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顺江
摄影师斯坦顿经常一边旅行一边拍照。
2010年8月,斯坦顿第一次来到纽约。原本打算在这里待两天就去西海岸,看到纽约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后,他改变了主意。
斯坦顿被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吸引住了,心头萌生了一个计划:这些人民族各异,宗教信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也相差很大,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何不来一个万人肖像呢?
说干就干,一切从零开始。斯坦顿在布鲁克林区租了一间房子,既是卧室也是工作室。他要在纽约人海里捕捉面孔,拍摄一万张人物照片,汇集成一张纽约人物地图。
刚开始,斯坦顿不打招呼,见人就拍。有的人就非常生气,甚至追过来向他大吼。那一天,斯坦顿颇感沮丧,他的拍摄遭到了无数次拒绝。更让他难过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妈妈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经的行当,经常唠叨他不去好好找工作,甚至觉得他的人生是不正常的。
认定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后,斯坦顿毅然坚持着。
2010年11月,斯坦顿在沿途网站开通了“人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主题博客,每天都要上传摄影作品。从此,他白天拍摄,晚上维护博客,从未间断。
一天,斯坦顿遇到一名维修工。在拍摄过程中,这位维修工主动向斯坦顿讲述了自己因车祸无缘棒球运动的遭遇。斯坦顿听后很感动,于是在照片一边贴上了主人公的遭遇和心情。
慢慢地,斯坦顿将越来越多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关注的人骤然多了起来。浏览斯坦顿专题网页上的照片,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构图、光影之类的技巧,而是照片中纽约街头的陌生人。
照片中的人物,并没有统一的风格。有穿得花花绿绿、层层叠叠,像一棵移动圣诞树的离婚律师;有穿着绿色紧身服出现在公园,摆着“赐予我力量吧”姿势的男人;有从舞会回来,牵着大把气球亲吻的恋人……
除了各色人物,照片所配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直白得完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但迸发的力量却总能意外地直击人心。
三年的专注和投入,使斯坦顿的照片不断增加。同时增长的还有那些被感动而点赞的网友和粉丝,其粉丝目前已超过200万。
2013年11月,斯坦顿推出了《人在纽约》一书,迅速占得《纽约时报》非小说类图书榜首,同时给他带来了上百万美元收入。
2013年12月,斯坦顿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30个改变世界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下一步,斯坦顿计划把“人在纽约”推广到全世界,希望更多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出现在他的照片中。
斯坦顿坚持在人海中捕捉面孔,让普通人真实的美丽震撼这个缤纷世界。与其说他改变了世界,不如说他用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其实,这些不过是被这个快节奏时代所遗忘和忽略的细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