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电视台元宵晚会灯光设计

2014-09-03 10:40张冉
演艺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灯光设计

张冉

【摘 要】 结合2014年广东电视台元宵晚会的灯光设计,介绍灯光系统搭建、低色温的运用和光束灯的处理、以及节目中 灯光的表达等具体方案和实施情况。

【关键词】 电视综艺晚会;灯光设计;低色温灯具;光束灯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7.005

2014年元宵节是2月14日,正好和西方的情人节是同一天。当晚,广东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直播元宵晚会,题为“爱你一世”,取自“2014”的谐音。晚会的主题为:温暖、团聚、爱。

因为本场晚会是在广东省内最受欢迎的珠江频道播出,受众也主要为本省观众,所以舞美方案运用了极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元素(骑楼是两广、海南、福建等地的一种主要建筑形式,楼房向外延伸出,遮盖着人行道部分,上楼下廊,连廊连柱,下面具备遮风避雨等功能),将800 m2的演播厅做了三面包围,而主演区的一面设计成有当地特色的牌坊广场,与街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众席均设圆桌,大家围桌而坐,就像街坊邻居们坐在充满岭南风情的街边,边吃边聊边欣赏一台在广场中演出的晚会,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1 灯光系统搭建

灯光设备整体使用情况为:40台1.5 kW染色电脑灯、70台280 W sharpy光束电脑灯、16台1.5 kW图案切割电脑灯、14台1.5 kW图案电脑灯以及其他常规灯具。

由于骑楼布景有二层楼的演区,而且二层楼有演员调度,演播厅高度有限,灯光的上层结构搭建非常局限。在沿着整个景的顶部对称搭出两道桁架时,因为不想破坏舞美结构纵向延伸的视觉,所以没有使用演播厅中后区顶部的横向吊挂系统。为避免灯光层次显得有些单薄,在演区顶部又错落吊挂起两个不同尺寸的圆桁架,并将桁架染色。视觉效果上,就像广场上吊着一盏很大的吊灯,既满足了布光需求,又融入了整体氛围。

由于经费原因,骑楼的景片主要是平面景,做了一些白色泡沫线条的勾边,无法做出很有肌理和明暗结构的感觉。所以,选择用染色电脑灯做景片正面铺色,二层的窗户也用PAR 64灯从背面打亮,好像屋子里暖暖的白炽灯,增加了层次和空间感,也把气氛烘托得很温馨。

由于景片本身色彩和花纹已经非常丰富,用图案灯投射花纹会显得杂乱,舞台上的大屏幕和地砖也都是视频元素,所以舍弃了大量使用图案电脑灯的方案,取而代之的主力是sharpy光束电脑灯,两个圆形桁架上面各装满一圈光束电脑灯,沿景上的桁架安装了一圈光束电脑灯。

考虑到整体顶部的灯光桁架造型已经比较饱满统一,染色电脑灯也足够保证演区染色需求,没有必要画蛇添足,所以顶部没有再使用其他LED PAR灯,同时减少了灯光图案,显得很干净。整体效果做成色块加线条,用光束灯编织空间结构以及实现动态效果,用染色灯做大的区域划分或定点,效果简洁明了。只是利用演播室原有吊杆系统装了一些图案电脑灯,并全部升到桁架的上面,尽量隐藏,只是在极少数歌舞节目中使用,用于调剂视觉效果。

地面也尽量减少灯具摆放,只放了一些必要的LED PAR灯为骑楼的柱子染色,和几台光束灯。

2 低色温的运用和光束灯的处理

现在很多电视晚会都使用高色温灯具做为面光。笔者以为,高色温灯具的确在电脑灯色彩还原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但对面光而言,高色温灯具和低色温的灯具使用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色彩和光比控制得当,都可以得到感觉舒服、通透效果的画面。

这种团聚主题的晚会总体色调需要暖色偏多。所以,使用低色温灯具,无论对现场还是电视画面都没有任何问题,不会出现高色温灯具现场感受发白发冷的状况。本场晚会,主光源使用常规灯具作面光,全部高色温灯具在染色时也都进行了适当调整,避免使用一些镜头拍不出来的暖色,也将冷色做了浅化处理。骑楼二层的窗户全部为可打开,但由于景片本身为浅暖灰色,一旦投白光就会显得脏,所以使用了16台图案切割电脑灯做为窗户打开后的面光,用切割功能切出窗口尺寸,不上一点景片,保证了染色效果的色饱和度。

