过五六个月的苦练,再将竹竿顶端叠上两个丸子,如果可以不掉下来,这时候,捕起蝉来失手的机会就极少了;等到竹竿顶上叠上三个丸子而不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摞上五个丸子而不掉下来,捉起蝉来,就像现在这样熟练了。我捕蝉时身体的姿势,就像树墩一样静止不动;我的手臂,就像枯干的树枝一样。尽管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而我所知道和顾及的,只有蝉的双翼。我不旁顾他物,不因为其他的东西而转移了对蝉翼的注意力,怎么会捕捉不到蝉呢?”孔子听后,对他的弟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驼背老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呀!”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一古老的格言,不知曾鼓励了多少人,帮助他们重新竖起理想的风帆,劈波斩浪;但它也曾让一些人一味地苦苦等待与守候,耗费时光,错失良机,最终悔之莫及。
对此,你有怎样的见闻、思考与认识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