光束灯使用数量较多,如果全部开启,视觉效果不一定好,主要因为整体景片的色彩和线条已经有很多,与光束之间会有干扰。最后,把四周桁架的光束灯调成虚化,用来对舞台铺色;两个圆桁架上的光束灯使用也很谨慎,平时不开,只在一些快歌热舞的场景时才会出现,保证出现时就令人眼前一亮,光束的软硬搭配增加舞台表现语言,减少观众视觉疲劳。整台晚会灯光与演出节奏密切配合,在表演欢快时灯光极尽绚丽,安静的场景灯光则丝毫不露(见图1)。灯光整体大色调基本控制在两种色调。例如,整个景片染橙黄色调,就像黄昏傍晚的夕阳西下,整个环境笼罩在暖暖的氛围中;如果整个景片染蓝色调,配合视频的夜景画面,感觉就是满天星空的晚上,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

3 节目中的灯光表达

3.1 宫灯设计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晚会开场经过了精心设计,在观众席的围桌上吊了很多盏六边形宫灯,灯体木纹质感加上玻璃罩上细腻的手绘图案,很有传统味道,也映衬了元宵佳节的团圆习俗(见图2)。

晚会开场时,首先在短片里出现了宫灯元素,短片结束后,镜头回到现场,整个舞台处于一个全黑的环境,观众看不清任何东西。突然,所有的宫灯在圆桌的桌面高度亮起来,并慢慢升起,摇臂的全景镜头从灯丛中穿过推向舞台,然后四周的骑楼景和视频的画面缓缓浮现。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强,演员从四面八方走上舞台,正后方的大屏幕从中间向左右对开,屏幕后面隐藏的一面四头灯阵提前开启,这时主持人在强烈的逆光中亮相,剪影效果登场。随后,四头灯阵减弱屏幕闭合,观众渐渐看清所有演员和主持人的脸,面光渐强到适当比例,效果光跟随音乐推到最强最热烈状态。这样由点到面、由暗到亮,层层推进加强的效果,营造了一幅热热闹闹的开场画面。

3.2 机位考虑endprint

本场晚会灯光对机位的考虑也非常充分。舞台正后方是一块7 m×4 m的大屏幕,正好嵌在了中间牌坊门,两侧也各有一个小的牌坊门,舞美设计将骑楼第二层平台从两侧牌坊门内用楼梯引下来,既可以做出场口又延伸了视觉。初期设计方案是三块牌坊后面全是大屏幕,整体画面会很有气势,也可以和两侧骑楼景一层连廊内的屏幕相衔接。后来,由于经费原因也取消了,只保留了中间一块大屏幕,那么,非常重要的一号和三号对角机位拍摄出的画面,后面的层次和细节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最后,通过加挂星光幕,地面摆设一些发光的假桃花,牌坊顶部加吊宫灯,后面二层增加图案电脑灯的综合手段,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见图3)。拍摄的画面既有丰富的层次,又有和整体相呼应的细节元素,效果非常理想。

3.3 布光的处理

由于是直播晚会,涉及道具迁换的问题,中间的串词环节要尽量避免穿帮镜头,所以按导演要求,布光区域分为多个:主持区、舞台侧面和前区、观众席、观众席后面,等等。每一个小区域都涉及到人物和背景画面的处理,灯光师在将人物照明解决好的同时,也要尽量将背景画面的层次和色调做到通透舒服(见图4)。

本场晚会中,语言类的节目占很大比例,人物光的处理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模拟一些环境的自然光。例如:小品《请保姆》的事件发生在一个住宅小区里,时间是晚上。视频画面也是在一个小区里,还有些路灯的感觉,灯光将周围的景片全部处理成蓝色调,蓝色的星幕,营造夜晚的感觉,然后用4只染色电脑灯铺光,将舞台表演区投射成浅黄色,和整体环境形成冷暖对比,既模拟了小区一隅那种暖暖的感觉,同时也做了演员的逆光处理。所有光束灯全部调成虚焦用来染色,摈弃一切光束线条,只做大面积色调渲染,尽量使画面干净,以使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

3.4 光比的把握

晚会中光比的拿捏很重要。例如,在戏曲节目环节,主要演员在骑楼二层的阳台上表演,同时主舞台演区也有很多戏曲演员伴舞,布光时既要突出二层的主演,也要保证舞台演区的演员的正常拍摄(见图5)。实施时,把投射二层阳台面光的图案切割电脑灯降低色温,和主演区的常规面光同时按比例推起,作为基本的铺光;又用一只追光灯投向二层阳台的主演,控制好亮度和光区,将主演从整个画面提亮抠出。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光比主次的问题,也从主机位的方向补充了面光,近景画面中,人物面部细节看起来更加舒服。

两个多小时的直播,灯光随着节目的推进,时而强烈炫目,时而内敛沉静,烘托整场演出氛围,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同时带动观众们的情绪,把浓浓的节日团聚欢乐气氛诠释出来,很好地完成了“二度创作”的任务。

近十年的电视灯光设计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一个合格的电视灯光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效果意识,就像做舞台剧一样,用肉眼去感受大的场景、色调、情绪、节奏等等,并能够准确表达;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多机位意识,那就是电视的“眼睛”。设计不仅仅是用眼睛、手和脑子,很多时候也要用脚,多走走,多从摄像机的角度审视画面,用心设计、用脚丈量。好的灯光设计作品,不是对着电脑屏幕或者一个全景画面就能完成所有设计体现的,而是在现场站在不同的机位,想象每一个景别的画面和层次,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处理——这样不一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会弥补很多预想不到的细节瑕疵。

电视灯光设计是一项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工作,灯光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提高对不同节目的感受力和掌握新的设备应用,还要习惯于肉眼和摄像机的反复转换,不断积累预判经验,这样才能使作品灯光设计更加准确、更好地满足电视艺术的需求。

(编辑 张冠华)endprint

本场晚会灯光对机位的考虑也非常充分。舞台正后方是一块7 m×4 m的大屏幕,正好嵌在了中间牌坊门,两侧也各有一个小的牌坊门,舞美设计将骑楼第二层平台从两侧牌坊门内用楼梯引下来,既可以做出场口又延伸了视觉。初期设计方案是三块牌坊后面全是大屏幕,整体画面会很有气势,也可以和两侧骑楼景一层连廊内的屏幕相衔接。后来,由于经费原因也取消了,只保留了中间一块大屏幕,那么,非常重要的一号和三号对角机位拍摄出的画面,后面的层次和细节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最后,通过加挂星光幕,地面摆设一些发光的假桃花,牌坊顶部加吊宫灯,后面二层增加图案电脑灯的综合手段,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见图3)。拍摄的画面既有丰富的层次,又有和整体相呼应的细节元素,效果非常理想。

3.3 布光的处理

由于是直播晚会,涉及道具迁换的问题,中间的串词环节要尽量避免穿帮镜头,所以按导演要求,布光区域分为多个:主持区、舞台侧面和前区、观众席、观众席后面,等等。每一个小区域都涉及到人物和背景画面的处理,灯光师在将人物照明解决好的同时,也要尽量将背景画面的层次和色调做到通透舒服(见图4)。

本场晚会中,语言类的节目占很大比例,人物光的处理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模拟一些环境的自然光。例如:小品《请保姆》的事件发生在一个住宅小区里,时间是晚上。视频画面也是在一个小区里,还有些路灯的感觉,灯光将周围的景片全部处理成蓝色调,蓝色的星幕,营造夜晚的感觉,然后用4只染色电脑灯铺光,将舞台表演区投射成浅黄色,和整体环境形成冷暖对比,既模拟了小区一隅那种暖暖的感觉,同时也做了演员的逆光处理。所有光束灯全部调成虚焦用来染色,摈弃一切光束线条,只做大面积色调渲染,尽量使画面干净,以使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

3.4 光比的把握

晚会中光比的拿捏很重要。例如,在戏曲节目环节,主要演员在骑楼二层的阳台上表演,同时主舞台演区也有很多戏曲演员伴舞,布光时既要突出二层的主演,也要保证舞台演区的演员的正常拍摄(见图5)。实施时,把投射二层阳台面光的图案切割电脑灯降低色温,和主演区的常规面光同时按比例推起,作为基本的铺光;又用一只追光灯投向二层阳台的主演,控制好亮度和光区,将主演从整个画面提亮抠出。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光比主次的问题,也从主机位的方向补充了面光,近景画面中,人物面部细节看起来更加舒服。

两个多小时的直播,灯光随着节目的推进,时而强烈炫目,时而内敛沉静,烘托整场演出氛围,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同时带动观众们的情绪,把浓浓的节日团聚欢乐气氛诠释出来,很好地完成了“二度创作”的任务。

近十年的电视灯光设计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一个合格的电视灯光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效果意识,就像做舞台剧一样,用肉眼去感受大的场景、色调、情绪、节奏等等,并能够准确表达;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多机位意识,那就是电视的“眼睛”。设计不仅仅是用眼睛、手和脑子,很多时候也要用脚,多走走,多从摄像机的角度审视画面,用心设计、用脚丈量。好的灯光设计作品,不是对着电脑屏幕或者一个全景画面就能完成所有设计体现的,而是在现场站在不同的机位,想象每一个景别的画面和层次,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处理——这样不一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会弥补很多预想不到的细节瑕疵。

电视灯光设计是一项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工作,灯光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提高对不同节目的感受力和掌握新的设备应用,还要习惯于肉眼和摄像机的反复转换,不断积累预判经验,这样才能使作品灯光设计更加准确、更好地满足电视艺术的需求。

(编辑 张冠华)endprint

本场晚会灯光对机位的考虑也非常充分。舞台正后方是一块7 m×4 m的大屏幕,正好嵌在了中间牌坊门,两侧也各有一个小的牌坊门,舞美设计将骑楼第二层平台从两侧牌坊门内用楼梯引下来,既可以做出场口又延伸了视觉。初期设计方案是三块牌坊后面全是大屏幕,整体画面会很有气势,也可以和两侧骑楼景一层连廊内的屏幕相衔接。后来,由于经费原因也取消了,只保留了中间一块大屏幕,那么,非常重要的一号和三号对角机位拍摄出的画面,后面的层次和细节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最后,通过加挂星光幕,地面摆设一些发光的假桃花,牌坊顶部加吊宫灯,后面二层增加图案电脑灯的综合手段,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见图3)。拍摄的画面既有丰富的层次,又有和整体相呼应的细节元素,效果非常理想。

3.3 布光的处理

由于是直播晚会,涉及道具迁换的问题,中间的串词环节要尽量避免穿帮镜头,所以按导演要求,布光区域分为多个:主持区、舞台侧面和前区、观众席、观众席后面,等等。每一个小区域都涉及到人物和背景画面的处理,灯光师在将人物照明解决好的同时,也要尽量将背景画面的层次和色调做到通透舒服(见图4)。

本场晚会中,语言类的节目占很大比例,人物光的处理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模拟一些环境的自然光。例如:小品《请保姆》的事件发生在一个住宅小区里,时间是晚上。视频画面也是在一个小区里,还有些路灯的感觉,灯光将周围的景片全部处理成蓝色调,蓝色的星幕,营造夜晚的感觉,然后用4只染色电脑灯铺光,将舞台表演区投射成浅黄色,和整体环境形成冷暖对比,既模拟了小区一隅那种暖暖的感觉,同时也做了演员的逆光处理。所有光束灯全部调成虚焦用来染色,摈弃一切光束线条,只做大面积色调渲染,尽量使画面干净,以使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

3.4 光比的把握

晚会中光比的拿捏很重要。例如,在戏曲节目环节,主要演员在骑楼二层的阳台上表演,同时主舞台演区也有很多戏曲演员伴舞,布光时既要突出二层的主演,也要保证舞台演区的演员的正常拍摄(见图5)。实施时,把投射二层阳台面光的图案切割电脑灯降低色温,和主演区的常规面光同时按比例推起,作为基本的铺光;又用一只追光灯投向二层阳台的主演,控制好亮度和光区,将主演从整个画面提亮抠出。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光比主次的问题,也从主机位的方向补充了面光,近景画面中,人物面部细节看起来更加舒服。

两个多小时的直播,灯光随着节目的推进,时而强烈炫目,时而内敛沉静,烘托整场演出氛围,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同时带动观众们的情绪,把浓浓的节日团聚欢乐气氛诠释出来,很好地完成了“二度创作”的任务。

近十年的电视灯光设计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一个合格的电视灯光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效果意识,就像做舞台剧一样,用肉眼去感受大的场景、色调、情绪、节奏等等,并能够准确表达;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多机位意识,那就是电视的“眼睛”。设计不仅仅是用眼睛、手和脑子,很多时候也要用脚,多走走,多从摄像机的角度审视画面,用心设计、用脚丈量。好的灯光设计作品,不是对着电脑屏幕或者一个全景画面就能完成所有设计体现的,而是在现场站在不同的机位,想象每一个景别的画面和层次,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处理——这样不一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会弥补很多预想不到的细节瑕疵。

电视灯光设计是一项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工作,灯光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提高对不同节目的感受力和掌握新的设备应用,还要习惯于肉眼和摄像机的反复转换,不断积累预判经验,这样才能使作品灯光设计更加准确、更好地满足电视艺术的需求。

(编辑 张冠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灯光设计
谈灯光设计师的综合文化修养
舞台灯光与国剧表演的关系
浅谈话剧《收信快乐》的灯光设计
谈舞台灯光设计的综合艺术性
浅析舞美设计与灯光设计
浅析音乐类演出中的灯光设计与运用
浅谈大型现代黄梅戏《五更月》的灯光设计
浅析戏剧舞台灯光设计
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